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消基會2025年針對旭蟹、丁香魚、海膽與生蠔進行檢測,部分樣品鉛與鎘含量偏高,尤其旭蟹與丁香魚。檢測顯示標示不符規範的商品亦存在。消基會提醒民眾購買海鮮應注意來源與標示,孕婦及幼童應避免攝取高重金屬部位,並呼籲主管機關明確「鮮/濕重計」標準,提高抽驗頻率,保障食品安全。

整理=編輯部

水產品長期被視為均衡飲食的重要來源,富含蛋白質、Omega-3脂肪酸、維生素D、鈣、碘與硒等營養素,對兒童腦部發育、成年人心血管保護以及老年人肌肉骨骼健康都有顯著助益。然而,在營養價值背後,食品安全卻成為消費者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現實。

2025年7月間,消基會於台北市傳統市場、新北市大賣場及網路購物平臺共購得26件旭蟹、丁香魚、海膽與生蠔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部分品項存在鉛與鎘含量偏高的情形。尤其在旭蟹與丁香魚中,多件樣品超過法規限量。

一、標示調查

本次26件樣品中,有7件包裝樣品的標示不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簡稱《食安法》)第22條,可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二、重金屬(鉛及鎘)

1、旭蟹類

6件「旭蟹類」中都未檢出鉛;鎘僅有1件檢出0.16 mg/kg,符合「甲殼類之可食肌肉(包括附肢肌肉)」的0.5 mg/kg限量標準。

2、丁香魚類

10件「丁香魚」樣品中,僅16號標示為「堯魚」(鯷魚),其餘皆宣稱丁香魚。鉛檢測均低於0.3 mg/kg或未檢出;鎘全部檢出,其中2件低於0.05 mg/kg,7件超過限量0.05 mg/kg,若屬鯡科則不符標準。16號魚乾鎘0.35 mg/kg,換算含水率後仍符規範。

3、海膽類

5件「海膽類」樣品皆未檢出鉛,符合其他水產動物0.3 mg/kg的限量標準。鎘檢測中有3件檢出,其中2件低於限量0.3 mg/kg,1件檢出0.8 mg/kg,超過限量,但因法規以鮮/濕重計算,加上海膽含水量高,是否符合規定仍需主管機關判定,其餘2件未檢出。

4、生蠔類

5件「生蠔類」樣品皆檢出鉛及鎘,其中鉛0.02~0.1 mg/kg,均低於貝類(不含殼)限量1.5 mg/kg;鎘方面,3件樣品0.26~1 mg/kg,符合限量,其餘2件檢出2 mg/kg,高於限量,但因法規以鮮/濕重計,是否符合仍須主管機關判定。

「鮮/濕重計」標準模糊 引發檢測與法規落差

消基會表示,「鮮/濕重計」是現行法規中重金屬檢測的重要依據,意指以水產品在鮮活或含水狀態下的重量為標準進行計算。然而,當水產經過冷凍、脫水、乾燥或微加工後,含水率將發生變化,檢測結果往往難以直接套用標準,進而造成判別上的灰色地帶。

在本次檢測中,旭蟹樣品雖有5件鎘含量超過限值,但因為計算方式涉及「鮮/濕重計」的水分換算,最終仍需主管機關裁定。類似情形也出現在海膽與生蠔樣品上,部分數據顯示鎘超標,但若考慮其高含水率,實際是否違反標準仍存疑。

消基會強調,「鮮/濕重計」缺乏明確定義,不僅造成檢驗單位與業者間的認知差異,也讓消費者難以判斷食安風險。長此以往,恐削弱社會大眾對檢測結果的信任度。

明確化「鮮/濕重計」定義 保障食安與市場公平

此外,消基會也提醒消費者購買海鮮時應注意標示完整,包括來源、品名與成分,以避免買到過期或來源不明的商品。建議優先選擇有來源追溯或檢驗合格的商品,尤其是旭蟹、生蠔、海膽等高風險品項。孕婦、育齡婦女及幼童應避免過量攝取高重金屬海產,並盡量避免食用旭蟹肝胰腺、蟹黃、鰓,丁香魚肝腎鰓,海膽消化系統與生殖腺,以及生蠔內臟和硬組織。可定期關注政府抽驗結果,必要時向業者或平台索取魚種學名與檢驗報告,以保障自身健康。

此外,主管機關應加強消費者對魚種的認識,以簡易方式宣導魚種與俗名,並明確定義水產動物重金屬限量的「鮮/濕重計」,避免因失水或微加工造成判別爭議。針對高風險或不合格率品項,如旭蟹與生蠔,應提高進口及高消費季節的抽驗頻率,並建立公開、方便查詢的不合格商品平臺。此外,應輔導中小型業者及網路販售業者正確標示商品,減少使用俗名,確保網頁上提供完整食品資訊,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與食品安全。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2兆隻魚蝦缺乏保障!全球首推海鮮福利標準 Costco、永旺帶頭納入供應鏈
跟真的鮭魚片一樣能煎能烤!能自由料理的「Kinda Salmon」刷新植物性海鮮想像
從魚副產物到高蛋白蟲粉!黑水虻開啟台灣水產永續新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