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最新研究指出,兒童的生長遲緩不僅與營養攝取有關,腸道菌相的穩定與多樣性更是關鍵因素。來自美國索克研究所與華盛頓大學等團隊的研究發現,生長遲緩的孩子腸道菌組成不穩定,影響營養吸收與免疫發展。母乳與益生菌則有助維持健康菌相,為未來兒童成長干預提供新方向。
雖然孩子的身高和爸媽的遺傳密切相關,但後天環境往往更具決定性。許多孩子即使攝取了足夠的食物,卻依然長不高、無法達到預期的生長曲線。全球統計顯示,在五歲以下的孩子中,這類「生長遲緩」的情況占了將近5分之1,比例驚人。
過去,科學家多半認為造成生長遲緩的主因是「營養不良」。然而現實中常見的矛盾是:兩個吃著同樣飲食的孩子,一個健康成長,另一個卻明顯落後。這個謎團促使研究者重新檢視另一個潛在關鍵──腸道菌相。
腸道菌相影響生長發育
近期,美國索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與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合作,將最新成果發表於《Cell》。研究團隊發現,生長遲緩的孩子在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穩定度上,與正常成長的孩子有顯著差異。換句話說,腸道菌可能在決定孩子能否長高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研究團隊鎖定非洲馬拉威──全球營養不良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長達11個月追蹤當地幼兒,並從47名孩子的糞便樣本中重建出986個完整的微生物基因組,其中不少還是過去未被記錄的新物種。這些基因組形成了一幅詳細的「腸道地圖」,揭示了哪些微生物存在、它們擁有什麼功能基因。
分析結果呈現出一個明顯的趨勢:
1、生長遲緩的孩子:腸道菌群不穩定,組成經常變化。這樣的腸道環境可能讓身體難以吸收營養,甚至造成慢性發炎,雙重干擾生長。
2、健康成長的孩子:菌相穩定而多樣,提供了更好的營養吸收與免疫支持。
與生長發育相關的好菌與壞菌
學者進一步分析顯示,有些益生菌與良好生長正相關,例如:
1、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
2、巨球形菌屬(Megasphaera)
3、糞桿菌屬(Faecalibacterium)
4、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
這些菌株的基因能幫助它們與人體進行正向互動,支持營養吸收與免疫調節。相反地,像彎曲桿菌屬(Campylobacter)則與生長受阻相關,因為它們可能引發發炎,或與宿主競爭營養素。
腸道菌群不僅參與食物分解、維生素生成、必需胺基酸合成,還能影響免疫系統發育。缺乏這些有益菌株的孩子,可能錯過了關鍵的成長「助力」。
母乳對良好菌相幫助很大
研究也確認了母乳餵養的重要性:普雷沃菌等益菌容易透過母乳獲得。此外,即便在同一地區,不同村落的飲食習慣、環境衛生與文化背景,也會在腸道菌相中留下獨特印記。
雖然這項研究尚未完全證明因果關係,但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未來的兒童成長干預,可能不只靠補充營養,還要「養好腸道菌」。對於那些生長不如預期的孩子,這無疑是一道希望的曙光。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韋恩的食農生活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美國研究,兒童長高跟腸道菌相關係密切】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英研究追蹤5300名兒童13年:挑食延續到青春期 校園午餐成改善關鍵
▶南澳防兒童肥胖新政、公共交通禁登垃圾食物廣告!豆奶、米菓意外上榜
▶控制熱量卻傷發育?研究發現甜味劑阿斯巴甜恐干擾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