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金門原本以地瓜與漁獵為主要生計,因戰地政務與軍隊駐守,糧食緊缺,胡璉將軍於1950年代推行「高粱兌米」政策,促使高粱種植普及,並建立金門酒廠。高粱酒逐漸取代地瓜酒,成為地方經濟支柱。隨軍方傳播與政策放寬,金門高粱不僅成為台灣白酒市場的主宰,更以「黑金剛」陳高奠定高端象徵,甚至登上馬習會國宴。金門高粱已從戰地副產品,演變為台灣代表性烈酒。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一般人對金門的印象一直跟高粱連結在一起。金門幾乎都是福建來的移民,但土地貧瘠,耕地狹窄,加上強烈的東北季風,不適合稻米的耕作,只能種植雜糧,像是地瓜,金門人吃地瓜,也釀地瓜酒。因為靠海,居民們捕魚和養蚵,「上山採地瓜,下海撈魚蝦」就是金門飲食生活的寫照。

戰地孤島的糧荒生活 高粱的意外落地

後來兩岸分治,金門長期列為戰地,這個福建外海的小島成為保護台灣和澎湖的前線。本來民生經濟狀況就不好,又多了十幾萬的軍隊,讓糧食物資更加吃緊。當時胡璉將軍為了解決當地生活問題,鼓勵軍民墾荒種植蔬菜與高粱。

雖然大家現在想到金門就會想到高粱,但金門以前沒有高粱。從記載上可以看到,金門在日本統治期間運來豆餅,裡面黏著高粱種子,落在旱田中發芽,農夫發現了以後開始種植。但一開始種高粱不是為了食用,除了過年會蒸高粱年糕或做高粱疙瘩,高粱大多時候是用在製作提籃,或是綁掃帚。

胡璉推動「高粱兌米」政策

十幾萬大軍在金門,住在寒冷陰濕的坑道中,有時需要喝點酒驅寒或緩解情緒。一開始,金門每個月都要從台灣進口近十萬瓶酒,後來胡璉將軍學習山東人「以高粱為食、高粱酒為飲、高粱稭為薪」,1952年興建酒廠,以「高粱換大米」的政策鼓勵當地民眾種植高粱。

一斤高粱換一斤白米的「高粱兌米」政策,讓用來買酒的錢改成買白米,對於金門居民來說相當有吸引力。自此高粱產量每年增加,1954年是298公噸,到1991年將近6600公噸。原本種地瓜的田,後來慢慢變成高粱田,6、7月和10、11月是高粱收成的季節,黃澄澄的高粱田,就成為金門人的集體記憶。

金門酒廠成為地方重要經濟來源

本來金門酒廠稱為九龍江酒廠,1956年改名,隸屬於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在1992年終止戰地政務之後,改為金門縣政府管轄。至於金門高粱酒的配方究竟是誰發明的,從口述歷史和記載中發現,曾經在新加坡經商的葉華成,回到家鄉金門後沒有工作,開始在金門學習釀酒技術,當時金門釀的都是地瓜酒,他開始試釀高粱酒,嘗試了很多方法之後,釀出香醇的高粱酒,後來設立「金城酒廠」。

胡璉將軍喝到葉華成的酒,開始想在金門設立酒廠,於是在葉華成的金城酒廠設立了「金門經濟管制組附設酒廠──九龍江酒廠」,在福建省政府及金門防衛司令部之下。金門城南外的土地地勢較低,臨海又有水源,氣候環境也適合酵母菌的培養,1953年開始量產高粱酒,賣給金門的軍民。

金門的氣候、空氣、水質和原料都影響了酒麴的好壞,隨著時代進步,本來以人工製麴,後來改為機械,1980年後朝向機器和一貫化的作業。金門酒廠統一收購農民種植的金門高粱,生產高粱酒賣給有需求的民眾,只有在金門地區才買得到。

1977年,高粱酒納入了國家的公賣體系,讓台灣本島也可以喝到金門高粱,但只能在軍方物資供應處或「金門特產中心」才買得到,不能公開販賣。由於金門長期處於戰地,在金門當兵非常辛苦,而且軍人每兩年會移防一次,很多士兵放假或退伍,都會攜帶金門高粱回台,讓大家對於金門的印象和高粱結合在一起!

戰地時期的酒品管制與「黑金剛」傳奇

台灣菸酒公賣局長期壟斷台灣的菸酒市場,不讓金門高粱進入台灣,有段時間金門酒廠的倉庫高粱酒堆積如山,當時的廠長將庫存五年的高粱酒重新包裝為「黑金剛」陳年高粱,陳高就成了當時軍方將領回台灣的頂級伴手禮,政商高層競相收藏。

1980年代,軍方高層、李登輝總統都以陳年高粱作為宴會用酒,陳高數量有限,在高層吹捧下,從本來倉庫的堆積品成為尊爵不凡的象徵。「黑金剛」更成為2015年11月11日馬英九總統與中國大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馬習會國宴用酒。

1992年之後,放寬了金馬酒類銷售到台灣的管制。當金門的酒可以賣到台灣之後,營利節節高升,獨霸了台灣白酒市場,市價甚至高過定價很多。金門縣政府為了照顧金門居民,放寬了菸酒牌的申請,而且還實施家戶配酒的政策。1993年起,金門每戶可以配售「陳年大特酒兩瓶、白金龍兩瓶、黃金龍兩瓶」。金門酒廠按照公定價格賣給縣民,很多人買到之後再以高價售出。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內容來源:《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遠流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50度以上金門高粱銷售創10年新高!黑松如何「超越代理」翻轉倒退危機?
賦予地酒風味的靈魂推手!台灣釀酒原料關鍵大解析
台灣是蘇格蘭威士忌第四大出口國!帝亞吉歐總座梁殷禎上任後 用哪3支箭穩固烈酒龍頭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