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土地公是庶民信仰的重要神祇,供品象徵吉祥與祈福。從壽桃、麻糬到米酒,甚至南投的泡麵、新竹的仙草蜜、清大的炸雞,都展現各地信眾的創意與心意,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

撰文=和菓子(國際時尚雜誌專欄作家)

據說土地公非常嗜食甜食,供品五花八門。除了神明聖誕固定常見象徵長壽的壽桃、壽麵、紅龜粿以外,祭拜土地公,當然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標準款,譬如:花生、發粿、麻糬、米酒、水果等等。每一種供品都有自己的象徵。例如:帶殼花生破除壞運吉祥開運、發粿步步高升發家發財、麻糬黏錢財富滾滾來、米酒好運幸福長長久久、鳳梨蘋果各式水果招來旺果。

用整箱泡麵還願 南投石龍宮各式泡麵供你吃!

隨著時代變遷,土地公的供品也變得與時俱進包羅萬象,最著名的南投中寮石龍宮的泡麵土地公。據說80年代大家樂風行時,經常有信眾過夜跪求明牌。由於石龍宮位置偏遠無處覓食,信眾經常會帶整箱泡麵來充飢,吃不完的就留在廟裡和大家分享結緣,吃了中獎的人又再買一整箱的泡麵來還願。如此一來,久而久之,吃泡麵、拜泡麵就成了石龍宮非常特別的習俗。石龍宮甚至還備有熱水提供信眾沖泡泡麵,各種口味的泡麵全部任你吃。

買仙草蜜拜土地公 保庇金榜題名!

同樣不可思議的還有新竹交大的土地公,據說從前在交大光明福德宮四周還是農地時,附近的農民將自己解渴飲用的仙草一併拿來祭拜土地公,逐漸成為仙草作為供品的傳統。後來有位外地研究所考生,考前夢見一位白髮長者建議他拿甜食拜拜,買了仙草蜜的他最後金榜題名,於是出現「仙草蜜拜土地公上交大」的傳說。

託夢指定肯德基炸雞 做實驗、跑數據都有求必應!

一樣是託夢,清大的清華土地公則是指定要吃肯德基炸雞。舊址位於清大南校區後山的清大土地公,更早以前是清朝劃立的公墓區。據說某天土地公突然不翼而飛,當天竟然就發生學生跳樓、教學大樓失火等意外;許多民眾更不約而同夢到土地公泡在水裡,這才發現有人因簽賭失利,一怒之下把土地公扔進水圳。祂以靈驗著名,學生們無論是做實驗、寫報告、跑數據,這裡真是有求必應,甚至可以借發財金!

花生糖黏錢一同供奉 錢財、運勢都亨通!

以發財金著名的南投竹山紫南宮,據說土地公喜歡花生糖,許多信眾會與黏錢的麻糬一同供奉,祈求財運亨通。

清代王禮的《臺灣縣志》裡曾經紀錄下先民的慶典:「2月2日,家家具牲醴,為土地慶壽。里社之間,鳩金演戲,張燈結彩,無處不然。」如同魯迅著名《社戲》筆下的酬神戲,同樣都是獻給土地公的心意。

拜拜用麻糬 最早出自東漢《說文解字》

細數所有土地公的供品,最經典的,當然還是黏住土地公鬍鬚所以好運財富滾滾來的麻糬。所有麻糬裡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壽桃形狀的麻糬,這種麻糬顏色是夢幻粉嫩的淡雅粉紅,上面還會畫上迷你的綠色葉子,既應景又小巧可愛,非常討人喜歡。翻開過往文獻,雖然正統經典似乎都沒有明確記載祭拜土地公需要供奉麻糬,但在臺灣的民間信仰以及文化實踐當中,麻糬早已成為祭拜土地公的重要供品。仔細追尋歷史脈絡,麻糬早在《禮記》就有記載:「食:黍稷稻粱,魚肉膻芗,糍醴而酒。」其中的「糍」指的就是糯米搗製的食品,可以理解為麻糬的早期形式。

此外,在《周禮》中提到:「羞籩之實,糗餌粉餈。」漢代鄭玄也對《周禮》下了注解:「玄謂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意思是盛放在籩這種容器裡的美食糗餌、粉餈,是由稻米或黍米製成的。其中的「餌」,是將材料熟製磨粉後加水製成的食品,「餈」則是將材料搗為泥狀再製成餅狀的成品,很接近現代麻糬的形式,也說明了早期麻糬作為雛形祭品的模樣。

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餈,稻餅也。粢,餈或从米。」段玉的裁注:「炊米,擣之,粉餈也。」都能約略推測麻糬初始的形式。後來「餈」字經常與「粢」、「糍」字通用,現代較常使用「糍」,如客家麻糬「糍粑」或中國飯糰的「糍飯」(亦寫為「粢飯」、「秶飯」)。

內容來源:《臺灣甜:那些滋潤心靈的傳統節日糕點》,大塊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拜拜也能吃得健康!中元普渡吉祥水果營養排行榜
清明祭祖不能拜鳳梨?網友最愛清明美食和祭祖禁忌水果大公開!
傳統年節糕點小知識:素三牲、紅龜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