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濟州島的氣候正在悄然改變,柑橘盆地飽受夏季高溫與熱夜之苦,果實因裂開與分裂而減產,許多農民開始轉向對更耐熱、需乾燥春季授粉條件較佳的橄欖樹。雖然橄欖油尚未大規模上市,但其種植熱情與品質評價正逐年上升。

撰文=編輯部

在濟州南部的西歸浦一帶,傳統種植濟州柑橘的果園開始顯示出明顯的氣候壓力。《The Korea Times》報導指出,近年濟州5月與6月的乾燥氣候——對授粉極為關鍵的時期——變得愈發乾旱;這一點對於橄欖樹而言是一項優勢,但對柑橘樹卻造成嚴重不利影響。在夏季酷熱與強光照條件下,柑橘果實容易裂果,果皮破裂影響外觀與銷售價值。熱夜現象(tropical nights)亦使果實的顏色轉換延遲或不完全,導致果皮偏青、糖度與外觀品質下降。

熱夜與乾旱加劇 柑橘成熟期被延後

濟州政府與農業研究機構觀察到,果實成熟期整體延後。柑橘樹需要夜間低於約攝氏20度的溫度,才能促進色澤與糖分累積,但由於夜間氣溫長期居高不下,果實成熟時間被拉長。報導指出,從7月至9月間,濟州的「熱夜」天數達63天,遠高於過去平均值。這讓柑橘果皮上色困難、產量下降,市場品質也因此受損。

濟州島的一棵橄欖樹上掛滿了橄欖。(圖片來源:TheKoreaTimes)

橄欖成為新興作物:從試種到品質認可

在柑橘受到氣候挑戰之際,橄欖樹正逐步在濟州紮根,農業樣貌出現重塑趨勢。

Seom Olive農場的Kim Gil-young(譯名金吉永)是韓國橄欖栽培的先行者之一。他指出,如今濟州的乾燥授粉季節反而讓橄欖樹更具生長優勢。橄欖樹靠風力授粉(不依賴昆蟲),因此濟州的風大氣候與乾燥春季反而有助於結果。

另一位先驅者是Jung Yee-yeol(譯名鄭義烈),他在濟州島建立了名為Jeju Olive Grove 210的橄欖農場,面積約23,000平方米,主要種植榨油品種。這些橄欖果實體積較小、油脂含量高,農場內已設有初步壓榨設備,雖產量仍有限,但能生產少量冷壓橄欖油。

Jeju Olive Grove 210的2024年款橄欖油「Spirit of the Sun」在首屆韓國國際橄欖油競賽中獲得銅牌,顯示其品質已獲初步認可。雖然產量不高,報導指出該油品在風味與順滑度上獲得評審好評,被認為足以與部分進口高端橄欖油競爭。

Jeju Olive Grove 210生產的橄欖油。(圖片來源:TheKoreaTimes)

商業化仍有挑戰 市場鏈條待建立

然而,要將橄欖產業推向大規模商業化仍有不少障礙。橄欖樹需栽種4至5年才能結果,達到穩定產量則需約25年。此外,濟州農地有限,現有農場規模不足以支撐大規模油品生產。Kim指出,橄欖油商品化尚需克服原產地標示、食品認證、包裝與銷售成本等挑戰。目前多數橄欖油仍為私人或試驗性質的產品。

氣候變遷下農業轉型:挑戰與機會共存

濟州正在經歷農業結構的調整。以柑橘為主的傳統農產,正受到高溫、乾旱、降雨時序改變等氣候變遷因素衝擊,迫使農民重新思考作物選擇。橄欖作為亞熱帶植物,對乾燥與風大的條件更具適應性。雖然濟州仍與典型地中海氣候區有差距,雨季較長、濕度較高,但農民與研究機構正持續觀察其種植潛力。

韓國農村振興署(RDA)已將橄欖納入濟州亞熱帶作物研究與推廣計畫,目前共有17種亞熱帶作物被列為具潛力的在地試種對象。Kim表示,近年來他接到越來越多年輕農民的詢問,希望了解橄欖栽培方法與管理模式,顯示這股轉型趨勢正持續擴散。

然而,這場轉型並不意味著柑橘將被取代。柑橘仍是濟州最主要的農業支柱與經濟來源,橄欖產業目前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未來能否形成穩定產業鏈,仍取決於土地政策、資本投入、勞動力與市場開發等關鍵因素。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農業廢棄物變油脂!荷蘭NoPalm開發低碳酵母油取代棕櫚油
廢棄橄欖渣不再浪費!以色列新創推高纖橄欖粉 多酚含量是橄欖油10倍
熱浪、乾旱與低水位交錯衝擊供應鏈!食品業如何應對全球氣候風險?

參考資料
▶TheKoreaTimes,From tangerines to olives: How climate change is reshaping Jeju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