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近年極端氣候頻率與強度同步上升,重創全球農業。歐洲遭遇乾旱與河流水位下降,農田壓力創22年新高,運輸受阻推高成本;美國中西部農產穩定,但難彌補全球供應缺口。東亞南北氣候分化,南部穩定、北部高溫乾旱減產風險高。專家警告,影響將延續至第四季,食品與農企需提前備貨與調整策略。
撰文=編輯部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正同步上升。世界各地的農業生產都無法倖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研究指出,平均氣溫的持續上升,正在改變降水模式並增加極端氣候的發生機率,導致旱災、洪水與熱浪輪番侵襲農田。
歐洲:乾旱+低水位雙重夾擊,農田壓力創22年新高
報導指出歐洲為最嚴重受創地區之一,春夏連串高溫乾旱使得農作物生長條件比往年艱困,土壤含水量降至近22年來最低水平,雖7月下旬降雨略緩,但整體乾旱程度仍屬歷史第四低。Everstream Analytics首席氣象分析師Jon Davis指出:「多年未見秋季雨水全面回補,若非7月初降雨略為緩解,目前農田情況將達到災難級。」
此外,歐洲內陸航運樞紐萊茵河因低水位限制船隻載重,使得農產品運輸能力下降,船公司不得不調降配載或取消部分快遞。德國Kaub河段葡萄酒與穀物運輸受限、船隻轉由陸運調度,導致物流成本上升與交貨時間延遲。因產期集中,秋收至冬季前產品上市恐緩慢,導致食品供應鏈條拉長且價格壓力加劇。
美國:中西部穩中帶旺,但無法彌補全球缺口
相比之下,2025年美國中西部的玉米與大豆產區表現相對樂觀。雖遭遇局部豪雨與洪災,但整體土壤水分充足、作物存活狀況良好,被視為反映北半球糧食供應的亮點。
然而,美國一地表現良好,無法抵銷其他地區的極端衝擊。即便美國農品供應不受大型衝擊,在全球糧食網絡中所佔比例仍無法完全穩定價格或填補供需缺口。換言之,即使美國供應穩定,全球糧食安全仍面臨協同中斷風險。
東亞兩極走勢:南方平穩、北方高溫嚴峻
東亞展現出顯著的南北氣候分化。南部地區如台灣南方、華南地區、印度半島,雖仍受高溫影響,但降雨穩定、作物生長未受劇烈打擊,供應鏈相對穩定;與此不同,中國北部、韓國、日本北部卻因連番高溫乾旱與熱浪造成北部農區壓力激增。這類高溫可能導致作物減產、品質下滑與幼苗脫落,收成量可能明顯低於常年水準。
東亞南北氣候落差,導致相同品項在不同來源地的價格、交期與供應穩定性出現明顯差異,對進口與供應商造成嚴重壓力,供應鏈管理需細緻區隔南北產地並調整採購策略。
食品與農業企業需將氣候風險納入核心策略
夏季作物的季節性壓力會延至第4季收割期後才真正影響到供應鏈。作物從生長、收成到進入加工與運輸體系,需經數月時間轉化成市場供應。因此,儘管目前市場尚未出現明顯缺貨,但第4季初至2026年,將陸續出現價格上漲與可得性變化的壓力。
各國政府與食品企業應於夏末至秋初提前備貨並調整採購策略,以分散氣候風險。那些未預先調整的食品與飲料品牌恐將在第四季因延遲接貨而被迫調高價格或調整配方。消費者也可能在年尾到年初,陸續感受到價格溢價或短期供應不足的影響。
氣候風險已進入供應鏈核心,未來布局需更細緻應變
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與供應鏈造成的壓力不再只是局部災害,而是連鎖反應式的全球風險。從乾旱與洪災導致的產量壓縮,到運輸瓶頸與交期延遲,每個環節都正在改變全球食品供應的遊戲規則。企業、政府與供應商若未即時調整,將可能錯過關鍵採購窗口,或在市場上失去價格競爭力與供應穩定性。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橄欖油價飆歷史高點!氣候變遷、詐欺風險掀全球食安危機
▶氣候變遷威脅琴酒靈魂?杜松香氣變化挑戰品牌穩定性
▶哈密瓜新品種「卡蜜拉」攻克氣候挑戰!一年兩收、每斤飆破150元
參考資料
▶FoodNavigator,Global commodity supplies at risk as extreme weather esca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