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當氣候變遷改變農作條件,作為琴酒風味核心的杜松漿果也出現成分與香氣差異。英國赫瑞瓦特大學研究發現,產地與採收年份會影響杜松中揮發性化合物的比例,進而導致琴酒風味波動。
撰文=編輯部
2025年6月12日,英國赫瑞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的釀造與蒸餾國際中心(ICBD)在《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發表一篇研究中警示,隨著氣候變遷改變農作環境,作為琴酒核心香氣來源的杜松漿果,其化學組成與風味正悄然發生變化,進而影響琴酒的品質一致性。
杜松的「風土特性」影響琴酒風味,產地與年份皆是關鍵因素
琴酒的標誌性風味來自杜松(Juniperus communis L.),其漿果中萜烯類等揮發性化合物提供了松木、柑橘、花香等多層次香氣。ICBD團隊針對來自歐洲7個主要產地的杜松漿果進行分析,包含波士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塞爾維亞、義大利、科索沃與蒙特內哥羅,結果顯示不同地區、不同年份所採收的果實,揮發成分組成與濃度皆有顯著差異。
ICBD副教授Matthew Pauley表示:「就像葡萄酒講求『風土(terroir)』,即地理、氣候、土壤等環境綜合影響風味,杜松的風味也會受到地理與氣候條件影響。」
研究指出,水溶性較差的化合物更容易受到採後乾燥影響而濃縮,例如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這些會增強琴酒的木質與辛香風味;相對地,水溶性較高的化合物在乾燥過程中則容易流失,如萜品烯-4-醇(terpinen-4-ol)。
Pauley表示:「2017年因降雨較多,被歸為濕收成年,杜松漿果的總揮發物質含量比乾燥年份(2018年)少了約12%。」
琴酒原料波動的市場挑戰:品牌風格的穩定性該如何維持?
琴酒產業高度依賴「品牌風格」的一致性,尤其對高端品牌而言,原料穩定性是品質管理核心。然而此研究揭示,氣候波動不僅可能改變杜松採收時間與乾燥條件,更可能導致每年風味表現出現偏差,對生產與配方帶來挑戰。
指導教授Annie Hill表示:「採收後的乾燥階段扮演關鍵角色,將直接影響琴酒的風味呈現與保存期限。對產業而言,這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
調整產區與製程,保護琴酒風味一致性
為因應氣候帶來的不確定性,研究團隊建議業者可重新評估杜松來源產區、調整採收與乾燥時機,甚至調整調和比例,以維持預期風味。
Pauley表示:「琴酒產業每年都會進行所謂的『大嗅聞(The Big Sniff)』儀式,即業界每年進行的嗅香評測儀式,提前評估當年度杜松收成的品質,作為後續一至兩年採購的參考依據。只要我們對環境變化保持警覺,並勇於探索新的種植地區,你手中的琴酒通寧依然值得期待。」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比傳統玻璃瓶輕5倍、碳足跡少6倍!全球第一款使用紙裝酒瓶的琴酒即將上市
▶有黑歷史的無色烈酒「琴酒」為何能翻轉雞尾酒市場、化身經典調酒「琴湯尼」?
▶一趟野遊給南非釀酒師的靈感!你敢來杯大象便便琴酒嗎?
參考資料
▶Food Ingredients First,Climate change can impact flavor of gin and tonic, flags UK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