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瑞幸咖啡傳出評估進軍台灣,引發市場對併購路易莎的想像。但在產業界的分析中,這項劇本真正的變數並非價格、體質或擴張策略,而是台灣對中資的敏感度與法規限制。即使瑞幸具備資本實力、規模優勢與供應鏈治理能力,跨海收購本土最大連鎖咖啡品牌依然幾乎不可能。政治氛圍、法規審查與社會輿情,遠比商業條件更具決定性。

這兩天台灣咖啡市場忽然變得異常熱鬧,一則從Threads上開始流傳的訊息,讓「瑞幸咖啡要來台灣」瞬間成為話題中心。媒體很快跟進,甚至延伸到經濟部都被問到要不要回應。以台灣的新聞節奏來說,這樣的訊號密度通常不是空穴來風,而更像是一種企業的「測風向」,企業先丟出訊息、看市場氣氛怎麼動、再決定下一步。這種做法在中國企業尤其常見,而現在的情況,明顯就是瑞幸咖啡真的在思考進入台灣市場的方式。

瑞幸咖啡的出現,讓整個咖啡市場產生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如果瑞幸咖啡真的進來,它會走哪一條路?會不會只是自建門市?還是更大膽一點,直接買下台灣本土最大的咖啡品牌「路易莎」?這個想像畫面本身就足夠形成話題,而在產業討論裡,也確實有人這樣推測。但在判斷這件事情之前,更重要的是理解瑞幸咖啡現在是什麼體質,它是否真的有能力在台灣掀起新的競爭。

瑞幸咖啡如何從造假醜聞到華麗翻身?

要理解瑞幸咖啡,就得先回到它最戲劇性的那段歷史。這家公司早期被中國市場視為「咖啡界拼多多」,靠著補貼搶市佔,靠快速開店製造規模,用新品密集轟炸製造話題,用速度掩蓋獲利問題。當年的瑞幸就像是把「快」當成信仰的品牌,只要開得夠快、補貼夠多、營收夠漂亮,投資人自然會買單。這樣的行銷打法在中國一度行得通,但問題在於治理沒有跟上擴張速度。瑞幸最終在 2020 年爆出財務造假,從美國退市,在最短時間從資本市場的寵兒變成反面教材。

然而這家公司沒有死。反倒是在 2021 年後展開另一種速度的比賽。高層換血、砍掉低效門市、重新調整供應鏈,把過去那套「只講規模」的思維變成「每一家門市都要健康」。這是瑞幸真正的第二次創業,甚至比第一次更艱難,卻也更務實。當中國市場度過瘋狂擴張期後,瑞幸反而站在浪潮之上,靠著椰雲拿鐵、美式各種變體、聯名新品、超高性價比重新抓住消費者。而且不只是中國市場,它從 2023 年開始出海,輕巧地在新加坡、美國、馬來西亞等地站穩。

也因此,當我們今天討論瑞幸會不會來台灣,其實不是討論一家「曾經造假」的公司,而是在討論一家「已經是全球成長最快的咖啡連鎖」。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賽局。

路易莎的隱形壓力:興櫃卡關、虧損變大

但如果瑞幸真的看上台灣,它真的有可能直接買下路易莎嗎?這題讓產業內討論很熱,也很刺激,但以台灣目前的體質來看,要回答這題,就必須看路易莎現在的處境。路易莎這十年來是台灣咖啡店最典型的成長故事,從街角小店變成超過500家門市的大型連鎖,也建立自己的中央工廠,跨足餐飲線,甚至走上興櫃,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咖啡品牌之一。

但越成功的品牌,越需要承受規模帶來的壓力。近期媒體陸續出現路易莎虧損擴大的報導,不少評論者開始推測餐飲體系在成本結構、人事開銷、工廠投資後面臨的壓力。加上興櫃多年卻遲遲無法順利上櫃,外界自然會開始疑問:路易莎是不是遇到發展瓶頸?甚至會不會因此願意出售部分股權?

在思考瑞幸咖啡會不會買下路易莎之前,我先提醒一項近日消息,有市場消息稱,瑞幸咖啡最大股東大鉦資本正在考慮競購可口可樂旗下咖啡連鎖品牌Costa Coffee(咖世家),交易估值或達10億英鎊。

這一舉動被業界解讀爲大鉦資本試圖通過資本運作,將瑞幸咖啡與Costa兩大咖啡品牌進行資源整合,構建一個橫跨東西方的咖啡「帝國」。可以想見,在瑞幸咖啡的DNA裡,運用併購擴充市場的做法是優先選項之一。

瑞幸是否會收購路易莎?

如果純從市場角度推敲,路易莎確實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考慮引入策略投資人,這並不是不合理的推測。但問題不在於路易莎願不願意賣,而在於瑞幸咖啡能不能買。

這裡就要回到台灣的法規。台灣對中資的審查相當嚴格,尤其餐飲屬於敏感行業,就算是少數股權投資、合資、轉投資、交叉持股,都可能被判定為中資,最後卡在投審會。如果今天真的傳出「中國咖啡巨頭買下台灣最大咖啡連鎖」,我相信不只主管機關緊張,民意也會全面反彈。這件事情會立刻從商業議題變成政治議題,而一旦變成政治議題,品牌本身就會遭遇更大的麻煩。

路易莎若被視為「被中資買走」,社群肯定直接爆炸,抵制文章、負評甚至政治人物介入都可預期。就算路易莎願意賣,政府也不可能放行。而瑞幸必然知道這件事,也有可能正是測風向的原因。另外,以我個人來說,我自己對路易莎黃銘賢董事長的觀察,以他對咖啡的熱愛,也不可能讓這筆交易成真。不過,也正是一個相當足夠的機緣巧合,就是路易莎現正處於興櫃的公發狀態,運用財務手段收購一間公發的公司,其中還是有不少操作手法。

高度飽和市場下 瑞幸來台的最大挑戰?

瑞幸咖啡如果不買路易莎,它在台灣能活得下去嗎?這裡就要回到台灣咖啡市場的本質。台灣是一個咖啡市場高度成熟甚至變態的國家,不只是星巴克、路易莎、85度C、Cama,而是真正的「咖啡超密集市場」。台灣本來就有大量獨立小咖啡店,而這些店的品質與特色在亞洲市場也算強勁。更重要的是台灣便利商店的咖啡系統強到驚人,全家與7-Eleven的咖啡已經不只是「超商附屬」,而是整個營收結構非常重要的一塊。

換句話說,瑞幸若要來台灣,它要面對的不是路易莎一個,而是一整個密集交錯的市場生態系。而且台灣消費者對咖啡有一定水準要求、對品牌感受敏感,加上中國品牌本身就有社會氛圍上的標籤,這些都讓瑞幸的挑戰更難。

但也不要低估瑞幸。它的強項不是價格,而是治理能力與供應鏈數據化的精準度。我2025年3月到福建觀光時,在瑞幸咖啡點了一杯柳橙美式,看店員正準備要開一瓶新的柳橙汁時,竟然不是直接打開瓶子,而是先掃條碼過POS再倒。這代表每個原料的使用時刻都被POS系統記錄,每一瓶柳橙汁的庫存都必須對得起資料,進銷存完全同步。甚至可以用AI去查核,每一最小包裝原物料的使用區間對比銷售量,去檢核損耗異常。餐飲產業的人看到這畫面,心裡都會知道這套系統的威力,這意味著損耗、偷料、浪費、生產規劃、品質穩定、成本計算全部都變得透明,而且可控。他甚至做到了客人哪一杯喝不對勁,都能查出是哪一瓶原物料有問題,而不是一整批。

這樣的治理能力,是台灣多數餐飲品牌目前還碰不到的高度。台灣很多品牌雖然在門市管理或飲品研發上很強,但在供應鏈與系統整合上尚未此等成熟。瑞幸能用一套系統統治上萬間店,靠的就是這種能力。如果它帶著這套系統來台灣,它會對本土品牌造成非常大的壓力。不過當然反過來說也是一種跳躍式強化管理的交流。

所以瑞幸最後會走哪條路?如果綜合政治、法規、市場、生態環境,我認為瑞幸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直接自建體系,在台灣自己開店。他們可以透過與台灣物流合作、把供應鏈外包、用價格與新品打開市場,再用密集開店策略搶佔學區、商圈與交通樞紐。這種方式乾淨、速度快、沒有政治包袱,也最接近瑞幸現在的擴張模式。

瑞幸落地後 咖啡產業SOP全面重寫

第二種可能是與台灣大型集團合資,例如與零售或餐飲集團合作,但這條路仍然可能面臨中資審查問題。第三種,也就是最吸睛但最不可能的——收購路易莎,基本上可以視為劇情想像,而不是現實可能。

瑞幸來台灣會發生什麼事情?我認為這件事的意義並不只在品牌競爭,而在於「治理能力的輸入」。如果瑞幸真的進台灣,台灣咖啡市場將面臨一次全新的效率 benchmark,從供應鏈管理、原料追蹤、門市營運到新品迭代速度,都會被迫提升。便利商店早已用數據系統做咖啡,而瑞幸的到來,會讓整個市場再次加速進化。

至於它會不會買路易莎?我認為:政治不會讓它發生,法規不會讓它發生,民意不會讓它發生,黃銘賢不會讓他發生。但仍然存在財務操作的空間。

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誰賣給誰」,而是瑞幸一旦真的落地,台灣咖啡市場會因為新的競爭而重新洗牌。對於任何還停留在舊 SOP 的咖啡品牌,真正的壓力才正要開始。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把中國星巴克追著打的瑞幸要來台?拱出3萬家門市的低價高頻模式 會先衝擊誰?
曾號稱中國版星巴克的「瑞幸咖啡」如何突破低谷拿下2022年中國咖啡門市數冠軍寶座?
瑞幸登台最大挑戰不是價格競爭?Flash Coffee前車之鑑說明消費習慣才是關鍵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