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全球對超加工食品(UPF)的訴求與質疑日增,植物性肉品領域亦面臨信任危機。消費者不再只關注「植物替代肉」這一點,而更在意「成分如何」、「處理方式如何」、「是不是潔淨標章」。品牌若能採用可識別成分、減少加工、清楚溝通,就有機會在這一波反彈浪潮中重拾市場優勢。
撰文=編輯部
近年來,植物性肉品受到「超加工食品」(UPF)議題衝擊,核心原因包括成分表冗長、人工添加物比例偏高,以及消費者對不可辨識成分的疑慮。Good Food Institute Europe營養專家Amy Williams表示,消費者希望食品成分更具可理解性,而植物性肉品在這方面仍存在溝通缺口。「人們想知道食物裡到底用了哪些成分,以及這些成分存在的理由。」
即便部分品牌如Beyond Meat曾通過非營利組織Clean Label Project的第三方評估,但整體植物肉市場仍受UPF反彈影響。如果不改善加工程度與成分透明度,品類成長將持續受阻。
潔淨標章思維:少成分不等於好成分
「潔淨標章」(clean-label)沒有法律定義,但普遍指涉採用消費者能辨識的食材、避免過多人工添加物。Williams指出,實現潔淨標章的關鍵在於選用「必要且適當」的成分,而非單純追求成分變少。例如,以蛋白濃縮物(protein concentrates)取代高度精製的蛋白分離物(protein isolates),可在降低加工度的同時保留部分纖維與礦物質,使營養與機能性更均衡。
歐洲品牌Heura與Planted已推出貼近潔淨標章概念的產品;Beyond Meat的部分品項也曾獲Clean Label Project認證。但Williams提醒,減少成分不能犧牲口感與機能性。植物肉的質地多仰賴結構化製程(texturization)與穩定性成分(如膠體類成分、乳化劑),若缺乏這些技術支撐,產品難以被一般消費者接受。
成分透明度才是信任來源
FoodNavigator報導指出,消費者對專業術語的陌生,是造成不信任的主因之一。例如「乾式分級」(dry fractionation)是一種不使用溶劑、依物理原理進行分離的蛋白處理方式,但其技術名稱容易讓人誤以為工業化程度更高。Williams建議,品牌應清楚解釋配方邏輯:為何選擇某種蛋白原料、該原料保留哪些營養、不同成分的機能性作用為何,而非僅依賴「無人工香料」或「無化學添加」等字眼。
市場痛點:原料成本與主流化挑戰
植物性肉品的蛋白原料屬成本最高項目之一,報導指出,若企業能採用兼具口感、營養與機能性的多用途成分,將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在不提高加工度的情況下維持質地表現。此外,品類若僅鎖定嚴格素食者市場,其成長空間有限;Williams認為,品牌需吸引「open omnivores」(願意嘗試植物肉的雜食者),提出明確的產品價值,而不是只強調「口感像肉」。
下一階段:簡化、優化、透明
面對UPF議題延燒,植物性肉品的策略可歸納為三個方向:
1、簡化(Simplify):去除不必要成分,提升配方可理解性。
2、優化(Optimize):兼顧口感、機能性特性與營養表現,同時控制成本。
3、透明(Communicate):以清楚語言說明原料來源、加工方式與選材理由。
Williams指出,只要品牌能以「少而精」的配方呈現足夠營養與合理價格,並明確解釋其價值來源,植物性肉品仍有機會在主流市場建立新的成長動能。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果蔬原料大躍進!從顏色、纖維到風味重塑潔淨標章新價值
▶全球潔淨標章消費趨勢越來越強勢!從健康到環保 消費者想要更透明的飲食選擇
▶日本企業以科學發酵強化天然營養 75種植物素材開啟功能食品新時代
參考資料
▶FoodNavigator,Clean label plant-based meat: How to achieve the winning comb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