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草莓葉枯病由帶菌種苗經風雨傳播,造成植株斑點、萎凋與果實腐爛。苗栗區農改場研發「巢式PCR分子檢測技術」,可在植株老葉採樣、病徵出現前偵測病菌,搭配草莓炭疽病檢測,可協助育苗業者與農友從源頭控病,提升健康草莓種苗生產。

整理=編輯部

草莓為高經濟及高營養價值的小漿果類作物,深受大眾消費者喜愛,近年來草莓主要栽培品種從豐香轉變為香水,但新興的真菌性病害草莓葉枯病(Neopestalotiopsis rosae)崛起危害甚鉅。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場)指出,這個病害係由帶菌種苗透過風雨傳播,造成草莓植株產生褐色斑點、生長不良,嚴重時萎凋死亡,使莓農損失慘重,透過分子檢測技術能提早降低草莓罹病風險,種出健康草莓。

草莓葉枯病於田間危害所造成之病徵與巢式PCR電泳結果。(A)葉枯病於草莓葉片上所造成之病斑。(B)葉枯病於草莓果實上所造成之病斑。(C)葉枯病危害嚴重時造成草莓全株枯死。(D)巢式PCR電泳結果顯示帶有葉枯病菌的樣本有專一性條帶出現(紅色箭頭所指)。(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施佳宏表示,為了從源頭阻斷病害,確保草莓的穩定生產,該場研發「葉枯病分子檢測技術-巢式聚合酶連鎖反應引子對」,針對葉枯病菌核酸偵測極限可達1pg至100fg,相當於約10個葉枯病細胞數目。採樣檢測時只需採取草莓植株的老葉,在尚未有病徵之前即可檢測出,具極高專一性及敏感度,且此檢驗技術僅需耗時約兩天,相較於傳統組織分離或酒精法診斷(約需7至10天),可大幅縮減等待時間。

草莓葉枯病會危害育苗時期與本田產果時期之草莓植株,並感染葉片、走蔓、根冠及果實,嚴重時可造成30%植株死亡。受感染葉片會出現圓形褐色輪紋斑,嚴重時病斑擴大癒合,影響光合作用,冠部受害時,縱剖面會出現壞疽病斑,影響水分養分輸送,造成植株出現矮化、新葉發展不良、萎凋、開花與產果減少的狀況,而受感染的果實則呈現褐色凹陷病斑,抑或伴隨轉色不全,發育不良或果實腐爛等,造成莓農極大損失。

苗栗場指出,透過此分子檢測技術能及早發現有無罹患草莓葉枯病,再配合該場已開發之草莓炭疽病分子檢測技術一同偵測,可協助育苗業者或農友早期發現種苗是否帶有兩種重要潛伏性病害,從源頭降低罹病風險,以期生產健康草莓種苗。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2小時精準抓到「偽健康」草莓苗!苗改場研發植物病害快篩行動箱 及早拯救草莓炭疽病!
從實驗室長出的草莓細胞 以色列新創打造抗氧化新配方
從母株到介質全面把關!桃園場揭草莓高效育苗5大實務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