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丹麥Hirtshals將建造全球首座「完全循環」陸基魚場,整合現場培養藻類飼料、零死亡率養殖、資源再利用與全程透明管理,預計2026至2027年開工、2028年量產。該模式旨在提升魚隻福利、減少環境影響、提供消費者透明資訊,有望成為全球水產循環養殖可複製範例。
撰文=編輯部
隨著全球水產養殖面臨氣候變遷、進口飼料依賴與海洋污染等多重壓力,如何在可控環境下以更少資源生產水產,已成為各國養殖業的重要課題。丹麥永續水產科技公司Onnest計畫於北部港城Hirtshals打造全球首座「完全循環」的陸基魚場。Onnest專注於閉環養殖、水資源回收與本地化飼料生產,是北歐新興的永續水產創新企業。所謂陸基魚場,意指在陸地上以人工控制水質、溫度、流量進行養殖,可降低疾病、污染與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
該魚場的主要物種為虹鱒(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並採用完全閉環模式,將水流、能量與副產物全數回收再利用。Onnest指出,設計原則為最大化廢棄物流回用(maximum reuse of waste streams)與最低資源耗用(minimal resource consumption),試圖建立不依賴外部投餵、不排放廢水的養殖標準。
核心技術之一,是以現場培養的藻類作為主要飼料。藻類利用養殖廢水中的營養鹽、魚糞與工業餘熱生長,減少進口大豆等原料依賴,同時降低飼料相關碳排放。這種「從副產物到飼料再到魚」的循環模式,是整座魚場能達成閉環營運的基礎。
Onnest同時設定95%的存活率目標,並朝向零死亡率(zero-mortality ambition)前進。為降低疾病風險,整個養殖過程不使用疫苗或抗生素(no medication or vaccines),並以溶氧、溫度與水質自動化控制維持魚隻健康。閉環環境也能提升魚隻的Omega-3含量與肌肉品質(muscle quality),提高最終產品價值。
在供應鏈透明度方面,Onnest將導入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記錄每條魚的飼料來源、成長環境與出貨流程,確保產品能被完整追溯。高度自動化系統亦能穩定水質、減少壓力反應,提升魚隻福利。
計畫預計於2026或2027年動工,並於2028年開始量產。若成功運作,Onnest希望將此模式複製至荷蘭、法國與日本等市場。憑藉丹麥在循環水養殖(RAS)上的技術基礎,此項目有望成為未來高效率、低環境負擔的養殖示範,提供全球水產業一套可複製的永續藍圖。

傳統魚場名聲不佳,與環境破壞和動物福利惡劣有關。(圖片來源:FoodNavigator)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養魚蝦的同時也能養海藻?丹麥最新回收技術 確保海藻穩定生產
▶可以吃的充電電池?義大利用海藻等常見食材打造天然無毒電池
▶AI翻轉百億養殖產業!4位門外漢用1支App、30分鐘完成8人一天的魚苗點算
參考資料
▶FoodNavigator,World’s first circular fish farm incoming - on l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