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這場以乳製品為主題的城市型食農教育,讓營養不再只是抽象概念,而是有溫度、有互動的生活實踐。從一堂課、一杯牛奶開始,長輩們重新學會為自己選擇、為健康負責。讓每一位長者,都能在日常的一口奶香裡,喝出自信與健康。

撰文=食力企劃

在嘉義市的據點課堂裡,散發著淡淡的牛奶香氣與笑聲。營養師李怡姗正帶著24位長輩親手擠檸檬、攪拌鮮奶,做出屬於自己的「起司」。這堂結合營養學與食農教育的體驗課,讓許多原本對乳製品興趣缺缺的長者,開始重新認識「每天早晚一杯奶」的重要性。

李怡姗表示,詢問發現嘉義長者平常攝取乳製品的比例偏低,24位裡只有9位有食用奶製品的習慣。因此團隊設計了一系列以乳製品為主題的「城市型食農教育課程」,希望讓營養知識走出醫療院所,走進長輩的日常生活。課程從基礎營養概念,到動手體驗的奶蓋飲品、起司手作、牛奶車健康採購,循序漸進,讓「知識與生活接軌」。

與一般講座不同,這堂課強調「互動」與「趣味」。李怡姗笑說:「長輩聽太多理論會打瞌睡,所以我們多用圖片講解,也會穿插問答、送小禮物。」課堂上不只動腦,還能動手——擠檸檬、打奶泡、攪拌鮮奶,不但訓練手部肌肉,也讓營養學不再枯燥。「有一位學員以前完全不喝牛奶,參加後才發現乳製品其實沒那麼可怕,現在每天早晚都會自己泡。」李怡姗直呼「這樣的改變最讓人感動。」目前課程每週開設一次,每期約24位學員,名額總是秒殺。「有些人請假還會拜託朋友頂替,怕錯過太可惜!」李怡姗說。對這些學員而言,這不只是一堂健康課,更是一場重新連結食物、身體與生活的旅程。

擠檸檬、打奶泡、攪拌鮮奶,不但訓練手部肌肉,也讓營養學不再枯燥。(圖片來源:段歆惟攝)

從「理解」到「做到」 生活化互動設計讓食農教育走進銀髮日常

李怡姗指出,長者是健康風險最高的族群之一,骨質疏鬆、肌少症、慢性病控制等問題,都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食農教育能幫助他們理解吃對食物的重要性,建立正確飲食選擇。這不只是營養知識,更是維持健康、延緩失能、提升生活品質的基礎。」

長輩的食農教育與兒童不同,重點在於「實用」與「能馬上用」。因此課程不著重於農場參訪,而是以「維持健康」為核心,搭配生活化的互動設計。像是結合營養知識與購物體驗的「牛奶車健康採購」,就把行動商店搬進社區,讓長者能模擬日常買菜情境。

在活動中,學員手拿特製的「牛奶金幣」,親自挑選鮮奶、無加糖優酪乳或優格。有人仔細看標示、有人比較品牌,最後再用金幣結帳。「這樣的互動讓他們印象更深,也更願意實踐。」李怡姗觀察,這樣的體驗能讓課堂上學到的健康觀念立即轉化為實際行動,從「理解」到「做到」,更容易形成長期習慣。

結合營養知識與購物體驗的「牛奶車健康採購」,讓長者能模擬日常買菜情境。(圖片來源:段歆惟攝)

教導長者營養補充重要關鍵 破解乳製品迷思

課堂中,李怡姗強調乳製品是長者營養補充的重要關鍵,她建議每天兩杯牛奶,就能補足約一半的鈣質建議攝取量,她建議搭配適度日曬與規律運動,能促進維生素D生成並預防骨質疏鬆。而「肌少症」更是銀髮族的健康隱形殺手,李怡姗指出預防關鍵在於三點: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充足維生素D。她鼓勵長者多攝取乳製品與豆魚蛋肉類蛋白質,並維持日常活動如散步、深蹲、提重物等,幫助維持肌力。至於乳製品的迷思,李怡姗指出,豆漿雖健康,但鈣質僅為牛奶的七分之一;乳糖不耐者可選擇優酪乳、優格或無乳糖鮮奶,逐步提升耐受性,至於保久乳能長期保存,是靠高溫瞬間滅菌與無菌包裝,絕非添加防腐劑,她提醒,挑選乳製品時應優先選擇「100%無調整成分」的鮮奶、保久乳或奶粉,避免高糖調味乳飲品,才能安心又健康地攝取營養。

食農教育能幫助長者理解吃對食物的重要性,建立正確飲食選擇。(圖片來源:段歆惟攝)

營養知識從講台走進生活 「好玩又實用」吸引長者學習

這場以乳製品為主題的城市型食農教育,讓營養不再只是抽象概念,而是有溫度、有互動的生活實踐。許多長者表示,原本以為「營養課很無聊」,沒想到這堂課「好玩又實用」。有學員上完課後主動去超市買鮮奶、回家做起司,也有人開始帶孫子一起動手做,讓家庭飲食變得更健康。「當知識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就能真正產生改變。」李怡姗說。從一堂課、一杯奶開始,長輩們重新學會為自己選擇、為健康負責。牛奶車開進社區的不只是營養,也是一場關於生活態度的革命,讓每一位長者,都能在日常的一口奶香裡,喝出自信與健康。

【本文由嘉義市政府專案委託製作】

審稿編輯: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