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微重力環境中,太空人常因味覺與嗅覺下降,使太空餐必須具備更強風味與安全的質地設計。歐洲太空總署(ESA)指出,未來前往月球與火星的任務,將要求食品能保存5年以上,並具抗輻射與營養穩定特性。為建立太空自主供應鏈,ESA正與企業研發微生物蛋白、微藻與真菌共生系統,同時透過「獎勵餐」支持太空人的心理狀態。太空食品科技也正反饋地球,成為永續食品創新的重要試驗場。
撰文=編輯部
在微重力環境下,太空人常出現味覺與嗅覺下降的現象,感受類似「感冒時吃東西的味道」。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人類與機器人探索部門系統工程師Sonja Brungs表示,許多太空人反映食物變得平淡,因此太空餐研發需提高香氣與風味強度,以彌補感官敏感度下降。
質地則是另一項重大挑戰。在失重狀態中,任何細小的碎屑、麵包屑或果皮都可能在艙內漂浮,干擾儀器、阻塞通風系統或造成安全疑慮。因此太空食品通常不適合鬆散易碎的質地。Brungs說:「太空人最懷念的是新鮮沙拉或脆蘋果那種自然的清脆口感,但在太空環境中難以還原。」
延長保存期,是太空任務的關鍵門檻
目前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的食品保存期限約為兩年,但未來前往月球或火星的任務將要求食品能保存至少5年以上。Brungs指出:「包裝必須能抵抗宇宙輻射,並在多年儲存中維持營養、風味與質地,這是一項真正的工程挑戰。」

2023年,歐洲太空總署太空人安德烈亞斯·莫根森在法國太空總署管理的「食品加工機」實驗中製作了巧克力慕斯,該實驗旨在測試太空烹飪。(圖片來源:food ingredients first)
建構自主供應鏈:細胞農業、微藻與真菌共生系統
為減少對地球補給的依賴,ESA 正與多家企業合作探索在太空環境中可自給自足的蛋白質來源,包括:
Solar Foods(芬蘭):發展以二氧化碳為碳源的微生物蛋白計畫。
Mycorena(瑞典):研究微藻與真菌共生培養系統,以在太空中生產具質地的替代蛋白。
這些技術除了應用於太空艙內的永續食物生產,也可能延伸至地球上乾旱、資源受限的環境。
太空食品的心理功能:5% 的「獎勵餐」
除了滿足營養需求,太空食品也肩負心理支持的角色。ESA為每位太空人提供約占每日飲食5%的「獎勵餐(bonus food)」,通常是具有家鄉風味或個人偏好的食物,以維持情緒穩定與團隊凝聚力。
Brungs表示:「食物是太空任務中的『心理膠水』,能讓太空人感到熟悉、安全,彷彿與地球保持連結。這對長期任務的成功至關重要。」
從太空回到地球:成為永續食品科技的試驗場
ESA強調,所有太空食品研究並非僅供太空人使用,更能推動地球食品系統的創新。例如:
1、國際太空站的水再生率超過90%,體現極端環境下的節水能力。
2、細胞農業、微藻與真菌蛋白技術有助於在地球缺水或農地不足地區進行食品生產。
3、微重力研究可促進營養密度提升、減少浪費與提升食品保存性。
Brungs將太空食品研發形容為:「一個極端環境下的食品創新試驗場,其成果可以反饋地球,協助建立更永續的食品供應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蘇聯曾多次帶著鵪鶉蛋上太空!未來宇宙生活的蛋白質來源就靠牠?
▶你知道嗎?飛到太空的味蕾會被改變!俄國如何研發出美味太空食品?
▶太空人吃什麼?揭開國際太空站遠征一號的太空餐秘密!
參考資料
▶food ingredients first,Microgravity meals: Tackling taste, texture & safety challenges in space f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