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罐頭食品歷經百年演進,從軍用與防災用品轉型為日常飲食選項。隨著小家庭、單身族與高齡人口增加,便利、保存性高的罐頭再度受到青睞。面對國際競爭與ESG浪潮,業者透過精緻化、文創包裝與在地文化結合,探索「罐頭即品牌故事」的發展路徑,打造兼具營養、安全與文化價值的新食尚。

每逢大雨或颱風天,總會到超市準備一套「颱風麵」,其中的肉醬與魚罐頭可說是重要食材。而到日本沖繩旅遊時,一定要品嘗以Spam品牌為主的料理。甚至是為了讓泡麵吃起來更豐富,或是作為清粥小菜的升級版,罐頭食品仍是相當方便的選擇。

根據食品大廠負責人估算,台灣過去十年來的罐頭食品產業規模大致維持在新台幣100億元左右,國產國銷罐頭佔約70億元。在科技高度進步與冷鏈物流普及的今天,罐頭食品似乎越來越可能被取代;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與飲食習慣轉變,罐頭食品因其便利性、長效保存與多元食用方式,持續在台灣食品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早期的軍用與災備用途,到今日成為家庭日常儲備、戶外活動與特色料理的輔助選擇,台灣罐頭食品市場已歷經數十年的演進與轉型。台灣位處地震帶,加上極端氣候頻繁,政府與民間皆強調家庭防災儲糧的重要性,罐頭食品因耐儲存、營養均衡而被列為防災包必備品項,推動穩定需求。

出口轉內需 罐頭食品歷經時代轉型

台灣罐頭食品產業始於日治時期,當時以鳳梨、竹筍等農產品為主原料,進行罐頭加工並出口海外。戰後,因應糧食短缺,罐頭被視為長期保存與應急儲糧的最佳選擇,無論軍用、救濟或日常飲食皆倚重其穩定供應能力。隨著經濟起飛與加工技術提升,台灣迅速成為全球重要的罐頭生產與出口基地。在不少消費模式的轉型與需求變化中,罐頭產業依舊大有可為,許多業者也在重新尋找市場機會。

1960至1980年代,鳳梨、蘆筍與竹筍罐頭大量外銷至日本、歐美市場,為台灣賺取可觀外匯。不少企業在當時投入建廠資源,奠定台灣罐頭產業的基石,建立起以肉類、魚類、水果與蔬菜罐頭為主的完整生產線。1990年代後,隨著勞動成本上升與國際競爭加劇,部分勞力密集型罐頭加工業逐步外移至東南亞。本土業者則朝向高品質、精緻化與內需導向轉型。

2000年代後,隨著冷凍食品與即食餐崛起、外食比例升高,以及健康飲食觀念普及,罐頭食品在內需市場的銷售略有萎縮。不過出口市場仍維持一定表現,尤其鳳梨、竹筍與鮪魚罐頭在美國、日本與東南亞市場仍具穩定需求。根據經濟部統計,2023年台灣罐頭食品出口總值達新台幣34億元,其中以東南亞市場成長最快。

消費結構與風味轉變 產品朝向精緻分眾

目前主要罐頭食品產品類別包括:

水果罐頭:以鳳梨、水蜜桃、葡萄柚為主,多用於甜點、飲品與家庭料理。

蔬菜罐頭:如竹筍、玉米粒、蘑菇、洋蔥等,廣泛應用於便當、火鍋與快炒料理。

魚類與海鮮罐頭:如鮪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蛋白質,深受消費者喜愛。

肉類與豆類罐頭:午餐肉、燉肉、鷹嘴豆、紅腰豆等,符合素食與輕食風潮。

即食湯品與料理罐頭:如蛤蜊湯、玉米濃湯、咖哩飯等,主打「開罐即食」的便利性。

這樣的多元產品結構,讓罐頭從過去的備荒食品,逐步轉型為現代飲食的料理輔助與即食選項。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營養價值與永續性關注提升,台灣罐頭食品產業逐漸朝技術升級與產品創新邁進。品牌分化趨勢也愈加明顯,傳統大廠持續推陳出新,主打平價大眾市場;新興品牌則聚焦植物基、無添加、有機與小包裝等特色,切入年輕族群與講求生活風格的消費市場。

都會區雙薪家庭、單身族與銀髮族對省時、省力飲食解決方案的需求增加,罐頭食品因無需冷藏、保存期長、加熱即食等特性,成為備餐首選。包裝設計從以往的功能導向,逐步轉為「質感導向」,強調視覺美感與品牌故事,以吸引都市單身、銀髮族與健康意識強烈的族群。

日式、泰式、地中海等異國料理的普及,帶動相關罐頭食材需求成長,國產替代品與進口品同步成長。消費者日益關注成分透明,偏好無人工添加、低鈉、非基改(Non-GMO)與有機認證的產品,許多業者也開始改良製程,著重在「無防腐劑」、「僅使用天然調味料」等資訊,提升品牌信任度。

不過,罐頭食品仍面臨諸多挑戰。食品安全法規日趨嚴格,如添加物管理、過敏原與營養標示等,增加企業合規成本,部分消費者仍對罐頭食品存有「不新鮮」、「營養流失」的負面印象,需透過教育推廣與製程透明化來扭轉觀感。環保包裝亦成為產業重要課題,部分業者改用可回收鋁罐、減少塑膠使用,並導入碳足跡標示,呼應ESG(環境、社會、治理)潮流。

大型量販與電商平台的高額上架費與行銷抽成,使得中小品牌難以與資源雄厚的大廠競爭,陷入削價競爭與利潤壓縮困境。東南亞國家因擁有低成本優勢,罐頭大量外銷,台灣在價格競爭上處於相對弱勢。因此在發展策略上,我認為可著重文化價值重塑,讓罐頭食品與地方創生相結合。

從文化風味到城市品牌 打造新型態台式罐頭

正如《城市品牌行銷:自信讓我們的城市更偉大》一書所述,食物是城市行銷的重要元素,在地食材的運用可提升城市的文化溝通機會。國際品牌Spam(斯帕姆)是具啟發性的案例。最初為解決豬肩肉滯銷所創,卻因二戰時期作為美軍口糧而風行全球。

在英國、蘇聯、韓國、夏威夷與菲律賓等地,Spam成為戰時溫暖的象徵,進而融入當地飲食文化。例如韓國的「部隊鍋」,即是午餐肉與在地食材結合的代表,不再只是罐頭,而是歷史與情感的味覺記憶。

台灣各地的特產若能透過罐頭加工延長保存、擴大外銷,並結合地方農產品牌、文化故事與文創包裝,有望讓「台灣味罐頭」成為伴手禮與觀光商品,賦予罐頭新的文化價值與情感連結。業者可思考將產品與家庭記憶、漁村故事、工藝精神連結,打造具敘事力的品牌。

例如將澎湖小卷製成具地方認同的罐頭商品,不僅提升附加價值,也讓消費者在選購時多一份文化與情感的共鳴。有些業者更投入高價值主張的開發,如從「手工製作」、「無添加」切入高端市場。例如選用一級野生海鰻,透過先蒸後炸的繁複工法降低含水量,確保殺菌後風味不散。

隨著小家庭與單身族增加,小容量、一次即食型罐頭需求上升。未來可望看到更多的「輕食罐」,主打口味精緻與設計感,進軍百貨、選品店與電商平台,滿足輕奢與便利並存的飲食場景。精品化、差異化產品,能將罐頭從「量販品」轉為「可收藏、可送禮」的食品禮盒,打開高端市場與海外通路。

投入高壓滅菌、常溫保鮮、減鹽減糖等新加工技術,以及鋁箔包、玻璃瓶或紙罐等永續包材的應用,有望打破「罐頭-加工-不健康」的既定印象,並接軌ESG潮流。企業亦需正視全球氣候變遷與海洋資源枯竭等挑戰,推動永續漁業、低碳製程與綠能應用,以因應國際對ESG與SDGs的嚴格要求。

當罐頭從「常溫儲存的工具性產品」轉化為「具有文化與風味價值的食尚選品」,不只是包裝在改變,更是整個產業心態的升級。甚至像是農會、特色餐廳,都有機會透過異業合作,運用罐頭食品的方式將台灣美食更普及的銷售到海外。台灣罐頭食品產業雖面臨轉型壓力,但在技術、食品安全管理與在地農漁資源的基礎下,仍具發展潛力。

未來若能結合健康趨勢、永續理念與數位創新,將傳統罐頭食品重塑為「安全、便利、美味、環保」的現代食品選項,不僅能穩固內需市場,更可望重返國際舞台,開拓東南亞、北美與新興市場。只要罐頭產業能擁抱城市文化、ESG精神與創新技術,從紅海中挖掘藍海價值,就能讓罐頭不再只是備用品,而是下一波「台式風味浪潮」的起點。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台灣罐頭食品的發展與轉型》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網傳番茄罐頭含雙酚A有食安風險?真的嗎?
台灣滷肉燥軟袋罐頭首次上架日本通路!農業部與味千拉麵攜手推廣台灣農村好物
部隊鍋裡不可或缺的靈魂食材!午餐肉如何從美軍口糧變成平民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