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農教育不僅是孩子的課題,而是與你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嘉義市近年推動多元化的食農教育計畫,透過食材體驗、食安講座與惜食行動等,帶領更多民眾重新理解「食物」背後的產業、環境與文化。這些活動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改變,讓每個人都能在日常飲食中,與土地建立更深的連結。
撰文=食力企劃
食在地吃當季:幸福米、幸福果在嘉義
嘉義市政府舉辦許多著重於在地農產的食農教育講座與活動。以稻米為例,2021年開始推廣「台農82號」,以「幸福嘉義米」品牌開展系列活動,大溪厝水環境教育園區端午節月桃葉包粽活動、花海生活節舉辦親子割稻體驗等,讓民眾在參與傳統節慶趣味體驗,也同時認識在地米食文化。
而以「幸福果—國產酪梨」為主題舉辦講座,則邀請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研究員介紹酪梨品種與成熟判斷方式,並由職訓中心講師指導製作「輕食酪梨越式風味捲」,從專業知識到料理實作,讓民眾學習挑選、認識與應用國產酪梨,發現營養滿分的在地好物。
「地產地消」、「食在地吃當季」不僅是口號,更是推動健康與永續的實踐,透過成人食農教育,帶領民眾認識在地農作,累積對土地的情感,也把學到的知識帶回家庭、走進生活,與下一代分享,為食農文化扎下更深根基。

嘉義市食農教育帶民眾透過製作料理的教學互動,認識在地幸福嘉義米與國產酪梨等,推廣「吃當季、食在地」的理念。(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提供)
吃得安心:成人食育的基礎工程
吃進嘴裡的安心與安全,是民眾最關心的課題,嘉義市政府從「源頭」出發,透過講座與工作坊傳遞食安觀念,以專業與科學的引導,成人食育讓民眾從「理解風險」到「掌握選擇」,進而轉化為支持永續農業的生活行動。
「從農田到餐桌的真相」,說明慣行農法、有機農法、友善耕作與自然農法的差異,並解析農藥分類與毒性影響,參與的民眾更能掌握挑選食材的基準。「友善選擇,永續未來」,帶領民眾思考如何透過日常選擇支持友善農業,讓食安不只是知識,而能轉化為實踐的行動。
其他場次的活動也邀請專家分享與民眾互動,作物永續發展協會植物生技事務經理李姿璇的分享,從生物科技與智慧農業的角度,解析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三餐與食安未來;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蔡景株副研究員也透過專業解說,帶領市民深入理解無毒耕作與友善農業的內涵,並介紹日常生活可見的食用植物與栽種方式。

嘉義市政府舉辦食安相關的講座活動,透過知識分享與互動交流,期盼讓更多市民從「吃」開始,理解「安心」背後的科學與努力。(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提供)
惜食教育不只是口號 更是落實社區的推動
食農教育的核心,不只在於認識作物與料理方式,更在於珍惜土地與食物。嘉義市政府推動惜食教育,舉辦「惜食料理食譜與教案甄選活動—永續惜食在我嘉」,2025年選出優秀作品《水煎豬五花佐台式泡菜、上湯五花結》料理食譜與《惜食冰箱愛+1》教案,代表嘉義市參與南區與全國的惜食廚師甄選比賽,展現從創意料理到社會倡議的參與。
嘉義市也在15個社區或地點設立「惜食冰箱」,邀請企業、食品業者與民眾捐贈保存期限內可食用的食材,包含醜蔬果、即期食品與下架麵包,提供需要的民眾自行取用,不僅解決浪費與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在社區中傳遞「分享」與「永續」的價值。

嘉義市政府推動惜食教育,舉辦「惜食料理食譜與教案甄選活動—永續惜食在我嘉」,展現從創意料理到社會倡議的參與。
回歸根本,連結未來的永續願景
嘉義市月桃故事館響應政策啟用「嘉義食農教育基地」,以自然、文化與教育為主軸,提供嘉義市政府食農活動的場域平台,在月桃花祭等活動也讓民眾不僅欣賞自然之美,也能參與土地復育與環境教育,將食農教育融入日常體驗。
市長黃敏惠強調,「讓永續融入治理」、「讓永續成為生活」、「讓永續轉為商機」是城市的重要目標。市政府與企業攜手推動,讓食農教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與環境永續的重要契機。
嘉義市的成人食農教育,無論是「幸福嘉義米」的推廣,或是食安與惜食的行動,都讓民眾逐漸建立起對土地、飲食與環境的整體認識,這些累積不只是活動紀錄,而是價值的深化。當市民逐漸理解食材來源、珍惜飲食資源、支持永續農業,食農教育就不再只是政策,而是生活智慧。從市集的一道菜,到餐桌上的每一份選擇,嘉義市正讓食農教育成為成人生活的一部分,也為下一代累積更永續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