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以傳統作物小米為核心,研發互動式卡牌教材,結合「從產地到餐桌」概念,設計30張知識卡,提升學童對農業、飲食文化的理解。課程不僅結合文化、飲食與環境議題,也透過農事體驗讓學生學會尊重自然、珍惜食物,展現食農教育新亮點。
整理=編輯部
為深化食農教育向下紮根,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簡稱台東場)積極推動校園食農課程,鼓勵學校結合在地特色農產,發展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教材,讓孩子們從日常學習中理解食物來源與農業價值。近年來,該場以傳統作物「小米」為核心,研發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小米」互動式卡牌教材,在課堂中引動學童學習動機,並以價格控制在最適範圍內,利於後續推廣學校廣泛採購應用,藉由多方合作逐步建立完整教材體系,為食農教育推動展現新亮點。
小米教具包含小米卡牌遊戲手冊1本、卡牌30張、任務卡8張、1分及2分加分卡各20張。(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小米不僅是日常食材,更是原鄉部落長久以來的重要文化象徵。依據台東場食農調查顯示,台東地區具有食農教育推廣經驗受訪者,包含農民團體、政府機關、農民、學校教師及業者(加工、包裝、儲運、銷售)認為,食農教育應優先聚焦於「飲食生活與文化」議題,占比達51.3%;其次為「農業生產與環境」(33.3%)及「飲食健康與消費」(15.4%)。此結果凸顯出透過結合上述主題之實體教材(具),最容易引導學童認識小米與生活、節慶及族群文化的深厚連結,讓孩子們除親近農業以外,更能延續多元飲食文化的傳承意義。
小米農事體驗課程,能讓學童理解作物生產過程與農業環境的關聯與重要性。(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在教學資源開發上,「互動式教具」成為受訪者最青睞的形式。此次設計以「從產地到餐桌」為概念,共製作30張小米主題卡牌,並搭配相應知識點,讓學習者能更完整地認識小米。台東場所研發的「小米」卡牌教具,因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能透過記憶挑戰、任務卡等不同玩法,激發學童的好奇心與參與度,進而提升其對傳統農作物與農業科學的理解。研究調查結果高達88.5%的受訪者表示高度使用小米卡牌的意願,顯示各界對小米教學模組推廣的肯定與期待。同時,受訪者普遍認為教材價格宜控制在300元以內最適當,未來食農教育教材推廣須兼顧普及性與成本效益,以利更多學校與單位廣泛應用。
透過收穫體驗,學童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尊重自然、珍惜食物。(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台東場表示,「互動式教具」除了可以在課堂上互動教學,也能讓學生親身參與農作物生長過程,包括播種、間拔、收穫等農事流程。藉由體驗過程,不僅讓孩子理解作物與環境的互動,也能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尊重自然、珍惜食物。該場未來將持續透過教材研發、課程設計與實作體驗,帶動更多校園參與,讓食農教育真正落實於孩子的生活日常。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從一包米開始的ESG行動!企業如何成為食農教育的永續推手?
▶米做冰淇淋還能做酪蛋白?日本新創Kinish以分子農業挑戰乳品市場
▶吃飯會胖是誤解!一碗白飯背後藏著健康、永續與糧食自主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