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馬來西亞Dewakan餐廳以原生食材打造創意料理,啟示台灣fine dining的新方向:由食材主導,呈現在地風土與生態之美。主廚Darren Teoh以米其林二星級技巧,將植物、果實、堅果、昆蟲等食材化作精緻菜餚,讓食材說話。台灣若善用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獨特風格的高級餐飲體驗。
台灣fine dining的下一步是什麼?
在48樓的壯麗高空中,一隻美麗的蝴蝶告訴了我。
黝黑漆底襯托電光綠斑,這隻「翠葉紅頸鳳蝶」(Rajah Brooke’s birdwing),是馬來西亞的國蝶,也是一道菜。是的,此蝶可吃下肚,翅膀骨幹是馬來西亞原生堅果「belinjau」製成的脆片,塗上佛手瓜泥與鹽漬野芒果(bambangan),黑色部分則是以一種味道酸甜的果實「keranji」所製。
狠心一咬,山楂、羅望子般的酸味照亮兩頰,口水不自覺湧出來,卻有更多風味等著探頭,清涼草香、曖昧果甜、幽微鮮鹹,交織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熱帶風情。
驚喜,欣賞,糊裡糊塗。其實外場說菜我聽不很懂,陌生食材等同外星語(以上都是回家後查明白的),咀嚼的當下,我卻大受觸動,心中響起叮咚叮咚的答題鈴聲。
「台灣fine dining的下一步,應是完全的食材主導(ingredient-driven),讓食材多樣性開口說出台灣故事。」
這是馬來西亞唯一的米其林二星餐廳「Dewakan」給我的啟發。
在48樓看日落真的很棒!(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馬來西亞最棒的Fine Dining餐廳
十天前去了一趟吉隆坡,也是我初訪馬國,行程佛系安排,出發前僅僅訂了一間餐廳,就是Dewakan。
那不過是我憑著稀微的評鑑印象(有米其林、得過亞洲50最佳餐廳),閉眼一指的結果。畢竟是該國最負盛名的高級餐廳,姑且一訪,不做預設。
Dewakan竟成2025年以來我最喜歡的一餐。或者,最受感動的一個夜晚。
即便我不過入境馬國幾個小時,我卻彷彿遊遍了東馬與西馬,鑽進了沙巴的熱帶雨林,穿越了馬來半島的河口沼澤。帶我飛的,則是Dewakan團隊費盡心思搜羅而來的珍奇異果。
而且,菜很好吃!就算食材有如天書,料理入口,疑慮消散。那就是最棒的說菜,團隊的烹調技巧、風味組合、美感呈現,不證自明。而天知道這所有要件到位吻合,需要多成熟的經驗與多難得的才華。
我欣賞Dewakan的另一點是,溝通做得好。這類創作概念餐廳,要嘛囉囉唆唆,長篇大論,要嘛神神秘秘,不知所云。Dewakan卻有清楚的目標,就是,它讓食材走在前方,資訊量點到為止。
這一餐其實是從廚房裡開始的——每一桌客人,在入座前都先經過廚房導覽,一位廚師專門解說待會將吃到的食材(十四種!),可以摸、可以聞、可以嘗,透過感官的接觸,就算聽不懂食材名稱,心裡也有了底。入座後就會先提供菜單,菜單上的敘述是相對詳細的;每道菜當然有侍者說明,但都控制在一分鐘內。
接下來,只是讓料理的味道證明自己。
第一道菜,還有金燦夕陽。煙燻鱘魚、煎螯蝦、軟絲麵與芭樂醬汁。(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發酵米天貝餃子,裡面是竹蟶,外面是蛤蜊汁與發酵木薯醬汁。(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帶有雪茄般煙草氣味的mahang葉,包裹著婆羅洲高地的原住民阿丹米(Adan rice),清涼舒爽是野野的荷葉飯;用麵包果做成的酥薄脆片,層層夾藏著腰果嫩葉、叻沙葉、洋薊與荸薺,大口咬下草香爆發,彷彿走進了雨林;原生堅果perah,豆奶般的風味變成了冰淇淋,外層是熱帶栗子,內裡有蜜餞馬來棗(bidara)與洛神花,溫潤堅果與鮮明酸甜交錯,可有點巧克力bonbon的感覺。
Mahang葉做的蒸飯。(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要加入馬來西亞產魚子醬、馬來西亞產鹿肉做的pastrami 、以及臭豆家族kerdas做的脆片。(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麵包果片薄炸脆,變成了taco殼,疊加新鮮蔬菜與香草,超喜歡清新爆表!(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翠葉紅頸鳳蝶Rajah Brooke’s Birdwing,是砂勞越的一種鳥翼蝶,由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於1955年命名,命名的由來就是砂勞越的第一位白人拉惹James Brooke。(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燉雞冠、石蟳肉、棕櫚心與馬告(litsea)。(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薄餅是用一種馬國本地小馬鈴薯kemili做的。(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主菜是牛肉,但不是普通的牛肉,而是被淘汰的乳牛(其實台灣也有啊啊),有菲力、牛舌、炸牛腦,烹調奇佳,味道突出,非常好吃!(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雞湯與爪哇長胡椒。(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卻真有一道「沒有可可的巧克力塔」。以砂勞越橄欖(dabai)的種子製成,烘烤帶出豐富油脂,結合黑果(keluak)醬油、黑松露般的韻味,還真變身為可可的濃醇氛圍!加上黏牙的玫瑰軟糖(rose fudge),鹽味與香料閃閃發亮,非常好吃。
你應該也發現了:這一餐,並不明講文化融合,不去論述馬來西亞的族群構成,更不說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吃什麼煮什麼,只是讓食材站在前頭,就有清清楚楚的國家形象。
如果台灣也有豐富多變的自然景觀,氣候甚至更加複雜,生態簡直是寶藏,台灣有資源有能力的高級餐廳,使用食材怎麼依舊那麼保守?
Perah冰淇淋。(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菠蘿蜜裡包著醋栗與桑椹,椰子凍,桑椹汁與野芒果(bambangan)果汁。(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沒有可可的巧克力塔,以dabai與keluak製成,真的像巧克力。(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Rose fudge的鹹味、香氣與黏稠非常好。(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Kuih Breuder。(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法餐主廚,怎麼變成原生食材傳教士?
回到台北後,我仍心有震動,於是查起了餐廳歷史與主廚背景。這一查,又帶給我更多啟發。
主廚Darren Teoh竟然是法餐扛壩子!扎扎實實的法餐訓練,卻讓他開出了這間,一點也不法國的餐廳。
Darren Teoh出身自緊鄰吉隆坡的八打靈(Petaling Jaya),是華裔與印度混血,高中畢業後就讀廚藝學校,後來赴往新加坡磨練,曾在新加坡200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高級法餐「Les Amis」學習基礎,後被同集團指派為法式小館「Sebastien’s Bistro」的主廚,之後又接手新加坡植物園內的高級餐廳「Au Jardin」(即Corner House、Roia的前身),才返回吉隆坡。
神奇的部分來了:回到家鄉的Darren主廚,竟然不是創辦自己的餐廳,而是跑到大學教書!他是「UOW Malaysia KDU」的「分子料理講師」,一教就是八年。八年期間,他也狂開外掛,做顧問、經營外燴公司,還去瑞士念了一個MBA。就在MBA的簽證剩餘幾周時,他跑去Noma 實習二個禮拜,大開眼界。
再度返鄉後,他終於覺得是時候了——2015年,一間專注於馬來西亞原生食材的餐廳,Dewakan,就此誕生。Dewakan 結合馬來語「dewa」(神)與「makan」(食物),慎重的心情,不言可喻。
餐廳就開在KDU校園裡!這卻還稱不上克難。真正的挑戰是,Darren根本無法從任何供應商取得他想要的本土食材。他只好每天騎著摩托車,上「Taman Tun」市場採買,他最可靠的供應商,是一位馬來老太太。
他為荒蕪的供應鏈開路,逐漸建立與原住民、農民的聯繫,如今的Dewakan,每一種特殊食材都有三、四個供應者,確保廚房不斷炊。這精神,簡直像在新大陸屯墾了,只不過他克服萬難的地方,是馬來西亞餐飲界。
Darren的堅強履歷與強烈理念,讓Dewakan立刻打開知名度;2019年,餐廳則搬到一個真正像樣的地方——事實上是太像樣了,令人屏住呼吸的奢侈空間,位於吉隆坡高檔商業區Platinum Park的Naza Tower,第48樓,如果在晚間6時入座,將可欣賞以雙峰塔為背景的絕美日落。
Dewakan曾於2019年、2022年入榜亞洲50最佳餐廳;2022年於首屆吉隆坡米其林摘一星,隔年升二星,是馬來西亞唯一的二星餐廳(無三星),並於今年摘下馬國首顆綠星。
Dewakan團隊真優秀,躲在暗處,模糊不清的身影,就是Darren Teoh主廚本人!(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雙峰塔就在視線裡。(圖片來源:高琹雯提供)
台灣Fine Dining的未來方向?
Dewakan 2025年成立10周年,這10年,也是在地食材、自然料理最風起雲湧的一個時代。Dewakan可能只是另一個「西風東漸」的例子,Noma新北歐料理作為領頭,巴西的D.O.M.、秘魯的Central、、智利的Borago,紛紛崛起。
台灣有沒有尊崇在地風土的fine dining餐廳?不能說沒有,例如台東的Sinasera 24(可惜已逝,且格式很法),屏東的AKAME(專注於燒烤且做單點),台北的EMBERS(2023至2025的全植菜單,以及最近上檔的雜魚學),但與Dewakan相比,Dewakan更徹底也更有系統性。
我將開頭的感想po上私人臉書,一位主廚回覆:「可是大家喜歡和牛與海膽。」
換個角度想:這也許是全新的市場空缺?重點是,配套要做足,條件要到位。可能只有一間餐廳會成功,而且要有人撐,但如果撐起來了,絕對是台灣的國際門面。
法式骨幹、台灣味道早已撞上瓶頸。突破的出口,或許就是食材本身,讓這塊土地特有的物種與生命,引領創作的方向,並且,照亮風味的本質。
台灣的主體性,將更自然而然脫穎而出。
或許是如此。
【本文獲美食加TASTE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台灣 fine dining 的下一步是什麼?】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余麗姿
延伸閱讀
▶她不是名廚、卻成為米其林星廚的導師!正寬法師如何用食物喚醒內在與大自然的連結?
▶謝幕不是終章!米其林餐盤餐廳Marc L³將歇業 主廚廖偉廷將以新品牌重啟感官之旅
▶名廚楊光宗回歸!「aMaze心宴」以新中式演繹經典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