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董氏基金會提醒,「肌少型肥胖」結合肌肉流失與脂肪過多兩大風險,是造成老年失能與早逝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握力不足且體脂過高者死亡風險高達184%。專家建議銀髮族應透過足量蛋白質攝取與規律肌力、有氧運動維持肌肉量,並以小腿圍及SARC-F問卷自我檢測,預防肌少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機。
整理=編輯部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特徵為肌肉質量、力量與功能下降,而非以體重或體型來診斷。董氏基金會提醒,若未及早預防,肌少症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與增加死亡風險。然而,是否只有「瘦老人」才會有肌少症?事實上,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或偏肉的人,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仍會改變:肌肉量自50歲起逐漸加速減少,而脂肪量則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若忽視預防,就可能發展為肌少症。
肌少型肥胖風險更高
董氏基金會引述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2024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網絡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針對5888名45歲以上成年人追蹤10年,分析發現:
1、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肌肉量過低:死亡風險上升57%
2、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死亡風險上升115%
3、握力不足,且體脂過高、肌肉量過低:死亡風險上升184%。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提醒,肌少症與肥胖各自都會影響健康,而當兩者同時存在時,彼此效應會相互加乘,形成「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肌少型肥胖的危險性遠高於單純肥胖或單純肌少症!因為它結合了「肌肉不足」與「脂肪過多」兩大風險,會增加四肢無力、跌倒、骨折等風險,並與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及骨關節炎相關,嚴重時恐導致失能、臥床、生活品質急遽下降。
如何判斷?小腿圍是自我檢測肌肉量的簡易方式
肌少型肥胖的判斷包含兩個面向:
1、肥胖:BMI≥27,或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
2、肌少:肌肉量不足,可藉由專業儀器檢測;或以「小腿圍」註1作為簡易評估。
國衛院曾針對1512位銀髮族進行9年追蹤研究,結果發現:肌肉量最低者的死亡率最高,顯示「肌肉量」應被視為篩檢高死亡風險的重要指標。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表示,小腿圍雖是民眾自我評估肌肉量的簡易方式,但提醒民眾若BMI過高,體脂肪會干擾實際肌肉量的判讀,故測得的小腿圍結果需進行扣減。參考2021年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BMI≥30者測得的小腿圍結果應扣減7公分,再與標準比較(50歲以上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為肌少風險)。
此外,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詹鼎正院長提醒,日常生活中的「小警訊」也不能忽略,例如打不開瓶蓋、扭毛巾費力,或肌少症風險自我檢測(SARC-F)問卷註2總分≥4分。若有異常,建議尋求專業醫療評估。
關鍵策略:吃對+動對
對銀髮族而言,預防及改善肌少型肥胖目前並無特效藥,核心策略就是「飲食」與「運動」並行,在減少體脂肪的同時,維持甚至增加肌肉量。許惠玉主任建議如下:
一、蛋白質攝取充足
建議銀髮族應在適當的熱量下,每餐攝取1個手掌心大小的優質蛋白質(如豆製品、魚、雞蛋、雞肉),並每日補充1.5-2杯乳品。若已有肌少症或是BMI過高,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減重,以免減脂同時流失更多肌肉。
二、肌力與有氧並重
2024年發表於《自然內分泌學評論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研究指出,肌力運動能提升肌肉功能與蛋白質合成,同時減少脂肪組織;若結合有氧運動,效果更佳。
1、肌力運動:每週≧2次,每次20~60分鐘,如重量訓練、深蹲、彈力帶運動等。
2、有氧運動: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可分次進行,如快走、游泳、健行、有氧舞蹈等。
3、減少久坐時間,日常保持活動。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李志恒教授表示,「肉肉」不代表沒有肌少症,反而要小心「肌少型肥胖」這個隱形殺手。唯有及早開始注意飲食、維持肌力,才能有效降低肌少型肥胖風險,延緩老化過程,守護健康生活品質。健康不能等,要超前佈署、主動預防,別等問題發生才後悔——現在開始,為自己打造「長命又好命」的人生。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奶茶控注意!你喝的奶茶真的有「奶」嗎?董氏調查:市售奶茶含乳量差異大
▶避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日常飲食中該攝取的4大護眼食物!
▶喝無糖就等於健康?董氏基金會:人工甜味劑與添加物風險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