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TV
Menu
食力 foodNEXT
登入/註冊
繁中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English
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寶寶米餅
海鮮混充
食驗室
食創獎
新品報告
食專題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
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管理權未落實】為什麼海鮮標示那麼亂?竄改保存期限、海域不明都是灰色地帶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品牌老化、畜牧污染、包裝陳舊等六大困境纏身!飲食產業如何升級再造?
【細分市場】素食商機人人搶,統一超卻大費周章用13種鮮食分類,解決素食者外食需求
【綠能經濟】70歲彰化養豬大王把糞尿變綠金,每年減少超過3萬噸溫室氣體
【數位升級】上市70年第一次不投電視廣告!黑松沙士打出成功的全數位化行銷處女戰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推動潔淨標章,最難的不只是成本
500項商品、700項原料大變身!全家用3年掀起Clean Label少添加革命
【食聞】「減法思維」讓涼麵更美味!全家鮮食研發秘密大公開
【食品創新】與其等待,不如自己動手做! 全家從通路直接跳下來開發少添加食品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網購食品趨勢檔不住,電商銷售成長率狂飆、遠超實體通路!
「宅在家」時勢推升網購買氣!4成民眾養成每月固定購買習慣
55%民眾曾因網路開箱影片而入坑!臉書直播成為「宅食品」聲量討論王
聯華食品總經理林家齊獨家揭露!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數位轉型策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食聞】新冠疫情震撼消費市場,白肉雞品牌「十八養場」如何靠網路銷售分散衝擊?
【食聞】疫情帶動網路購物成長,雞肉商品趁勢攀上百大熱銷
【食聞】台灣一年吃掉近2.4億隻國產白肉雞!疫情衝擊與消費需求變遷下,雞肉市場有何變化?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聞】連結多元場域資源,打造活力桃園的健康環境
【食聞】用營養餐飲與人情守護做調味 讓桃園長者更加幸福健康升級
【食聞】讓桃園的運動風氣遍地開花,喚醒市民的運動魂
【食聞】阿公阿嬤該怎麼吃?「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要遵守!
食科學
食添加
「二氧化碳」將列食品添加物管理!2022年7月1日正式上路
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台中獨有小吃「大麵羹」其實不用牽羹?加入這一味讓它久煮不爛!
拉麵的嚼勁怎麼來?「鹼水」的比例是關鍵!
食包裝
千篇一律的葡萄莊園設計太老套了!這12款小清新葡萄酒包裝讓你未飲先醉
鋁罐包裝、紙吸管、互動式......飲料包裝設計如何再創新?
啤酒食裝秀拼顏值!這13款啤酒包裝美到讓你捨不得喝
比傳統玻璃瓶輕5倍、碳足跡少6倍!全球第一款使用紙裝酒瓶的琴酒即將上市
食加工
寶寶米餅用工業氮氣充填錯在哪?工業級、食品級氮氣純度不同、價差一倍!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食聞】優格戰國時代來臨,你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發酵的「天然濃」嗎?
想吃什麼,一台食物列印機通通搞定?該如何達到印刷可食的境界?
食追溯
巧克力名列生產里程最高的食物之一!一張圖帶你看懂巧克力產業鏈
不在全球主要可可生長帶!最北可可生產國「台灣」靠什麼本事躍上國際舞台?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學習如何與土地生命友善共存!3部精選電影揭開食物背後的旅程
食科普
帶人蔘與堅果風味的蜂蜜?冬季超稀有、低溫難採收的「鴨腳木苦蜂蜜」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甜酒釀的甜味哪裡來?發酵的魔法如何讓它這麼甘甜?
喜歡窩在咖啡廳工作?是什麼原因讓你感覺更有靈感?
農科技
後疫情時代食農更要攜手合作!第4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種子計畫」報名起跑
打破春秋產季限制!燈照調節技術讓我們全年都吃得到酸甜新鮮百香果!
一生投入木瓜研究、解決台灣瓜瘟!台灣木瓜界大人物「PAPAYA葉」 教授
雞糞乾燥造粒處理,一舉解決發酵費時和環境氣味問題!
食新聞
謠言拆解
食物掉下去馬上撿起來吃就沒問題?別再相信5秒原則了!
煮火鍋、燉湯浮出來的白色泡沫是什麼?有害嗎?
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
【食聞】別再以訛傳訛!雞肉生長不需要生長激素,也不會吃到瘦肉精!
國際食事
外送也能很環保!美國新創推出「零塑外送」,方便又不留包裝垃圾
2020年韓國泡麵出口值破6億美元!中國、美國消費者為什麼瘋韓風?
一口啤酒、一口洋芋片救地球!英國新創與百事聯手打造永續商機
還有什麼比揉肚子更享受?美國推出毛小孩也可以吃的冰淇淋!
即時新聞
荔枝進入小果期,輪替使用防治藥劑、避免荔枝細蛾產生抗藥性!
芒果季即將到來!春季濕度高溫差大,農友應注意病蟲害防範
樂霏寶寶米餅事件波及代工品牌! 「奮起福」、「米米基地」主動下架接受退換貨
植物油含量超過5%不能叫做巧克力!巧克力正名新制2022年元旦上路
安心消費
北市衛生局抽驗市售食品丙烯醯胺含量,卡迪那洋芋片天婦羅口味超標,即日起接受退換貨
元宵節想安心吃湯圓?注意衛生、有效期限、適當保存溫度!
包裝火鍋湯底稽查結果出爐,8件標示不符規定
食藥署公布校園午餐團膳業者稽查結果,1件驗出大腸桿菌
食事追蹤
【投書】疫情推進電商腳步加速5年,食品業如何趕上數位浪頭打天下?
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
植物沒有奶,到底能不能稱「植物『奶』」?歐盟擬立法禁止相關行銷用語
餐飲外送興起卻讓澳洲垃圾量年增20%!研究發現:漢堡套餐比中式料理包裝碳足跡更高
產業動態
超商超市都賣現煮咖啡,台灣可口可樂為何還要逆勢引進罐裝咖啡新品牌?
從小茶攤歇腳亭起家,聯發國際餐飲如何打造年營收9億的跨國餐飲王朝?
冷飯也好吃!食驗室評測「京都產牛奶皇后米」:口感Q彈、米香清甜
營收掉了25%卻演起舞台劇,鼎泰豐在打什麼主意?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食聞】運動後吃什麼?除了高蛋白質,營養密度高更重要!
【食聞】「同學,你今天吃什麼?」健康搜查隊出動!直擊學生外食陷阱
元宵節呷甜甜人不圓,繽紛高纖五彩圓讓你好吃又營養!
【食聞】成年人的正確飲食指南:日日實行均衡小技巧,生活更健康!
飲食文化
喝下年糕湯就多一歲?朝鮮時期開放新年殺牛、從此湯頭增添牛滋味!
承載無限思鄉情懷的肉骨茶,牽起馬來半島與華人的獨特緣分
台式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的誕生是為了解美軍鄉愁?真的營養嗎?
我們正失去與老祖宗的連結!「台菜教母」黃婉玲用一碗菜尾湯「結」出台灣的命脈
在地創生
如何顧好「門面」?店面設計提供這三項資訊會更有人氣
ECOCO讓回收變成生活小確幸!環保還能拿回饋,讓回收不再有壓力
太過堅持美味反成敗筆?想成功經營餐廳,重點更在「熱銷」!
點「食」成金!「Food Shift」讓醜蔬果重生、以烹飪課程扭轉貧困人生!
美味食勢
春食療癒系正夯!肯德基推出萊姆塔塔咔啦雞腿堡,就是要「萊」點小清新!
38寵愛女神節!「全家」推春季限定好茶季甜點、麵包攻佔女性味蕾
當草莓遇上蘋果,咬一口粉紅魅力!微熱山丘與世界冠軍興波咖啡攜手打造療癒甜點組合
7-ELEVEN讓小菜「站起來」!餐點加入起司賣翻破億元、「百變起司博覽會」登場!
節氣飲食
⿇油糯米雞飯讓你補過冬!口感Q彈、補身抗寒冬
霜降食 白柚
中秋節除了柚子與月餅,吃芋頭還象徵富餘好日子!
【食聞】秋日進補聰明吃,營養師說這樣補超清爽
食農教育
讓孩子動手玩「食」驗!透過繪本和桌遊培養孩子的選食力
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
食農教材免費上線!灃食「營養5餐資源網」公布多元食育教材
小孩挑食該怪誰?研究發現:嚴厲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挑食!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鳳梨不只代表旺來,在英國還曾是炫富的象徵!
想攝取納豆保健,注意食用方式與溫度!
什麼是混合型啤酒?「蒸氣啤酒」真的會冒煙嗎?
你壓力也很大嗎?日本人除了「淚活」竟還有「紓壓食」?
醫學營養
銀鮭回游至近郊溪流時,為何總在雨後大量死亡?科學家發現跟輪胎有關!
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子宮肌瘤、乳癌、乳腺瘤等婦科病患可以吃嗎?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飆破三千萬!1瓶真能抵12瓶嗎?
蜂王乳效用有那麼大嗎?被吹捧的效能多數未經過人體研究支持
漁農畜牧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為什麼喝功能性優酪乳可以抗過敏?
產銷履歷,3個大眾質疑的原因
新手務農必看!前人的辛酸踩雷史變成你的寶貴知識
產業創新
讓你猶如深陷商品叢林!「唐吉訶德」從消庫存到進軍海外市場的創意經營
看似優良品牌卻爆發食安問題?我們該記取的教訓:工廠認證不能當神主牌!
「生義大利麵」是什麼?怎麼在競爭的義大利麵市場中脫穎而出?
高端化油品商機浮現!疫情下的飲食新常態,亞太區食用油朝兩極化發展
飲食文化
台東的土地會黏人,美食也會!台東慢食節展現台灣種子的風土與創新美味
酒才是餐廳主角!義大利米其林三星女主廚如何顛覆餐酒搭配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用粗麵還是細麵?什麼麵條配什麼醬料不能馬虎!
英國新創推出環保回收家電!適用7種回收材質、一鍵壓縮免麻煩
食力特派
力求自助助人!台灣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度
食品史上的9月29日 國際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宣傳日
第一時間就出面道歉?看了西雅圖咖啡新品上市新聞稿,我們有話要說
因應疫情急驚風到來,食藥署如何積極輔導與審查、成就國家防疫隊?
食驗室
HOME
食生活
健康營養
健康營養
【食聞】運動後吃什麼?除了高蛋白質,營養密度高更重要!
2021/03/03
民眾健康意識提高,強調攝取蛋白質與可以增加肌肉的「阻抗性運動」風氣越來越普及。健身族群通常會透過喝高蛋白(乳清蛋白)來補充營養。但是,沒健身的人、一般活動量、輕度運動的人也可以喝乳清蛋白嗎?運動前後又該如何補充營養,讓《食力》來教你!
【食聞】「同學,你今天吃什麼?」健康搜查隊出動!直擊學生外食陷阱
2021/02/25
早上趕著上學、放學後前往補習班的學生們都吃什麼呢?桃園市衛生局直擊學生們的外食陷阱,透過影片傳遞正確的飲食觀念,讓正值發育期的青少年們,身體健康、充滿朝氣與活力!
元宵節呷甜甜人不圓,繽紛高纖五彩圓讓你好吃又營養!
2021/02/22
農曆元宵節即將到來,如何能享用美食,卻又不增加身體負擔呢?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地請營養師打造高纖低卡五色湯圓食譜,供民眾參考。
【食聞】成年人的正確飲食指南:日日實行均衡小技巧,生活更健康!
2021/02/22
忙碌的上班族群總是有一餐沒一餐的隨便吃,這樣下去健康可是會亮起紅燈。因此桃園衛生局推出飲食懶人包,提供成年人正確的飲食指南,讓營養攝取更均衡,活力充沛每一天!
【食聞】阿公阿嬤一起來「動吃動吃」,跟隨教練快樂動、跟著營養師健康吃!
2021/02/19
桃園衛生局邀請健身教練、營養師一同推廣正確的衛教資訊,鼓勵長輩們能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活力與健康!
【食聞】阿公阿嬤來呷飯哦!三餐落實「三好一巧」,營養健康又快樂!
2021/02/15
為宣導高齡長者「三好一巧」健康吃的觀念,桃園衛生局透過懶人包圖卡推廣衛教資訊,希望長者們能均衡飲食,吃得健康,吃得幸福。
【食聞】想體態健康、容光煥發、頭腦更靈光?從學生時期就要注意營養均衡!
2021/02/05
為宣導「吃得營養又均衡」鼓勵青少年用我的餐盤6口訣,桃園衛生局透過懶人包圖卡協助學生們吃足6大類食物,讓學生們不管上學前、放學後或是補習前都能保持飲食均衡,滿足營養攝取。
【食聞】「同學,你今天運動了沒?」快動起來,讓一切變不一樣!
2021/02/04
學生族群常常以課業繁忙當作逃避運動的藉口,長久下來,身體可能會出狀況。因此,桃園市政府衛生局推出青少年運動懶人圖卡,讓大家可以一目瞭然地了解相關知識。
【食聞】跟著營養師出任務!健康買菜健康吃、營養生活更健康!
2021/01/29
無論你是外食族、外送愛好者或是自己帶便當,學習運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我的餐盤」概念,融入三餐中,都能吃得更營養、讓生活更健康!
【食聞】交際應酬、熬夜傷神怎麼辦?挑選薑黃素當健康防護後盾,先學這些訣竅!
2021/01/26
要選擇好的薑黃產品,首要認明包裝上有標示「薑黃素」含量的保健食品,以及認明衛生福利部核准的「健康食品認證」小綠人標章,其它針對薑黃原料的「薑黃素標示含量」、「基原鑑定」、產品經過「農藥、重金屬檢驗合格」⋯⋯等相關條件,也是判斷產品優劣的評鑑方式。如實標示薑黃素含量、多種認證與嚴格的品質把關,才是購買薑黃素保健食品時值得信賴的選擇。
【食聞】上班族的健康解方都在這裡!運動夠,關關就好過!
2021/01/25
上班族因為工作忙碌,能夠運動的時間不多,長久下來會讓健康亮起紅燈。因此,桃園市衛生局推出上班族的運動懶人圖卡,讓大家快速地了解相關衛教知識,一起動起來!
把握4大原則,均衡享用美味年菜,健康不肥胖!
2021/01/25
一年一度農曆春節將近,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於享用年菜時,別忘了遵守營養均衡、澱粉量攝取均衡、少油鹽糖、多高纖蔬果的原則,過個健康快樂的好年。
【食聞】動起來、健康跟著來!一起為老年的健康樂活「解鎖」!
2021/01/18
高齡者可能面臨到肌少症的疾病問題,其特徵是骨骼肌的質量和功能逐漸衰退,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無法自理生活。因此,桃園市衛生局推出高齡者的運動懶人圖卡,讓長輩們能快速了解相關衛教知識,一起動起來!
【食聞】上班壓力大?一起來「快樂運動531」舒緩一下!
2021/01/11
運動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使人愉悅、放鬆,對於舒緩壓力有許多幫助,且對於疾病預防及保健身心都有正面影響!
混酒容易喝醉?酒精量攝取多寡才是關鍵!
2020/12/29
坊間常聽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調酒則會醉很快」等說法,但影響喝醉與否的最大原因是酒精攝取量的多寡。民眾應掌握正確酒精知識,學會計算酒精量,才能真正避免飲酒過量。
受傷時能當你的重要防禦!日常飲食別忘了攝取維生素K
2020/12/20
維生素K是維生素名人堂中比較新的成員,與這種維生素形成凝血塊的作用有關,是受傷時的重要防禦。綠色葉菜是維生素K界的超級明星。其他優質來源還有蘆筍、酪梨、綠花椰菜、抱子甘藍、高麗菜、白花椰菜、葡萄、抹茶、奇異果、扁豆、南瓜、豌豆、大豆油、大豆製品、海苔以及其他海藻類。維生素K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可以由2大匙巴西里或羽衣甘藍,或2杯蘿蔓萵苣來提供。
素食者應如何補充維生素B12?海藻、紫菜、菇類都不是好選擇
2020/12/17
缺乏維生素B12是造成純素飲食負面評論的主要因素,但是發酵食品、豆芽、菇類、海藻類、螺旋藻,以及生食植物等,都不能作為維生素B12的可靠來源,建議還是要服用維生素B12營養補充劑或強化食品才有幫助。
1顆酪梨的膳食纖維等於3顆蘋果!高脂肪卻有助維持好膽固醇
2020/12/14
酪梨含有比其他任何水果更多的葉酸和鉀(比香蕉多60%的鉀),而且是維生素C和E的良好來源。作為高纖食物,1顆普通大小的酪梨能提供13.5克的纖維,相當於約3個中型蘋果。研究顯示,酪梨可減輕膝關節和髖關節的發炎症狀。
【食聞】要動不要胖、健康動起來!桃園衛生局邀你一起掌握「85210健康密碼」
2020/12/13
中大壢中熱舞社與桃園璞園建築籃球隊首次跨界合作,共同推廣運動的益處!
【食聞】該怎麼吃才能睡得更好?營養師教你一夜好眠的5個關鍵!
2020/12/04
你睡得好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調查,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睡眠是身體重新充電的一種方式,良好的睡眠可以協助我們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增強免疫力、促進發育、延緩衰老,還能讓我們保持好心情,可說是好處多多。然而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淺眠、多夢、睡眠時間縮短、深睡期比例下降等睡眠問題,可說是每個人一定都有遇過的問題。如何輕鬆改善我們的睡眠品質?食力特派營養師不藏私分享,讓大家都能一夜好眠。
想補充纖維只能從蔬菜水果?全榖雜糧類含纖量其實也很高!
2020/11/16
有些人會因為減肥而減少攝取澱粉類,但其實全榖雜糧類也含有纖維,不一定要從蔬菜或水果補充。應攝取六大類食物來達到均衡飲食,並優先食用天然食物,如果還有不足,再透過健康食品來補充。
【食聞】冬令「遇黑三分補」!黑穀X超級食物藜麥X健康堅果,增強體力、元氣加分!
2020/11/05
現代人生活繁忙,每個人都身兼不同的角色,想要順利解決生活的大小疑難雜症,增強體力、提升免疫力,是我們的共同目標。而不管是傳統醫學、或是營養學,都提供了一些維持健康的簡單方式,例如:吃五色食物、吃足六大類食物。有句俗諺說:「遇黑三分補」,尤其在入冬後,想進補的人想補充黑色食物可以怎麼吃?讓《食力》營養師來報你知!
歐洲人乳糖不耐的比例低!可能與天擇有關係?
2020/11/04
根據一篇於2020年9月發表於《Current Biology》的研究發現,在德國北部Tollense河岸遺址發現距今約3200年前的青銅時代戰士遺骨中,幾乎沒有消化乳糖的能力,對比於現在只有20%以下的歐洲人患有乳糖不耐症,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與天擇有關係。
過敏者必看!如何同時補充蛋白質又避開過敏原?
2020/11/02
遲發性過敏通常和攝取食材的頻率有關,如果經常食用某一種食物,就容易產生過敏。為了預防過敏,應避免單一攝取相同的蛋白質。
40公斤不是瘦,90公斤不是胖?加拿大發表最新醫學指南:胖瘦非由體重計決定
2020/11/01
加拿大肥胖症協會(Obesity Canada)新公布一份醫學指南,打破原有醫護人員的偏見,呼籲應該正視肥胖症患者真正的病因,不再以「少吃多動」傷害患者的心,多一些同理心、去除肥胖偏見,陪伴肥胖症患者渡過難關難關。
容易疲倦、想睡覺?想改善精神,先從拒吃甜食開始
2020/10/27
現代人工作課業忙碌,尤其需要長時間專注、集中精神,長期下來體內維生素B被大量消耗,讓身體容易有疲倦感、睡意。有些人靠補充甜食,雖然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糖分可以恢復精神,但其功效相當有限,馬上又會恢復疲倦的狀態。想擺脫這個惡性循環,應適當的休息並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群,讓自己的身體有足夠的營養素來迎接挑戰。
市售產品百百種,健康食品到底該怎麼選?
2020/10/24
健康食品必須要有科學證據顯示具有保健功效,在台灣,則是要跟衛福部申請查驗登記許可,才可以稱為健康食品,有些健康食品會進行人體實驗和動物實驗,最好選擇有經過人體試驗的健康食品。而依照健康食品安全性來分的話,也建議選擇第一或是第二類的健康食品,安全性為最高。
「正餐點心化」讓你攝取更多熱量!小心有些健康零食一點也不健康
2020/10/10
現代人喜愛吃點心零食來彌補餐與餐之間的空虛感,有些點心零食製造商打著「健康」的招牌推出各式各樣的零食,但其功效不明確,含糖量有些更是高得嚇人,當人們以為買下這些高單價的健康零食,能對身體帶來好處,卻是在攝取正餐之外更可觀的熱量。
維他命B群掌控著你的大腦情緒變化!常飲酒的人更要注意補充
2020/10/10
維他命B群可以協助GABA、多巴胺、血清素的合成,眾多大腦或精神上的疾病都與缺乏維他命B群有關,維他命B群還可以分解醣類改善失眠,但還是提醒大家適當攝取就好。
【食聞】落實「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缺一不可!
2020/10/08
均衡飲食是每天都要均衡的攝取六大類食物!三餐參考「我的餐盤」的圖示及口訣,若每餐都能達到建議的標準,飲食上就達到均衡囉!
Facebook
Twitter
line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2021/02/04
新聞事件中消費者購買冷凍蝦時,發生重量一半以上來自冰塊的問題,不過這層冰其實是來自加工技術「包冰」,能夠避免冷凍導致品質改變的情形發生,法規雖未規定要標示包冰率,為避免發生消費糾紛,業者還是須控制包冰率,並將之標示於包裝上。
閱讀更多
編輯選文
什麼是混合型啤酒?「蒸氣啤酒」真的會冒煙嗎?
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子宮肌瘤、乳癌、乳腺瘤等婦科病患可以吃嗎?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2020年韓國泡麵出口值破6億美元!中國、美國消費者為什麼瘋韓風?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飆破三千萬!1瓶真能抵12瓶嗎?
寶寶米餅用工業氮氣充填錯在哪?工業級、食品級氮氣純度不同、價差一倍!
第三波精品巧克力風潮吹入台灣,該如何跟精品咖啡學習?
訂閱電子報
訂閱
註冊成為會員
Home
食專題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科學
食添加
食包裝
食加工
食追溯
食科普
農科技
食新聞
謠言拆解
國際食事
即時新聞
安心消費
食事追蹤
產業動態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飲食文化
在地創生
美味食勢
節氣飲食
食農教育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醫學營養
漁農畜牧
產業創新
飲食文化
食力特派
食驗室
登入/註冊
Facebook
Youtube
[email protected]
×
登入/註冊
Facebook登入
Google登入
記得我
重寄認證信
|
忘記密碼?
登入
還不是會員嗎 ?
立即註冊新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