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參峇起源於爪哇,經數百年演變與島嶼遷移,成為東南亞最具代表性的辣醬文化,廣布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及菲律賓南部。從椰漿飯專用的煸炒型,到融合水果、乾貨或酸香口味,共有十種主要類型,體現多族群飲食交融與風土創意,見證香料貿易與文化流動的歷史軌跡。
撰文=陳愛玲(來自馬來西亞,人稱「香料女王」)
十種常見參峇類型
參峇在爪哇起家,數百年來橫跨島嶼海域,跟著商賈、婚姻、移居相互流動,傳播各地,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與菲律賓南部。馬來半島有不同族裔紛紛加入參峇行列,連不吃辣的各籍貫華人也深深為參峇著迷。以印尼為核心再延伸,可羅列出十種常見口味。
一、國民型椰漿飯(Nasi lemak)用的是「煸炒型參峇」(Sambal tumis),號稱基礎型風味,可以變化多種料理;著名馬來風光(蝦醬炒空心菜)或者家常爆炒蘇東(小卷炒參峇)都是這個類型。
二、「醬香型參峇」(Sambal kicap)顯然受到華人影響,以甜調性醬油混合少許醋、朝天椒、大蒜,簡潔而日常,辛辣在前,而甘味貫穿整體醬料,特別適合炸豆腐或天貝、米麵食族群。
三、進階版「鯷魚參峇」(Sambal Ketuk)以乾貨為主調,島嶼臨海有各種鯷科品種,體型有大有小,不同的口感經過油炸酥脆,添加分蔥、大蒜、大紅辣椒和少許番茄,不只是蘸醬,甚至可用在拌飯、炒飯等作法千奇百種,一瓶醬走天下。
四、海鮮版有「燒烤型參峇」(Sambal belacan kering),因為內含多種新鮮香料如香茅、南薑、生薑等,方便鑲入或塗抹在食物上。這種醬料需特別添加酸調性的調味,有解膩和降辛效果。醬體本身水分含量較少,若遇到水分過多時,也會在爆炒過程中添加石栗(Candlenut),可濃縮收汁。
五、「酸香型參峇」(Sambal belacan basah)又稱濕參峇,風行於馬來半島北部地區,味道接近泰國,刻意多留金桔或檸檬做為後段調味,酸味明顯;華人族群特別喜歡用作拌麵或是附餐調味料,在終年炎熱天氣下食用,既開胃又解暑,有畫龍點睛之妙。
六/七、另外兩種與之相近的風味,常用於拌飯佐餐或蔬菜沾醬,稱作「拌飯菜型參峇」 和「辛辣風味參峇」,深受馬來族群喜愛。這款參峇集結辣椒、 番茄、分蔥、大蒜,舂搗時刻意保留食材口感,混合了三種以上不同品種的辣椒,入口痛感深邃、風味強烈,一秒帶你上天堂,下一秒瞬間墜入地獄,但人們仍不惜貪那一口念想,吃過辣過,還想⋯⋯再來一碟。
八、「勾芡型參峇」(Sambal pencicah)是馬來群體中少有的混血,為了雞飯而設計。回教不 食豬,家禽裡的雞肉成了最好選項,他們見華人海南雞隨餐附送一碟酸醋辣椒醬,愛上這一味,於是取來乾辣椒泡發後,搗成泥狀,加醋、糖、大蒜,最後加粉勾芡,成為參峇一員。
九、注入水果想法的參峇則來自印尼。東南亞國家常有些不討好、太酸或太澀但有記憶點的季節水果,除用作鹽漬外,便延伸成為醬料,「果香參峇」(Sambal quini)可以是芒果或庚大利,自然酸甜味加上乾貨乘載的鮮,豐富而美好。
十、近年流行另類「乾參峇」(Sambal kering),所有材料炸乾去除水分,口感酥脆,當零食 吃,撒在白飯上或者涼拌蔬菜皆宜,一杯啤酒、一口乾參峇,完全顛覆流傳百年,傳承世代天選之物。
放眼望去,再也沒有其他醬料追得上它的車尾燈。

內容來源:《東南亞飲食香料學:南洋經典菜解密、香料與風土交織的味覺地誌》,城邦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印尼、菲律賓、台灣為虱目魚養殖三大國!各國命名反映當地文化
▶黑湯濃烈、白湯清雅、乾炒香辣 肉骨茶的四種靈魂吃法你都試過嗎?
▶泰式料理遇上蔬食革命!泰維根如何從冷凍調理包做到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