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中爆發國內首起非洲豬瘟確診案例,政府緊急宣布全台「暫停廚餘養豬」。這項防疫措施雖有助切斷病毒傳播鏈,卻也讓每年數十萬公噸的廚餘失去去化出口。面對突如其來的政策斷點,台灣必須在防疫與永續之間重新找平衡:廚餘該如何轉型為能源、肥料或昆蟲飼料?養豬業又該如何邁向現代化?

2025年10月,台中市傳出國內確診非洲豬瘟案例,震撼台灣畜牧產業。非洲豬瘟並非首次出現在亞洲,自爆發以來,全球已有超過50國收到影響,其病毒對豬隻具有極高致死率,且目前無有效疫苗與治療方式。

台灣長期以高密度養豬聞名,一旦疫情失控,將重創農畜產業鏈,也可能波及餐飲與出口市場。這起疫情不僅引發防疫警戒,更重新掀起了「廚餘養豬」的政策討論。這個沿用數十年的「循環經濟模式」,在防疫風險與資源再利用之間,不得不面對重新定位的挑戰。

台灣每年約有200萬噸食物遭丟棄

根據環境部及其他統計資料來看,近年台灣的廚餘回收量,依各地回報與途徑不同約在每年50至80萬公噸之間。這些廚餘主要來自家庭、餐飲業與學校餐廳。部分被用作堆肥、飼料,另一部分則進入能源化與焚化處理體系。

廚餘的產生,本質上反映了「食物浪費」問題,根據農糧署估算,台灣每年約有200萬噸以上可食用食物遭丟棄,折合經濟損失與碳排放相當可觀。因此,廚餘的去化並非只是「垃圾處理」議題,而是整體食品供應鏈效率與消費文化的反映。

廚餘養豬早期是為了解決飼料短缺問題

台灣早期廚餘養豬可追溯至1960年代,當時為了解決都市垃圾與農村飼料短缺問題,政府鼓勵農民收集廚餘蒸煮後餵豬,形成廢棄物轉化農業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然而,隨著都市化的轉變,廚餘來源愈趨複雜,成分中產生風險的比例上升,也讓防疫與飼料安全風險提高。

中國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 規範廚餘需高溫蒸煮以滅菌

2018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後,台灣即開始強化防檢措施,也就是希望盡量避免外來的食物當中的問題豬肉,進入廚餘的產業鏈當中。規範上,廚餘若要用於飼養豬隻,必須經高溫蒸煮達中心溫度攝氏90度以上至少1小時,以滅菌除病毒。但由於各地設備落差與管理成本高昂,部分養豬場仍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也可能是防疫破口之一。

台灣出現確診首例、暫時停止廚餘養豬 回收量該如何解決?

這次案例確認後,中央立即啟動「暫停廚餘養豬」的全國性防疫措施,並要求所有養豬場全面回報飼料來源與消毒紀錄。這是疫情後首次大規模的政策中斷,也象徵政府對防疫零容忍的決心。

但這同時帶來現實問題:當廚餘不能再餵豬,龐大的回收量該何去何從?在過去,全台約有3分之1的廚餘被用作飼料去化,如今若全面中止,等於每年新增數十萬公噸的廢棄物需重新分流處理。這將對各縣市的焚化廠、堆肥場與能源化設施造成壓力,也增加公共經費負擔。

廚餘再利用體系需要重新建立

若廚餘養豬成為過去式,台灣勢必得建立更完整的「廚餘再利用」體系。目前可行方向包括:

一 、能源化轉型:

廚餘可經厭氧消化產生沼氣,再轉化為電力或熱能。以新北、桃園的示範場為例,每處設施可年處理數萬公噸廚餘,並回收再生能源,兼具減碳與減量效益。

二、堆肥與土壤改良:

經過高溫發酵後的廚餘可製成有機肥料,用於農業回田。唯需注意重金屬與鹽分控制,以免影響作物品質。

三、昆蟲轉化技術:

利用黑水虻等昆蟲消化廚餘,轉化為高蛋白飼料與有機肥,是目前歐洲與新加坡積極發展的方向。台灣已有新創業者試行,但仍需法規鬆綁與量產化支持。

四、源頭減量與食物再分配:

透過餐飲業預約制、智能秤重系統、AI 食材預測與「食物銀行」機制,從消費端減少可食用廚餘的產生,是最根本的永續作法。

疫情考驗養豬產業的升級與現代化轉型

從長遠來看,真正的挑戰在於台灣養豬業的升級與現代化轉型。未來方向應包含全面改採飼料自製與來源追溯制度,建立透明供應鏈,運用智慧化養殖監測系統,利用感測、AI 監控豬隻健康與飼料消耗。另外強化溝通品牌化與溯源標章制度,讓消費者信任台灣豬的安全與品質。

台灣的廚餘處理與養豬產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若以長期發展的層面來說,「廚餘養豬」是否應該繼續存在確實是一大挑戰。廚餘應該被視為廢棄物管理與再生能源政策的重要一環,這次疫情既是危機,也是台灣重新檢視資源循環與食物浪費的契機。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從非洲豬瘟看廚餘處理的挑戰》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每年廚餘量可堆成1.3萬座101大樓!從產銷供應鏈層層控管降低糧食浪費
廚餘不要送進焚化爐 這些「廢棄物」都可以堆肥、發酵、再利用!
開創剩食新循環! 巨獸綠色科技一年藉黑水虻處理百噸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