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超市常見的「味醂」其實分為多種類型,包含以糯米釀造、風味天然的「本味醂」,以及以糖與調味料調製的「味醂風調味料」、含鹽的「味醂類型發酵調味料」。三者在原料、製法與酒精含量上皆不同。了解各類味醂的特徵,能幫助料理者依需求選擇適合產品,也避免誤買風味不同的替代品。

撰文=岡本愛(日本味覺協會「美味學」認證講師)

在超市的調味料架上,我們常會看到各式各樣標示為「味醂」的產品,名稱相似,實際上卻有本質上的不同。除了以糯米釀造、風味溫潤自然的「本味醂」,也常有如「味醂風調味料」、「味醂類型發酵調味料」等類似產品。不同名稱的味醂究竟有什麼差異? 又該如何選擇適合的味醂?

回顧歷史,昭和時代的戰爭期間與戰後初期,日本曾面臨嚴重糧荒。本味醂因需使用糯米釀造,被視為奢侈品,其生產幾乎停滯。為確保民眾有足夠的食用米,政府對米釀酒類課徵高額稅金,稅負甚至高達售價的八成。為了避開重稅與原料短缺的問題,食品業者開發出不使用糯米釀造、也不屬於酒類的「味醂風調味料」以及「發酵調味料」。這些產品模仿了本味醂的甜味與風味,因應當時社會需求而迅速普及,並延續至今,成為味醂市場的一環。

本味醂 本みりん

本味醂是以糯米、米麴與燒酎為主要原料,經過糖化、發酵與熟成製成,酒精濃度約為14%,風味自然、甜味溫和,適合應用於各式傳統日式料理中。本味醂的製程必須包含糯米與米麴的糖化與發酵過程,這也與其他類似產品如味醂風調味料或發酵調味料形成了明顯區別。

本味醂是以糯米、米麴與燒酎為主要原料,經過糖化、發酵與熟成製成。(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根據製法不同,本味醂可分為古式製法與新式製法兩種:

1、古式製法使用傳統的本格燒酎,釀造與熟成時間較長,風味濃郁。

2、新式製法則採用成本較低的甲類燒酎(又稱「白酒」(ホワイトリカー ),是一種在居酒屋中常用作調製沙瓦類飲品的基底酒),並以大型儲藏罐短期熟成(約40 ∼ 60天),風味相對清淡。

味醂風調味料 みりん風調味料

「味醂風調味料」是一種雖然味道模仿本味醂,但製法完全不同的產品。以水飴、釀造用糖類與調味料混合製成,無需長時間熟成,因此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生產。酒精濃度低於1%,不僅在法律上不被視為酒類、免課酒稅,製造成本也更低廉。因此在戰後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時期迅速普及成為受歡迎的平價選擇。幾乎不含酒精的特性,料理上也有其方便之處;比方製作涼拌菜時,若用本味醂通常需加熱煮沸以揮發酒精,但味醂風調味料直接加入即可。儘管名稱中含有「味醂」,但從原料、製法到風味表現,它都與真正的本味醂是完全不同的調味料。

「味醂風調味料」是一種雖然味道模仿本味醂,但製法完全不同的產品。(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味醂類型發酵調味料 みりんタイプ

「味醂類型的發酵調味料」是一種與本味醂相似的調味品,具有酒精香氣和一定的發酵風味,為了防止飲用,加入了2%的鹽分。因其不當成酒精飲料,不須繳納酒稅,因此價格相對便 宜。其製作方法是以加鹽的釀造發酵液為基礎,再加入糖類及其他原料混合而成。由於已經含有2%鹽分,在烹調使用時,需注意依食譜或口味調整鹽的用量。

「味醂類型的發酵調味料」是一種與本味醂相似的調味品,具有酒精香氣和一定的發酵風味。(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從商品標籤辨別味醂

了解味醂的分類後,當真的要開始選購時,更重要的是學會看懂商品標籤,才能買到真正符合需求的味醂。要有效辨別,可特別留意標籤上所標示的「品名」與「原料」兩處。

本味醂:標籤上會清楚標示「本味醂」字樣,這類產品是以糯米、米麴和燒酎為原料,經發酵與熟成製成,酒精濃度約為14%。若屬於古式製法,原料會標示為「本格燒酎」或「米燒酎」;若為新式製法,則可能標示為「酒精」或「甲類燒酎」。 (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味醂風調味料:這類產品通常會在名稱上直接標示為「味醂風調味料(みりん風調味料)」,其主要成分為水飴(麥芽糖)、葡萄糖和釀造調味料等,幾乎不含酒精(酒精濃度低於 1%)。 (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醂類型的發酵調味料:這類產品的名稱可能標示為「味醂タイプ(味醂類型)」或「醸造調味料(釀造調味料)」。原料中除了酒精外,可看到還加入了食鹽。 (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內容來源:《日本媽媽的和食調味帖》,城邦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與味噌、醬油一樣重要的日本料理調味基礎!味醂不只去腥味 還讓風味更高級?
味醂、葡萄酒醋、哈里薩辣醬來自哪?跟著特色調味料來趟世界巡禮!
喜愛日本美食,先懂江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