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衛福部與中醫臨床皆指出,若體質偏熱、濕熱或脾胃弱,過度溫補反而火氣上升,引發喉嚨痛與失眠。阿利博士依臨床經驗分為氣虛、陰虛火旺、濕熱三類體質,並提供桂圓紅棗枸杞、薑黃乾薑紅棗、黑豆山藥蓮子三種溫補不燥的花草與食補組合,強調冬季養生重在平衡,而非盲目大補。
隨著氣溫逐漸轉涼,許多人開始為冬季儲備能量。衛福部觀察指出,氣溫下降時,國人飲食普遍偏好高熱量食物,如補湯、麻油雞、薑母鴨等料理,整體熱量攝取也相對增加。在傳統觀念裡,「天冷就要補」幾乎成了自然反應——彷彿只要喝上一碗補湯,就能補足整個冬天的元氣。然而,這樣的習慣其實也隱藏不少健康風險。阿利博士臨床經驗也發現,每到入冬時節,「上火、喉嚨痛、血壓升高」的患者明顯增加。
中醫講究順應時節養生,《黃帝內經》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意思是冬天應讓陽氣潛藏、氣血收斂。但現代人長期處於高壓與營養過剩的狀態,身體多半不是虛,而是「熱能積滯」。若再以大量溫熱食材進補,反而會火上加油,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內熱上升。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民眾吃完補湯後,反而出現喉嚨痛、口乾,甚至流鼻血的情況。
補錯了,火氣反而上來
中醫講「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意思是補養前要先了解身體的狀態。進補的原則不在於「越熱越好」,而是陰陽平衡、氣血流暢。當人體氣血運行不順、脾胃消化力不足時,若急著吃太多溫熱藥材,反而容易出現喉嚨痛、嘴破、睡不安、甚至流鼻血等反應。我在臻品中醫26年,觀察到每到冬天,總有許多患者對「該不該補、怎麼補」感到困惑。其實,最常在食補上出現疑問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而對應的調理重點也截然不同:
1、氣虛型──常覺疲倦、氣短、容易冒汗,以為要「大補元氣」,但若脾胃虛弱反而難以吸收。
調理重點:應先健脾助運、溫補而不燥,可用山藥、蓮子、紅棗為主的清補食材。
2. 陰虛火旺型──嘴乾舌燥、易失眠、體內熱感重,卻偏愛薑母鴨、燒酒雞。
調理重點:宜養陰潤燥、少用辛辣,選擇枸杞、百合、麥冬、菊花等溫潤草本較佳。
3. 濕熱型──容易腹脹、口苦、臉油、消化慢,常誤以為手腳冷就是寒,於是越補越燥。
調理重點:應祛濕化滯、促進代謝,可用薏苡仁、山楂、陳皮等食材調理。
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回歸中醫平衡與溫補的開始。多年臨床經驗讓我深信,現代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大魚大肉的重補,而是「溫補不燥、潤中帶補」的調養。花草與藥食同源植物並用,能讓身體循序回暖、氣血流暢。這也是我在臻品中醫多年推廣的理念——以自然花草,讓補養更輕盈、更有效。
3種阿利博士最推薦的溫補組合
在明白各種體質的特徵後,接下來就能針對不同需求,選擇合適的花草與食療組合。以下三種搭配,是我在臨床上最常應用、也最容易融入日常生活的養肺方案。
1、桂圓×紅棗×枸杞:平補養氣、暖身安神
在天氣轉涼的季節,桂圓、紅棗與枸杞的組合最為經典。三者能在溫補氣血的同時,幫助放鬆、穩定情緒。桂圓補心脾、養血安神;紅棗能補中益氣、潤養氣血;枸杞則溫和滋陰、養肝護眼。這樣的配方能讓氣血循環更順暢,也能改善手腳冰冷與疲倦。氣味柔和、甜潤不膩,特別適合在晚餐後飲用,幫助身心進入休息節奏。
這類茶飲適合氣血不足或容易疲倦者,例如常加班、睡眠淺、精神緊繃、經期後體力下降的族群。選購時,桂圓以果肉厚實、香氣自然為佳;紅棗應挑皮薄、色澤紅亮者;枸杞則以顆粒飽滿、橙紅不黏手為上選。
在家可取桂圓5克、紅棗3顆(去核)、枸杞10克,加水800毫升煮15分鐘即可。若想增加香氣,可加入少許陳皮。長期飲用能幫助氣血回穩、改善疲倦、安定睡眠,是最溫和的日常平補茶。
2、薑黃 × 紅棗 × 乾薑:活血暖中、穩定能量
這款茶是我近年特別推薦的「現代版溫補茶」,結合薑黃、紅棗與乾薑,能促進循環、驅寒又不燥熱。薑黃可活血化瘀、提升代謝;乾薑能溫中散寒、強化氣血流動;紅棗則補中益氣、調和藥性。三者協調後,香氣溫潤、入口微辛帶甘,能幫助氣血通暢、穩定精神與體能。
這類茶飲適合久坐、代謝慢、精神緊繃或手腳冰冷者。特別是上班族、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人,取代咖啡飲用更能維持能量穩定。選購薑黃時,以色澤金黃、辛香濃郁者為佳;乾薑應挑片薄、無焦斑者;紅棗則以自然紅潤、果肉厚實為上品。
在家製作時,可取薑黃2片(或薑黃粉1/3小匙)、乾薑1片、紅棗3顆(去核),加水800毫升,小火煮約15分鐘,可依個人喜好加入少許黑糖。我也用這個方向、設計出「博士養甘茶」,也開心獲選為2025食創獎前40強的養生飲料(想進一步了解養甘茶、請上臻品植萃官網)。
3、黑豆 × 山藥 × 蓮子:健脾養腎、潤中帶補
黑豆、山藥與蓮子組成的食補湯,是我最推薦的清潤型補養方。黑豆富含花青素與植物性蛋白,能抗氧化、補腎益氣;山藥健脾養胃、幫助吸收;蓮子則寧心安神、調整睡眠。三者合用能強化代謝、穩定情緒,同時維持腸胃機能,讓補養更輕盈。
這款湯品特別適合腸胃功能弱、消化慢、怕熱或不適合重補者。選購黑豆時,以顆粒飽滿、黑亮有光澤為佳;山藥以粉質細白、乾燥無霉斑為上;蓮子則挑整粒飽滿、中心不黑心者品質最佳。
家庭做法簡單:黑豆20克先炒香(略破皮),加水1000毫升煮30分鐘,再放入山藥50克、蓮子15克、紅棗3顆,小火煮20分鐘即可。這道湯味道清爽、不油膩,是取代麻油雞或羊肉爐的理想健康補方,能在冬季維持體力與暖度,又不會「上火」。
臨床觀察:補對與補錯,只差一念
在前面介紹了不同體質與花草應用後,那麼實際生活中要如何保養呢?以下分享兩個真實案例,說明如何根據體質選擇正確的溫補方式。但提醒大家,每個人的狀況皆不同,若有長期疲倦或不適症狀,仍應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斷與調理。
1、一位40歲男性患者,每年冬天都固定喝藥燉排骨進補,自認能補氣抗寒。但兩週後開始喉嚨乾、晚上睡不著、口舌破裂。經診斷為「虛不受補、氣滯上火」,我建議他暫停高油高鹽飲食,改以薑黃紅棗茶取代重口味補湯,並增加蔬菜攝取。兩週後火氣消退、睡眠改善,氣色也明顯轉好。
2、另一位35歲女性病患,長期加班熬夜、月經量少、常覺手腳冰冷。我建議她每天晚餐後飲用桂圓紅棗枸杞茶,配合早睡與溫和伸展運動,同時避免生冷飲食。三週後,她的氣色紅潤、精神穩定許多。
這兩位患者的例子都提醒我們:補,不在多,而在對。找到體質對應的方式,讓氣血循環順暢、陽氣溫而不燥,才是真正能長久維持健康的「聰明進補」。
阿利博士的叮嚀:補冬,是調整身心節奏的開始
每到冬天,許多人把進補視為一種儀式,但我更希望大家把它當作「調整生活步調」的契機。補冬不只是喝湯、吃藥膳,而是讓身體有機會慢下來,多留時間休息、少吃油膩辛辣,在日常飲食中加入溫潤花草茶飲(想進一步了解花草茶如何有益健康、請上臻品植萃官網),恢復循環、平衡氣血。
若您最近常覺得手腳冰冷、容易疲倦或睡眠不穩,不妨諮詢您的中醫師,找到最適合自己體質的調理方式。若想更了解不同體質的冬季食療與花草應用,可延伸參考臻品中醫官網的〈健康專欄〉文章,裡面整理了更多完整案例與草本應用。
氣溫漸涼,秋冬保養不必急於「大補」,只要在生活裡慢慢調整,讓身體循序變暖、能量穩定,就能在這個季節裡過得自在又有活力。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5大湯品適合誰來補?你補到熱量還是鈉?
▶冬天想以蔘補身?39年老字號中藥行老闆教你如何「辨明真蔘」!
▶溫補養生的好朋友!傳統美食「羊肉爐」的轉型困難如何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