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嘉義市興安國小老師曾志華統籌推動的「八掌e公民‧興安五食力」課程,不僅讓興安國小成為全台食農教育的亮點,也讓他本人在2025年榮獲「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
撰文=食力企劃
在嘉義市興安國小的校園裡,有一片特別的菜園,這裡不只是孩子玩泥土的地方,而是讓他們理解「食物從哪裡來」的第一間教室。從播種、灌溉、觀察到收成,孩子們在科技輔助的農田裡體驗自然,也在飲食課中學習尊重土地。由學校老師曾志華統籌推動的「八掌e公民‧興安五食力」課程,不僅讓興安國小成為全台食農教育的亮點,也讓他本人在2025年榮獲「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
讓學生從日常學習中理解食物來源 曾志華創「八掌e公民·興安五食力」結合科技與友善農業
曾志華的食農教育起點,源自2015年全台食安風暴,他回憶:「社會對食安的恐慌,讓大家對飲食教育意識大幅提升。」當時身為衛生組長的曾志華,自然承擔規劃與執行工作,從三年級的「種菜課程」開始,逐步發展成完整的六年級循序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上,教師團隊將食農教育融入各領域:健康課教「飲食聰明選」、自然課的「小農夫學種菜」、社會課的「家鄉農牧生活」、生活課的「米食大集合」,讓學生從日常學習中理解食物來源、環境永續與飲食文化,形成全校一致、跨領域的食農教育實踐模式。
興安國小在2019年與嘉義大學林明煌教授合作參與「國小學食農教材開發計畫」,透過研究計畫重新盤點與整合,讓整體課程更具系統性與深度。此外,為了讓課程更具辨識度與未來性,他在近年發展出「八掌e公民·興安五食力」課程,結合科技與友善農業的概念,名稱中的「八掌」來自學校旁的八掌溪,「e公民」則象徵學生是未來的科技公民;「五食力」包括「知食、產食、佳食、惜食、享食」,分別對應認識食物、農業生產、料理實作、惜食感恩與飲食文化。曾志華說:「我們希望孩子能吃在地、食當季,懂得安全消費、友善環境、永續生活。」

曾志華帶學生踏入菜園,實際感受大自然。(圖片來源:曾志華提供)
一年級學習用筷子、六年級重現家傳菜餚 「科技菜園」讓孩子親身體驗從土地到餐桌
在實際教學中,一年級從學習用筷子、挑魚刺開始,學習中華飲食文化的禮儀與細節;高年級則延伸到食材採購、家庭料理與文化探訪。興安國小將六年級食農教育延伸到家庭,以「料理傳家」課程為核心,結合語文領域的採訪與寫作練習,學生需回家採訪長輩,記錄家中最有滋味的料理,並親自重現這些家傳菜餚,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記錄與表達,也與家人共同烹飪、品嚐,增進親子互動與情感連結。
曾志華更在校內建置完善的「科技菜園」,讓孩子親身體驗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旅程。他表示,科技菜園運用智慧灌溉與雨水回收系統,讓學生學習環境永續的概念,他特別安排孩子們在科技菜園與傳統農場分別種植相同作物,透過比較了解科技與傳統農耕的差異與挑戰。學生從一開始嫌土壤髒、堆肥臭,到後來主動參與、感受,曾志華笑說:「有三年級的小朋友會說,老師,我下課都跑去看我種的菜。」孩子們不僅克服對泥土與蚯蚓的恐懼,還懂得珍惜食物、感念農夫辛勞。

學生親自料理自種蔬菜,吃得更安心。(圖片來源:曾志華提供)
菜園與廚房結合 「良食學堂」讓孩子親自下廚
不僅在校內推動食農教育,興安國小也將經驗擴散到社區與其他學校。曾志華表示,興安國小是示範學校,除了打造科技菜園,還有兒童專用廚房「良食學堂」,學生從產地到餐桌完整體驗「會種、會煮、會吃、會分享」,任何年級都能參與,每學期都能上課、做料理、享用午餐,還能學習餐桌禮儀,他分享:「小朋友在課裡興致都很高,我們雖然提心吊膽,但還是放心讓孩子動刀,自己練習料理。」
「缺耕地、人力」食農教育困難重重 曾志華「現學現賣」積極彌補
事實上推動食農教育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曾志華回憶,初期資源匱乏、缺乏耕地,「剛開始不叫得心應手,叫刻苦刻難。」學校沒有農田,他只好將閒置的蝴蝶園改造成菜園,親自設計課程並兼任三年級自然老師,將種植融入教學。除了環境限制,更大的挑戰來自人力與專業,曾志華坦言,許多教師對「要流汗、會弄髒」的課程心存顧慮,推動初期難以全面響應,他強調校長的支持是關鍵,而專業不足的部分,他則以「現學現賣」的精神積極彌補,參加各類培訓,也邀請外部專家進校研習。隨著成果顯現,老師們看見學生學習動機高漲、課堂回饋良好,逐漸主動加入推動。如今,興安國小已讓食農教育從三年級拓展到全校一至六年級,形成良性循環,課程也不斷深化與創新。

嘉義市興安國小老師曾志華讓學校成為全台食農教育的亮點。(圖片來源:曾志華提供)
透過實作互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 曾志華獲「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
曾志華從全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個人組優等獎,他謙虛表示,這個獎背後是興安國小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對他而言,榮譽帶來的不只是光榮,更是責任與使命感。曾志華提到,學校已與雲林縣農場及在地的幸福嘉義米產地合作,讓孩子從校內延伸到社區實際體驗農業。
曾志華建議家長「知己知彼」,從自身能力與興趣出發,將日常飲食、採買、料理的過程融入教育,並盡量與孩子共同用餐,透過實作與互動,潛移默化培養健康飲食習慣與親子關係。他也提醒老師,「從自己的教學領域出發,找出與食農教育的連結,再延伸到課程設計」,同時熟悉食農教育方針,並參加相關研習以精進專業。曾志華認為,建立輔導機制與經驗交流平台,是推動食農教育向社區與社會擴散、實現全民食農素養的關鍵,對他而言,食農教育不只是課程,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連結土地、孩子與家人的溫暖力量。
【本文由嘉義市政府專案委託製作】
審稿編輯:林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