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文雅國小雖僅有12個班級,但教師團隊在課程設計上十分完整,課程整合做到跨科、跨處室,並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軸,串聯「陸域生態」、「責任消費」與「飢餓消除」3大面向,更獲得「教學卓越金質獎」

撰文=食力企劃

嘉義市文雅國小的生態課堂,從一隻小小的「諸羅樹蛙」開始,延伸出一場關於土地、飲食與責任消費的教育實踐。課堂上,學生在老師帶領下認識諸羅樹蛙的生態,並親手還原牠們的棲息環境,鋪上枯葉、輕觸潮濕的泥土,孩子們不怕髒,用雙手體會生態保育的意義。學務主任黃文弘表示:「我們學校的吉祥物叫『文雅蛙』,取自嘉義特有種──諸羅樹蛙。牠是我們環境教育的起點,也成了孩子們學習食育的開端。」

從諸羅樹蛙看見竹林與飲食的連結

文雅國小原以生態教育為校本課程,帶領學生認識諸羅樹蛙的棲地與生態,然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意識到這不只是生態議題,更與「吃」息息相關。「我們發現,竹林越來越少,是因為農地開發、竹筍銷路不佳。竹筍賣不出去,竹林自然被砍掉改種其他作物,諸羅樹蛙的棲地就消失了。」黃文弘說,這樣的發現讓課程產生轉折。學校結合林業保育署推動的「友善諸羅樹蛙農產品標章」制度,讓孩子理解:購買「友善竹筍」就是在支持保育行動。「我們希望學生知道,吃的選擇會影響環境,當消費者選擇友善竹筍,竹林被保留下來,樹蛙也能繼續生存。這就是責任消費的力量。」

每年三月竹筍產季時,文雅國小三年級學生會進行一連串「食育課」,孩子們不僅學習竹筍的生長環境與採收過程,也親手體驗烹調。黃文弘分享:「我們會讓學生動手做竹筍料理——像是涼拌筍、竹筍湯。其實很簡單,但他們做得特別開心,因為這是和土地的連結。」學校也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學生在課堂上倡議「責任消費」,向家長介紹友善竹筍與保育意義,「我們不希望孩子覺得環保是大人的事。他們可以從自己的餐桌開始,影響家庭,進而影響社會。」

文雅國小三年級認識樹蛙、竹筍,五、六年級的學生就能以此為基礎進行國際交流。(段歆惟攝)

以SDGs為主軸 串聯「陸域生態」、「責任消費」、「飢餓消除」

文雅國小雖僅有12個班級,但教師團隊在課程設計上十分完整,113年更獲得「教學卓越金質獎」,課程整合做到跨科、跨處室。以竹筍課程為例,自然科老師帶領學生認識植物生態,社會科老師討論在地產業,健康教育課講飲食選擇,語文課則讓學生撰寫倡議文或故事,黃文弘說:「我們讓孩子看到,環境教育、食安、責任消費、永續發展,其實是一個循環的系統,不是各自獨立。」他進一步說明,學校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軸,串聯「陸域生態」、「責任消費」與「飢餓消除」3大面向,「我們告訴學生,永續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迴圈。只要每個人吃得對、愛土地,就能讓世界更好一點。」

三年級認識樹蛙、竹筍 延伸至高年級國際交流

竹筍課程設計在三年級,但概念會延伸至更高年級,黃文弘表示:「三年級埋下種子,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就能以此為基礎進行國際交流。」文雅國小長年推動國際教育,學生與海外學伴線上交流時,會介紹文雅蛙與竹筍故事,「他們會說,我們的竹筍不是普通的竹筍,它有故事、有意義,背後代表我們保護土地的努力。」透過這樣的分享,孩子不再只是「知道」文雅蛙,而是能「說」出自己的故事,黃文弘說:「我們希望學生學會講故事,能把土地的情感說給別人聽。這就是他們帶得走的能力。」

學務主任黃文弘認為「食育」的終點是「倫理」,應讓學生理解、愛護土地。(段歆惟攝)

「食育」的終點是「倫理」 對土地有感情就會懂得珍惜

在黃文弘眼中,「食育」的終點是「倫理」——對土地的愛與尊重,「人倫講的是感情,土地倫理也是,當我們對土地有感情,就會懂得節制使用、不浪費、不破壞。孩子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一種情意的連結。」他說,這樣的教育讓學生理解,環境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有愛護土地,土地才會回饋我們,「我們在教的,其實是感恩。當孩子知道一口飯、一口筍的背後有整個生態的支持,他們會更懂得珍惜。」如今,文雅國小的食育課已不僅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種日常的態度。從校園裡的竹筍料理體驗,到與社區共煮共食的活動,再到與國際學伴的文化交流,孩子們逐漸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永續,黃文弘認為,食育不只是教孩子怎麼吃,而是教他們為什麼吃,當他們知道一口食物與土地、環境的關係,那就是真正的食農教育。

【本文由嘉義市政府專案委託製作】

審稿編輯: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