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芬普尼雞蛋事件延燒,全台關注雞蛋安全與飼養方式的關聯。網路流言滿天飛:籠飼蛋不安全?放牧蛋才健康?雞蛋編號C碼就不要買?事實並非如此。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防疫、洗選與制度,而非單一飼養形式。本文一次破解10項常見迷思。

採訪・撰文=林玉婷

彰化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引發社會對「雞蛋來源安全」及「籠飼與人道飼養」的廣泛討論。然而,網路流傳的部分說法將飼養方式與安全風險混為一談,甚至誤解籠飼制度是污染根源。事實上,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管理制度與環境控制,而非單一飼養形式。《食力》採訪畜產專家,以下整理10項常見迷思,釐清事實真相。

Q1:雞蛋噴印上的最末碼英文字母是什麼意思?

雞蛋上的英文字母代表飼養方式,而非安全等級。

2022年1月1日起農業部規定洗選蛋蛋殼需噴印溯源內容,以加強蛋品生產管理與食安溯源,需要注意的是:噴印編碼並不影響食品安全或營養價值。真正關鍵在於牧場的防疫管理、洗選衛生與冷鏈保存條件。

如何看噴印溯源編碼?

第一行為「溯源編碼」
第1-3碼:原料蛋來源畜牧場編號
第4-6碼:洗選廠、場(或洗選室)編號

第二行為「包裝日期及生產方式代號」
第1-6碼:包裝日期
第7碼:生產方式代號
O:有機生產
F:放牧生產
B:平飼生產
E:豐富化籠飼生產
C:一般籠飼生產

Q2:本次文雅畜牧場驗出芬普尼的涉案雞蛋,編號都是「C」,代表市售「C」碼雞蛋都不安全嗎?

不是。C碼僅代表「籠飼飼養方式」,與此次個別場的違規用藥無直接關聯。

芬普尼污染為單一牧場的管理問題,並非籠飼系統普遍存在的風險。若飼料或原料為污染源,應會影響多家牧場,但實際檢驗結果顯示並無擴散。

因此,不能以「C」碼推論安全風險。經洗選、檢驗合格的籠飼蛋仍為台灣市場主流並安全可食。

Q3:籠飼飼養方式的環境都很擁擠、不衛生,容易導致疾病與寄生蟲問題?

並非如此。

籠飼飼養也有現代化雞場,採自動清糞、通風與給水系統,可維持乾燥、穩定環境,可有效降低雞隻與糞便直接接觸,減少病原感染機會。

反之,開放式平飼與放牧飼養方式,若未妥善換墊料與清潔,反而更易滋生蟎、虱等寄生問題。

因此寄生蟲與疾病多來自防疫管理疏漏,例如防鳥鼠措施不當或環境潮濕,而非飼養型態的差異。

Q4:人道飼養包含哪些方式?是對雞隻健康和衛生最好的方式嗎?

國際上普遍認可的三種人道飼養型態包括「放牧」、「平飼」與「豐富籠」。

放牧強調活動自由;平飼指雞在室內地面活動並鋪設墊料;豐富籠則在籠內設置棲架與巢區,兼顧活動空間與環境控制。

「人道」的核心在於避免動物疼痛、飢餓與疾病,並非單純增加活動空間。若環境潮濕、消毒不良或氣候劇烈變化,開放式放牧反而可能增加雞隻緊迫與死亡率。

Q5:放牧或平飼雞蛋比較乾淨、更健康?雞隻真的比較快樂?

不一定。

放牧與平飼讓雞隻活動自由,但也增加踩踏糞便、接觸泥地與外來動物的機會,蛋殼污染率通常高於籠飼。

雞的健康與生理福祉主要取決於是否能穩定攝食、休息與避免緊迫,而非只取決於是否能自由走動。若管理完善、環境乾燥,放牧蛋仍可達良好品質,但無法概括為「一定更乾淨、更快樂」。

Q6:為什麼有些市售放牧或平飼雞蛋沒有噴印溯源編碼?

原因多為產量小、未經洗選程序。

噴印屬於洗選場作業的一部分,小型牧場若自行包裝銷售,因未送洗選場而無法取得編碼。這不代表產品違法,但缺乏追溯能力與一致檢驗,衛生風險相對較高。

消費者若重視食品安全與透明度,建議選購具有噴印標示、經洗選及冷鏈管理的雞蛋。

Q7:歐盟已全面禁止籠飼?台灣也應該跟進?

此說法為誤解,歐盟尚未正式禁止籠飼,仍處於研議與評估對農業、食品安全與貿易的影響階段,尚未制定具法律效力的禁令。歐盟執委會雖重申支持逐步淘汰籠飼,以回應公民倡議「End the Cage Age」,但具體提出立法草案進度已延至2026年。

歐洲條件包括土地廣闊、氣候乾燥、糧食自給率高,與台灣地狹、氣候濕熱的環境差異顯著。若台灣不顧現實條件全面仿效,恐造成成本上升與供應不穩。

Q8:依照台灣的人口與環境條件,適合全面禁止籠飼、改成放牧或平飼嗎?

目前不適合。

台灣土地有限、人口集中,約8成雞舍鄰近民宅。若改採平飼或放牧,須擴大面積並設防疫緩衝區,成本將大幅提高。且以相同面積、相同生產力來比較,平飼產量僅籠飼的0.6倍,放牧產量更減至0.4倍。目前國內雞蛋每日供應量約2500萬顆,約等於國人每人每天吃一顆的量,若全面改為放牧或平飼,產量將難以供應國人需求。

同時,開放式環境在亞熱帶氣候中容易導致疾病傳播與產能波動。若產量下降、蛋價上升,最終將影響整體糧食安全。現階段應聚焦在飼養設施改善、環境衛生升級與防疫制度強化,而非完全廢除籠飼。

Q9:台灣若要推動人道動物福利養殖,哪種方式最合適?

「豐富籠」被視為兼顧現實與倫理的平衡方案。

該系統能滿足雞隻行為需求,如棲息、抓握與休息,同時保持防疫與溫控可控性。研究顯示,同面積下豐富籠產蛋量可比傳統籠飼高約1.6倍。

「豐富籠」模式能在有限土地下維持經濟效益與穩定供應,符合永續發展與動物福利並重的方向。

Q10:推動動物福利,要如何達到生產者、消費者、動物三贏?

建立價格與價值對等的市場機制是關鍵。

消費者若願意為人道飼養產品多付費,生產者才有利潤投入設施設備升級;政府亦應提供補助與轉型輔導,確保產業不被迫削價競爭。最終動物才能獲益。

最終目標是形成「消費者信任、生產者可持續、動物健康安全」的正向循環,使人道飼養不只是道德訴求,而是可持續的產業模式。

飼養方式不是唯一的安全判斷方式

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核心在於管理制度與透明追溯。

飼養方式並非安全與否的唯一指標,籠飼不必然代表低福利,放牧也不必然代表高品質。面對芬普尼事件後的社會疑慮,應回歸防疫、監測與教育三項根本,讓科學與現實條件引導政策,而非情緒與標籤。唯有理性理解與制度改善,才能真正讓安全與人道並行。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你是維護動物權利?還是買蛋權利?
瑞典率先全球達成100%非籠飼!如何突破障礙成動物福利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