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TV
Menu
食力 foodNEXT
登入/註冊
繁中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English
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寶寶米餅
海鮮混充
食驗室
食創獎
新品報告
食專題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
台灣海鮮混充層出不窮,從漁獲到餐桌,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管理權未落實】為什麼海鮮標示那麼亂?竄改保存期限、海域不明都是灰色地帶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品牌老化、畜牧污染、包裝陳舊等六大困境纏身!飲食產業如何升級再造?
【細分市場】素食商機人人搶,統一超卻大費周章用13種鮮食分類,解決素食者外食需求
【綠能經濟】70歲彰化養豬大王把糞尿變綠金,每年減少超過3萬噸溫室氣體
【數位升級】上市70年第一次不投電視廣告!黑松沙士打出成功的全數位化行銷處女戰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推動潔淨標章,最難的不只是成本
500項商品、700項原料大變身!全家用3年掀起Clean Label少添加革命
【食聞】「減法思維」讓涼麵更美味!全家鮮食研發秘密大公開
【食品創新】與其等待,不如自己動手做! 全家從通路直接跳下來開發少添加食品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網購食品趨勢檔不住,電商銷售成長率狂飆、遠超實體通路!
「宅在家」時勢推升網購買氣!4成民眾養成每月固定購買習慣
55%民眾曾因網路開箱影片而入坑!臉書直播成為「宅食品」聲量討論王
聯華食品總經理林家齊獨家揭露!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數位轉型策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食聞】新冠疫情震撼消費市場,白肉雞品牌「十八養場」如何靠網路銷售分散衝擊?
【食聞】疫情帶動網路購物成長,雞肉商品趁勢攀上百大熱銷
【食聞】台灣一年吃掉近2.4億隻國產白肉雞!疫情衝擊與消費需求變遷下,雞肉市場有何變化?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聞】連結多元場域資源,打造活力桃園的健康環境
【食聞】用營養餐飲與人情守護做調味 讓桃園長者更加幸福健康升級
【食聞】讓桃園的運動風氣遍地開花,喚醒市民的運動魂
【食聞】阿公阿嬤該怎麼吃?「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要遵守!
食科學
食添加
「二氧化碳」將列食品添加物管理!2022年7月1日正式上路
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台中獨有小吃「大麵羹」其實不用牽羹?加入這一味讓它久煮不爛!
拉麵的嚼勁怎麼來?「鹼水」的比例是關鍵!
食包裝
千篇一律的葡萄莊園設計太老套了!這12款小清新葡萄酒包裝讓你未飲先醉
鋁罐包裝、紙吸管、互動式......飲料包裝設計如何再創新?
啤酒食裝秀拼顏值!這13款啤酒包裝美到讓你捨不得喝
比傳統玻璃瓶輕5倍、碳足跡少6倍!全球第一款使用紙裝酒瓶的琴酒即將上市
食加工
寶寶米餅用工業氮氣充填錯在哪?工業級、食品級氮氣純度不同、價差一倍!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食聞】優格戰國時代來臨,你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發酵的「天然濃」嗎?
想吃什麼,一台食物列印機通通搞定?該如何達到印刷可食的境界?
食追溯
巧克力名列生產里程最高的食物之一!一張圖帶你看懂巧克力產業鏈
不在全球主要可可生長帶!最北可可生產國「台灣」靠什麼本事躍上國際舞台?
【產地海域不明】混產地賺取價差亂象多!該如何強化產地標示規範?!
學習如何與土地生命友善共存!3部精選電影揭開食物背後的旅程
食科普
帶人蔘與堅果風味的蜂蜜?冬季超稀有、低溫難採收的「鴨腳木苦蜂蜜」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甜酒釀的甜味哪裡來?發酵的魔法如何讓它這麼甘甜?
喜歡窩在咖啡廳工作?是什麼原因讓你感覺更有靈感?
農科技
後疫情時代食農更要攜手合作!第4屆「好食好事加速器種子計畫」報名起跑
打破春秋產季限制!燈照調節技術讓我們全年都吃得到酸甜新鮮百香果!
一生投入木瓜研究、解決台灣瓜瘟!台灣木瓜界大人物「PAPAYA葉」 教授
雞糞乾燥造粒處理,一舉解決發酵費時和環境氣味問題!
食新聞
謠言拆解
食物掉下去馬上撿起來吃就沒問題?別再相信5秒原則了!
煮火鍋、燉湯浮出來的白色泡沫是什麼?有害嗎?
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
【食聞】別再以訛傳訛!雞肉生長不需要生長激素,也不會吃到瘦肉精!
國際食事
外送也能很環保!美國新創推出「零塑外送」,方便又不留包裝垃圾
2020年韓國泡麵出口值破6億美元!中國、美國消費者為什麼瘋韓風?
一口啤酒、一口洋芋片救地球!英國新創與百事聯手打造永續商機
還有什麼比揉肚子更享受?美國推出毛小孩也可以吃的冰淇淋!
即時新聞
荔枝進入小果期,輪替使用防治藥劑、避免荔枝細蛾產生抗藥性!
芒果季即將到來!春季濕度高溫差大,農友應注意病蟲害防範
樂霏寶寶米餅事件波及代工品牌! 「奮起福」、「米米基地」主動下架接受退換貨
植物油含量超過5%不能叫做巧克力!巧克力正名新制2022年元旦上路
安心消費
北市衛生局抽驗市售食品丙烯醯胺含量,卡迪那洋芋片天婦羅口味超標,即日起接受退換貨
元宵節想安心吃湯圓?注意衛生、有效期限、適當保存溫度!
包裝火鍋湯底稽查結果出爐,8件標示不符規定
食藥署公布校園午餐團膳業者稽查結果,1件驗出大腸桿菌
食事追蹤
【投書】疫情推進電商腳步加速5年,食品業如何趕上數位浪頭打天下?
疫情持續衝擊全球海鮮供應鏈!聯合國:2億人口生計受創,需強化跨國合作
植物沒有奶,到底能不能稱「植物『奶』」?歐盟擬立法禁止相關行銷用語
餐飲外送興起卻讓澳洲垃圾量年增20%!研究發現:漢堡套餐比中式料理包裝碳足跡更高
產業動態
超商超市都賣現煮咖啡,台灣可口可樂為何還要逆勢引進罐裝咖啡新品牌?
從小茶攤歇腳亭起家,聯發國際餐飲如何打造年營收9億的跨國餐飲王朝?
冷飯也好吃!食驗室評測「京都產牛奶皇后米」:口感Q彈、米香清甜
營收掉了25%卻演起舞台劇,鼎泰豐在打什麼主意?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食聞】運動後吃什麼?除了高蛋白質,營養密度高更重要!
【食聞】「同學,你今天吃什麼?」健康搜查隊出動!直擊學生外食陷阱
元宵節呷甜甜人不圓,繽紛高纖五彩圓讓你好吃又營養!
【食聞】成年人的正確飲食指南:日日實行均衡小技巧,生活更健康!
飲食文化
喝下年糕湯就多一歲?朝鮮時期開放新年殺牛、從此湯頭增添牛滋味!
承載無限思鄉情懷的肉骨茶,牽起馬來半島與華人的獨特緣分
台式炸麵包「營養三明治」的誕生是為了解美軍鄉愁?真的營養嗎?
我們正失去與老祖宗的連結!「台菜教母」黃婉玲用一碗菜尾湯「結」出台灣的命脈
在地創生
如何顧好「門面」?店面設計提供這三項資訊會更有人氣
ECOCO讓回收變成生活小確幸!環保還能拿回饋,讓回收不再有壓力
太過堅持美味反成敗筆?想成功經營餐廳,重點更在「熱銷」!
點「食」成金!「Food Shift」讓醜蔬果重生、以烹飪課程扭轉貧困人生!
美味食勢
春食療癒系正夯!肯德基推出萊姆塔塔咔啦雞腿堡,就是要「萊」點小清新!
38寵愛女神節!「全家」推春季限定好茶季甜點、麵包攻佔女性味蕾
當草莓遇上蘋果,咬一口粉紅魅力!微熱山丘與世界冠軍興波咖啡攜手打造療癒甜點組合
7-ELEVEN讓小菜「站起來」!餐點加入起司賣翻破億元、「百變起司博覽會」登場!
節氣飲食
⿇油糯米雞飯讓你補過冬!口感Q彈、補身抗寒冬
霜降食 白柚
中秋節除了柚子與月餅,吃芋頭還象徵富餘好日子!
【食聞】秋日進補聰明吃,營養師說這樣補超清爽
食農教育
讓孩子動手玩「食」驗!透過繪本和桌遊培養孩子的選食力
消費者怎麼發揮監督力量?食魚教育不可少
食農教材免費上線!灃食「營養5餐資源網」公布多元食育教材
小孩挑食該怪誰?研究發現:嚴厲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挑食!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鳳梨不只代表旺來,在英國還曾是炫富的象徵!
想攝取納豆保健,注意食用方式與溫度!
什麼是混合型啤酒?「蒸氣啤酒」真的會冒煙嗎?
你壓力也很大嗎?日本人除了「淚活」竟還有「紓壓食」?
醫學營養
銀鮭回游至近郊溪流時,為何總在雨後大量死亡?科學家發現跟輪胎有關!
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子宮肌瘤、乳癌、乳腺瘤等婦科病患可以吃嗎?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飆破三千萬!1瓶真能抵12瓶嗎?
蜂王乳效用有那麼大嗎?被吹捧的效能多數未經過人體研究支持
漁農畜牧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為什麼喝功能性優酪乳可以抗過敏?
產銷履歷,3個大眾質疑的原因
新手務農必看!前人的辛酸踩雷史變成你的寶貴知識
產業創新
讓你猶如深陷商品叢林!「唐吉訶德」從消庫存到進軍海外市場的創意經營
看似優良品牌卻爆發食安問題?我們該記取的教訓:工廠認證不能當神主牌!
「生義大利麵」是什麼?怎麼在競爭的義大利麵市場中脫穎而出?
高端化油品商機浮現!疫情下的飲食新常態,亞太區食用油朝兩極化發展
飲食文化
台東的土地會黏人,美食也會!台東慢食節展現台灣種子的風土與創新美味
酒才是餐廳主角!義大利米其林三星女主廚如何顛覆餐酒搭配的刻板印象?
真正的波隆那肉醬義大利麵用粗麵還是細麵?什麼麵條配什麼醬料不能馬虎!
英國新創推出環保回收家電!適用7種回收材質、一鍵壓縮免麻煩
食力特派
力求自助助人!台灣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度
食品史上的9月29日 國際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宣傳日
第一時間就出面道歉?看了西雅圖咖啡新品上市新聞稿,我們有話要說
因應疫情急驚風到來,食藥署如何積極輔導與審查、成就國家防疫隊?
食驗室
HOME
食新聞
謠言拆解
Rumour Explain
謠言拆解
食物掉下去馬上撿起來吃就沒問題?別再相信5秒原則了!
2021/01/24
食物在接觸地表的瞬間,或者至少在1秒內,就受到污染了,這表示5秒原則是胡扯。把食物留在原地愈久,轉移的菌數會愈多。細菌可以在乾燥環境中存活,但無法存活太久。物體表面如果已經風乾好幾個小時(數天會更好),或許可在該表面上生存的細菌數量就會非常少。但如果物體表面覆著薄薄一層水,可能就會充滿菌類。
煮火鍋、燉湯浮出來的白色泡沫是什麼?有害嗎?
2020/12/08
燉煮產生的浮沫,來自食材的水溶性成分溶出後,經由熱變性凝固的物質。植物性食材是植物性蛋白質、部分植物纖維,動物性食材是血液、淋巴液等的固化物。
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
2020/12/07
蕃茄會是綠色的,是因為「生物鹼」。生物鹼是一種植物自我保護的機制,且在醫學紀錄上,沒有因食用蕃茄而中毒的案例發生
【食聞】別再以訛傳訛!雞肉生長不需要生長激素,也不會吃到瘦肉精!
2020/12/01
雞肉謠言的第一名,肯定是「生長激素」,答案是:根本不需要!雞隻在舒適的環境中生長,只需要飼養約35天左右,就能自然成長的快又好,請不要再誤解白肉雞的生長速度了哦!
【食聞】美豬爭議不斷,理不能亂!5大QA破解
2020/09/30
政府宣布含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進口後,民眾對此有許多疑惑和擔憂,但其實,萊克多巴胺只是40幾種瘦肉精的其中毒性較低的一種,卻因此背負了不少瘦肉精的原罪與誤解,5個令你感到疑惑的流言,幫你一一破解。
肉吃太多讓你被蚊子叮?酸性體質容易累?鹼性水更好?都是迷思!
2020/08/01
人體並沒有所謂酸性、鹼性體質,更別提用食物來影響身體酸鹼平衡的說法,因為人體系統本身就會自動將血液調整為弱鹼性;食物確實有酸性或鹼性,蛋豆魚肉類和全穀根莖屬於酸性食物,奶類、蔬菜和水果則多是鹼性食物,但把食物以「酸、鹼」二分為「好、壞」是一種錯誤的認知。
別再被一頁式廣告騙了!「三降茶」盜用黃瑽寧照片、謊稱治療糖尿病神效比吃藥強!
2020/07/30
近期網路平台出現數個「一頁式廣告」,販售號稱可以治療糖尿病的「三降茶」,並盜用知名小兒科醫師黃瑽寧的照片,無視糖尿病患者安全,以故事行銷詐欺受騙上當的患者,提醒讀者必須張大眼睛小心此類毫無根據的誇大醫藥/食品廣告。
去全聯用振興三倍券可以換3800元禮券?全聯澄清:網路謠傳!
2020/07/12
近日於網路和LINE通訊軟體瘋傳「領到消費券,可以直接到全聯社買,他多加800塊給你總共3800」等訊息。全聯福利中心發布聲明澄清,振興三倍券不能購買禮券,請民眾勿聽信網路謠言。
北京疫情再爆發、進口鮭魚急下架!專家澄清:新冠肺炎不會「魚傳人」
2020/06/16
日前北京再次爆發上百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中國開始流傳「新冠肺炎病毒是隨著進口鮭魚自歐洲傳入」的消息。但自疫情爆發之後,各國專家都曾說過新冠肺炎並不會透過食物傳染,挪威海產推廣協會也發出強烈聲明指出,勿將鮭魚或其他相關食品與疫情做不必要的聯結與臆測。
螞蟻不吃真蜂蜜、結晶蜜是因為摻砂糖?3大辨認法教你如何不變冤大頭!
2020/04/23
網路傳播的「螞蟻不吃純蜂蜜」、「結晶蜜是摻砂糖」等謠言,其實是少數不肖商人的虛假話術,意圖趁機行銷成本低廉的合成蜜。因為螞蟻對蜂蜜的喜好度無法作為判別蜂蜜純不純的依據,而且會結晶的蜂蜜才是「真」蜂蜜。
鮭魚生魚片暗藏寄生蟲危機?研究證實養殖鮭魚靠「技術」就能斷絕感染風險!
2020/03/30
歐洲食品安全局早在2010年就發布報告指出,以箱網養殖、飼料餵養的大西洋鮭魚含有活體寄生蟲的機率非常低。台灣7成的鮭魚來自挪威,挪威食品安全局對於養殖鮭魚從育種到飼養有非常嚴格的規範,以確保不經過冷凍殺死寄生蟲的養殖鮭魚,即使在48小時內就生鮮送達台灣,也沒有寄生蟲疑慮。
你以為在演柯南?氰化物有劇毒,服用後會殺死自己、不只新冠肺炎病毒!
2020/02/08
有網友在社群網站傳播服用劇毒氰化物可以殺死新冠肺炎病毒的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20年2月8日發出聲明嚴斥此為謠言,並呼籲民眾切勿相信,也勿隨意轉發來路不明訊息,以免觸法。
吃維他命C、喝大蒜水和紅茶就能抗新冠肺炎?防疫勿聽信偏方!
2020/01/31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獲得控制,網路卻開始流傳許多飲食偏方,包括吃維他命C、喝很濃的大蒜水,或者是喝紅茶與普洱茶等。《食力》提醒您,新冠肺炎目前還沒有疫苗也無專治藥物,只能採支持性療法,請民眾勿聽信偏方採用錯誤的飲食方式,落實勤洗手、戴口罩才能有效防護。
嚼苧麻葉治口腔癌?抗癌中草藥物不是土法煉鋼就能來的!
2020/01/23
近期網路流傳「嚼一週苧麻葉可改善口腔癌」的說法,但實際上抗癌藥物並不是土法煉鋼就能得到,而癌症藥物治療也多需要時間與其長期抗戰,切勿因相信網路偏方而延誤治療外,若有意以中藥進行輔助治療,也應先洽詢主治醫師,以避免服用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絲瓜變苦毒性強成砒霜?頂多拉拉肚子而已,先別慌!
2020/01/19
網路曾流傳「苦絲瓜毒性強如砒霜」這樣的說法,但其實絲瓜主要產生苦味是來自於「葫蘆素(Cucurbitacin)」這個成分,雖然可能會導致嘔吐、腹瀉症狀,但其毒性並不如謠言所說的「毒如砒霜」,且在現代選育與栽種技術改良下,已經很少機會吃到苦絲瓜。
爸媽一定要看!吃了添加色素的糖果,真的會讓小孩過動嗎?
2020/01/15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到添加了黃色4號、黃色5號、紅色6號與紅色40號等人工色素的糖果,會讓孩子容易罹患「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事實上這類型的研究雖然很多,但是至今尚未有結論性的證據可以證實有正相關。坦白說,與其擔心色素,還不如少吃點糖。
食用色素會致癌?考量實際攝取量,你其實不用這麼怕!
2020/01/15
網路常流傳著「食用色素吃多會致癌」的說法,但其實目前僅有「黃色5號、綠色3號與藍色1號」被歸類於IARC致癌物分類列表的第3類中,且即使被列入致癌物分類,其風險性仍低,未能確定是否對人類具有致癌性!此外,再考量實際我們藉由飲食而攝取到的食用色素含量可能不到萬分之一,因為食用色素而致癌的風險就更低了。
【食聞】喝咖啡加奶擔心反式脂肪嗎?保健專家教你向網路謠言說Bye!
2020/01/09
相信許多人都有喝咖啡的習慣,有時還會加入鮮奶、奶精球,變換一下口味。但,咖啡加牛奶可以減少鈣質流失?牛奶球、奶精球是人工合成物、有反式脂肪?就讓專家來一一解答。
拜拜水果真的被鬼神吃過才這麼容易壞?先別急著腦補!
2019/09/05
農曆七月拜拜一過,祭祀的水果放沒多久就過熟而開始腐敗?其實這一切現象的背後可都是有科學原因可循的!除了燃燒線香的問題外,放置環境的溫度與採買時的挑選環節都可能讓水果不耐放。
芒果長黑斑變得更甜、更搶手?是真有其事還是鬼扯!
2019/07/11
芒果的黑斑一般主要造成之原因為芒果黑斑病或炭疽病,而在儲運過程所造成的碰撞斑塊也會使得芒果表皮顏色加深變暗、組織較軟,與疫病所造成之黑斑還是有明顯差異,但不管是哪一種,基本上都會掉價,並沒有「變更貴、更好吃」之說!
含鉀減鈉鹽有輻射不能吃? 蔬果和人體本來就具有輻射鉀!
2019/04/12
含鉀減鈉鹽近期因為是否含有輻射性而引起極大的爭議,其實鉀對腎臟無害,且蔬果及人體本身也含有會產生放射線的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3510毫克的鉀,因此含鉀減鈉鹽是一個輔助攝取足量鉀的好選擇。
「Line傳柑橘泡藥好可怕?」泡藥是真的!好可怕不一定!
2019/02/22
網路流傳「市售柑橘大多用農藥及防腐劑浸泡,半年不壞,影響健康」之相關訊息及影片,專家解釋,柑橘類水果可使用合法藥劑,避免在儲藏及運送過程腐敗,農民只要依規定用藥,民眾不用過度擔心。
發酵食物真的能抗氧化嗎?
2019/02/12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細胞抗氧化力降低,適當攝取發酵食物或天然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A、C、E,可幫助維持良好健康狀態。
別讓恐懼行銷拐到你!農藥殘留、基因改造,到底該不該怕?
2019/01/16
歐洲消費者最常見的兩大擔憂是「食物殘留殺蟲劑」和「基因改造食物」。事實上,歐洲政府高層做了最大的努力來安撫消費者,每年花費百萬歐元檢驗食品。不過,消費者最該關注的,反而不是這兩件事。
「橄欖油有益健康」到底是科學研究成果,還是廣告詞?
2019/01/15
其實並無太多科學證據能證明「橄欖油有益健康」。正因為橄欖油的好處被如此誇大,當實際科學研究披露真實情況時,才會這麼令人驚訝。
非洲豬瘟和日本核食已經夠複雜了,網路謠言麥擱亂!
2019/01/09
《食力》2018年食安事件排行榜前二名分別為非洲豬瘟及日本核食議題,不止討論度高、更有不同的網路謠言隨之而生,不止讓民眾更加霧裡看花,還讓事件討論偏離焦點!
膠原蛋白真能夠抗老化嗎?
2019/01/07
透過食用的方式攝取肽,其成分至少有一部份能被人體吸收,到達細胞表面,細胞的膠原蛋白合成量也會增加。
隔夜菜到底能不能吃?
2019/01/03
只要烹調時有把食物完全煮熟,吃不完的剩菜放進冰箱以適當條件保存個一兩天拿出來充分加熱再吃,是沒問題的。
高脂飲食導致心臟病?大眾奉行50年的「低脂飲食指南」其實毫無科學根據!
2018/12/24
19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為了預防心臟病而推行的「低脂飲食」政策,影響了數千萬人的飲食習慣,台灣也奉行不疑。但在短短的40年裡,美國的肥胖人口從15%提升到將近50%;心臟病人口也從原本的300萬人增加到600萬人以上。「糖」,會不會才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因?
網路上流傳許多芥花油的謠言,是真的嗎?
2018/12/23
芥花油的飽和脂肪酸比例僅9.7%,算是相當低的,再加上芥花油的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含量較高,可作為黃豆油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Facebook
Twitter
line
【重量標示不明】買水產好像買冰磚?「包冰率」未標明惹爭議
2021/02/04
新聞事件中消費者購買冷凍蝦時,發生重量一半以上來自冰塊的問題,不過這層冰其實是來自加工技術「包冰」,能夠避免冷凍導致品質改變的情形發生,法規雖未規定要標示包冰率,為避免發生消費糾紛,業者還是須控制包冰率,並將之標示於包裝上。
閱讀更多
編輯選文
什麼是混合型啤酒?「蒸氣啤酒」真的會冒煙嗎?
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子宮肌瘤、乳癌、乳腺瘤等婦科病患可以吃嗎?
擔心吃鳳梨會刮舌?了解科學原理讓你放心大口吃!
2020年韓國泡麵出口值破6億美元!中國、美國消費者為什麼瘋韓風?
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募資飆破三千萬!1瓶真能抵12瓶嗎?
寶寶米餅用工業氮氣充填錯在哪?工業級、食品級氮氣純度不同、價差一倍!
第三波精品巧克力風潮吹入台灣,該如何跟精品咖啡學習?
訂閱電子報
訂閱
註冊成為會員
Home
食專題
濫「漁」充數!拆解真假海鮮混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科學
食添加
食包裝
食加工
食追溯
食科普
農科技
食新聞
謠言拆解
國際食事
即時新聞
安心消費
食事追蹤
產業動態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飲食文化
在地創生
美味食勢
節氣飲食
食農教育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醫學營養
漁農畜牧
產業創新
飲食文化
食力特派
食驗室
登入/註冊
Facebook
Youtube
[email protected]
×
登入/註冊
Facebook登入
Google登入
記得我
重寄認證信
|
忘記密碼?
登入
還不是會員嗎 ?
立即註冊新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