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亞洲高齡化加速逼近,2050年將有4分之1人口年滿60歲。於2025年亞洲成長高峰會(Growth Asia Summit)上,多國研究者指出,高齡營養不再是利基市場,而是食品與營養產業必須提早布局的主戰場。專家提出三大關鍵:營養介入需從更早的生命階段開始,產品需兼具多重效益並提供可觀察成果,而社會支持與使用情境更是影響補充品持續性的核心因素。
撰文=編輯部
亞洲預計至2050年將有4分之1人口年滿60歲以上。專注於亞洲食品科技、營養科學與消費趨勢,由英國專業食品與營養媒體William Reed威廉瑞德媒體集團主辦的亞洲成長高峰會(Growth Asia Summit),本次議題聚焦高齡健康與科學證據。專家強調,高齡營養並非小眾市場,而是整個區域必須面對的重大結構轉變。在2025年亞洲成長高峰會上,研究者指出:營養介入需更早開始、產品需兼顧多重效益,而社會支持與使用情境更是影響成效的關鍵。
1、營養介入的時間與生命週期視角
專家強調,營養介入與健康促進不應僅在老年期才著手。新加坡杜克—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新加坡頂尖醫學研究機構)指出,許多營養介入往往「開始得太晚」,加上老年族群在運動、飲食遵循度(compliance,遵從性)與牙齒健康(oral health)方面面臨挑戰,都使得營養攝取效果被削弱。
此外,牙齒問題與咀嚼困難(chewing difficulty)會使老年人難以攝取足夠營養,導致介入效果不佳。因此,專家建議應從更早的生命階段就開始建立飲食與運動基礎,使高齡時的營養介入更能產生效果。
2、消費者追求「整體解決方案」與「可見成果」的雙重需求
在新一波健康消費潮中,專家指出,現代亞洲消費者希望看到明顯、快速且具體的成效。
來自DSM-Firmenich帝斯曼–芬美意(全球營養原料與香氛大廠)的代表提到,單一成分(single ingredient)的產品已難以滿足期待,消費者更希望獲得「multi-component(多組成)」「multi-benefit(多重效益)」的綜合性方案。
例如,在肌力(muscle strength)、腦部健康(cognitive health)、能量代謝(energy metabolism)與腸道功能(gut function)等面向,都需要同時被支持,而非只聚焦於蛋白質補充。
然而專家也警告:許多年長者會在補充品(supplements)使用數週後就停止,因為缺乏短期成果(tangible short-term results)或缺乏使用動機。因此,產品需要兼顧多重功效,同時提供可感知的改善,才能提高使用者遵循度。
3、社會情境與情感連結是最大盲點
專家明確指出:即使配方優良,如果缺乏適合的使用情境(usage context)與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許多年長者面臨孤獨感(loneliness)、日常活動量下降(reduced daily activity)與社交機會不足(limited social interaction),使營養介入難以持續。
來自紐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Te Herenga Waka—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紐西蘭主要研究型大學)的研究者強調,產品必須更具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並創造「engaging experiences(具吸引力的使用體驗)」來提升參與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新加坡頂尖工科與跨領域研究大學)則指出,健康方案需要結合行為科學(behavioural science),才能協助長者維持持續性,而不只是依賴產品本身。
品牌若忽略行為情境,只聚焦於成分設計,營養方案將無法真正落地。專家建議產業更應理解長者的日常生活、限制與社會互動模式,讓營養介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高齡者能接受植物性蛋白嗎?荷蘭研究揭示健康與口味的拉鋸
▶延長健康壽命不是口號!食品業如何成為高齡生活推手?
▶延緩老化研究新發現!日本臨床研究:維生素B3衍生物可助維持血管與腎臟健康
參考資料
▶FoodNavigator,Ageing Asia: 3 expert food and nutrition takeaways for industry a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