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肉骨茶的風味分派源於福建與潮汕移民文化的交融。黑派湯濃厚重,多見於巴生;白派湯清雅柔和,流行於新加坡與柔佛。隨著歷史遷徙與地理分布,形成滷湯型、乾式肉骨茶等多樣變體。葉家乾肉骨茶以魷魚、乾辣椒、秋葵入菜,展現創新精神。如今肉骨茶更延伸出海鮮、雞骨、火鍋、粥等多元樣貌,從街頭走向國際,成為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共同的飲食象徵。
撰文=陳愛玲(來自馬來西亞,人稱「香料女王」)
所謂的黑派,不能全然以湯色論斷,福建人飲食向來有「無鹹不成甜,鹹甜湔(淡)無味」之說,肉骨茶裡的湯,泰半因為藥膳辛香料中的熟地,顏色自然較重,久熬之後味道盡出,相對厚實,代表店家多在巴生一帶。
福建黑湯派肉骨茶。(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反觀潮汕白派也非一定白色,視覺上顏色較淡,所用的藥膳辛香料也以淡雅為主,如玉竹、生耆。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說潮汕人味者寧淡毋鹹,這裡指的淡非索然無味,而是清澈、柔中求鮮,常見於廣東人聚居的麻六甲、柔佛州和由少數散落於西部幾家廣府人經營的小店。
湯色清澈風味輕柔屬於潮汕派。(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很多住在南馬的潮汕華人遷徙至對岸定居,擷取胡椒豬肚湯概念加以改良,以東馬沙勞越州盛產的白胡椒為主味,獲得青睞,甚至凌駕於原本就已經存在新加坡的黑湯,從此奠定了新加坡肉骨茶後來的面貌。
至於第四種要屬巴生有一派滷湯型,乍看就是福建滷肉手法,實質用藥膳辛香料熬煮,肉剁大塊一扯即骨肉分離,店家老闆為了保持湯汁濃郁,每天精準計算肉與水的比例,份量固定,代表店家就是巴生三美和毛山稿,老饕直接走到一大鍋混熬豬肉前,完全眼見為憑,現點現切,這一類老店以雞公碗盛裝,要加湯?門都沒有!
三美肉骨茶湯濃肉鮮,接近滷肉等級的風味。(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乾肉骨茶的出現已經是90年代,當時巴生有一位姓葉的攤主力求創新,專研一款乾肉骨茶,後來竟由家中年僅十四歲的兒子葉志安承襲衣缽,而且做得更好,推出後大受歡迎。
乾肉骨茶須掌握四要點,慎選老抽、火候須猛、湯汁要收得剛好且帶黏性,好下飯、肉保持濕度鮮味,調味料不能凌駕於肉之上。葉家乾肉骨茶作法注重細節,方方面面兼顧周全。他們將所烹食材額外添加乾貨(魷魚)以補足肉失去的鮮味,乾辣椒則好下飯,再添加蔬菜(秋葵)均衡營養,這些肉骨茶料用原湯快炒直到收乾再盛入砂鍋,如廣府人吃煲的概念,簡直白飯殺手,這幾年才漸漸流行這種吃法,為肉骨茶闢出一條血路。
加辣椒和秋葵的乾肉骨茶。(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近年因應多元化族群和來自全世界的旅客,又開發出海鮮肉骨茶、回教徒專屬雞骨茶等,喜歡膠質的請點海參豬腳筋肉骨茶。老店也開始賣起晚餐和消夜,不想吃傳統味道還有肉骨茶粥、肉骨茶火鍋、肉骨茶炒麵⋯⋯千變萬化。
集海味和骨髓香於一身的砂鍋肉骨茶。(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海鮮肉骨茶所用的藥膳香料比例不同。(圖片來源:城邦文化提供)
內容來源:《東南亞飲食香料學:南洋經典菜解密、香料與風土交織的味覺地誌》,城邦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承載無限思鄉情懷的肉骨茶,牽起馬來半島與華人的獨特緣分
▶馬來西亞還是新加坡?爭論不休的「肉骨茶」發源地就是......!
▶從養豬到賣肉骨茶!「發起人」蔡水發讓周潤發、周杰倫都成為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