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海藻營養豐富且兼具永續價值,在日本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但在英國、荷蘭等西方國家卻常被視為異國或實驗性食材。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顯示,文化熟悉度與「食物新奇恐懼」深刻影響海藻接受度,冒險傾向則是推動關鍵。研究同時揭示族群、性別與政治立場皆會左右態度。學者強調,推廣海藻不能僅靠營養數據,必須跨越心理與文化隔閡,才能真正讓這項永續食材走入日常餐桌。
撰文=編輯部
海藻,富含碘、鈣、Omega-3脂肪酸與膳食纖維,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營養,還能為全球糧食安全提供助力。同時,海藻養殖不需要農地、淡水或肥料,甚至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減緩海洋酸化,減輕環境壓力。
這種能購兼顧人類健康與地球永續的食物,在不同文化之間,接受度卻有明顯落差,在日本是味噌湯、昆布高湯、紫菜等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但在英國、荷蘭與其他西方國家,海藻仍被視為異國風味或健康零食,難以進一般家庭餐桌上。
正因如此,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Steven David Pickering的研究團隊近年持續探索海藻的潛力,透過跨文化比較與社會心理學分析,找出推廣的有效途徑,希望能讓更多人將海藻納入日常飲食,實驗永續飲食。
為什麼日本人愛海藻,英國人卻皺眉?
在日本,海藻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從昆布高湯、味噌湯、飯糰到紫菜壽司,都存在其身影,對日本人來說海藻不是「新奇食材」,而是根深蒂固的傳統飲食元素。然而,英國消費者的感受就大不相同,海藻主要出現在壽司店、餐廳或健康食品架,多數人將其視為「異國食物」或「實驗性食材」,有些甚至因為口感與味道陌生而抗拒。
Pickering研究團隊指出,這種情況呼應「食物新奇恐懼」理論,由於缺乏文化熟悉感,消費者更容易對陌生食物產生抗拒心理。這不僅是味覺上的選擇,更反映出社會心理與文化背景如何影響飲食行為。因此,在推廣食用海藻上,不能只依靠營養與科學證據改變消費者習慣,還需搭配文化連結與心理接受度的提升,才能縮短飲食文化隔閡。
連山繆·傑克森也為海藻代言?
為了突破這種飲食文化隔閡,已經有人開始嘗試下一步動作。Pickering研究團隊與歐洲海藻協會-北海農場(North Sea Farmers)合作,設計行銷活動來推廣荷蘭消費者多吃海藻,藉此建立更正向的飲食認同。
此外,好萊塢演員山繆·傑克森在瑞典能源公司Vattenfall的宣傳影片中,以「Wind Farming」為概念,將海上風力發電與海藻養殖結合,傳遞能源轉型與永續飲食的象徵意涵。
瑞典能源公司Vattenfall展現創新概念「Wind Farming」,將生長於海上風力發電場下方的海藻製成餅乾,強調「從風輪到餐桌」(From blades to snacks)的延伸價值。(圖片來源:Vattenfall)
冒險精神讓海藻變美味?
根據Pickering研究團隊在《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發表的研究中,透過問卷調查英國與日本的飲食習慣,包含海藻在內共8類食物的食用頻率(海藻、海鮮、豆腐、堅果、雞肉、牛肉、豬肉、都類)、健康評價、未來食用意願與購買便利度。同時,記錄受訪者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族裔背景、政治立場、冒險傾向,以及對政府、科學與媒體的信任度,藉此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人們對海藻的接受度。
結果顯示,日本受訪者在海藻的消費頻率與未來意願上明顯高於英國,且認為購買更為便利。雖然兩國普遍都將海藻視為健康食材,但差異依然明顯:在英國,少數族裔與大學畢業者較常食用,左派政治傾向者更容易接受,女性則更傾向認為海藻健康;在日本,女性、右派與年長者吃得更多,並對其健康性有更高評價,而教育程度則不是主要影響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國中,冒險傾向皆是正向推動因素,顯示願意嘗試新食物的人更容易接受海藻。
消弭陌生感,才能走入日常餐桌
無論是這份跨國研究或是Vattenfall的宣傳影片,推廣海藻的共同關鍵都在於如何突破文化隔閡,讓消費者從「陌生」走向「熟悉」。科學研究雖然提供了數據與理論,但推廣海藻不能僅停留在營養或環境效益的層面,而必須深入人心,融入文化語境與日常飲食,才能真正使海藻走向普及。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海藻不只是配角!日本如何打造新一代海洋蔬菜食文化?
▶從植物提煉稀有金屬的現代煉金術!「植物採礦」成為礦源新解方?
▶紫菜算是哪種「菜」?營養價值爆表的海藻食品
參考資料
▶Medical Xpress, Why are westerners so reluctant to eat seaweed? Our new study reveals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