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香辛料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靈魂,但其食安風險管理卻遠比一般食品複雜。種類繁多、來源廣泛、供應鏈漫長,使其面臨異物、農藥、重金屬、微生物與摻假的多重風險,加上高度依賴進口,更增加追蹤追溯的難度。要真正降低風險,關鍵在於「事前預防重於事後補救」,透過嚴格篩選供應商、契作管理及國際認證,從源頭建立透明且系統化的控管,才能兼顧食品安全與消費者安心。

撰文=食力企劃

​​熱湯裡散發的一絲胡椒清香、麻辣鍋裡奔放的辣椒、花椒香氣,都歸功於「香辛料」!香辛料是美食佳餚中畫龍點睛的要角,但許多人直到2024年蘇丹紅事件爆發後,才意識到不起眼的香辛料,食安問題與其他食材一樣需要被認真看待。事實上,香辛料的食安風險管理複雜度,遠高於一般食品,究竟為何如此複雜?又該如何管控,才能有效將風險降到最低?

香辛料種類多、來源廣、供應鏈漫長,食安管理大不易!

對香辛料的食安風險管理來說,檢驗是重要的一項工具,能夠確認產品是否符合安全標準與規範,但對於種類多元、供應鏈漫長的香辛料來說,要真正保障食安,需要更積極推動源頭的系統化管理,才能將食安問題發生的機率降低。

香辛料的危害可分為四大類,包含:物理性(異物混入)、化學性(農藥、重金屬等污染物)、生物性(微生物與病蟲害),以及欺詐性(摻假、次貨冒充良品)風險。由於香辛料種類多,每種原料的風險都不同,例如胡椒與辣椒,產地不同與原料特性皆不相同,其風險也各不相同,每一種原料皆需個別分析危害、專注不同的細節管理。

香辛料的食安風險的管控十分複雜。

而香辛料的供應鏈管理,則更是困難,台灣絕大多數香辛料仰賴進口,產地在海外本就難以即時控管,以小農經濟為主的香辛料,僅單一批量原料就可能來自數十個農戶,過程中還會經過多次集貨商、製造商、貿易商之間的轉手交易,最終才能送達消費者的手中。供應鏈的特性讓香辛料執行追蹤追溯難度大幅提升,也是香辛料食安管理的先天限制。

風險管理是盡可能將風險降至最低,而非保證100%零風險,香辛料的風險管理亦同。業者即使努力做到極致,亦不能保證不會有任何問題發生,但是如何積極面對問題、進行後續改善與管理,則是打造高品質香辛料的關鍵。

如果只是在每次檢驗出問題時,才開始著手風險管控、追查源頭,控管食安風險的效果絕對不佳。更好香辛料的食安管理,是嚴格篩選供應商、持續加強稽核、實際訪查產地,並且對原物料持續檢驗、檢測,同時實施多種品質監控程序,以「事前預防重於事後補救」的方式,降低危害發生的可能性。

香辛料供應鏈裡隱藏的風險。

台灣香辛料業者如何強化風險管控?強化供應商篩選、產地契作,都是可行方式

以香辛料領導品牌小磨坊為例,不只是使用一般普遍的食安管理方法,更積極將農場到餐桌的完整供應鏈皆納入管理範圍,作為事前預防的手段,直接投資契作、組建合作社,從最根本源頭開始控管風險,並減少供應鏈環節,降低欺詐或品質問題的發生。

小磨坊依照各種香辛料適合的風土條件來選擇契作場域,目前在埃及、紐西蘭、印度、中國、越南都有契作計畫,以契作方式種植,能要求產地農戶以符合台灣法規的方式進行栽種,品質控管度更高;當地農戶取得收購保障後,也可放心引入自然病蟲害控制機制,減少過度使用化學藥劑,達到環境友善,創造農民與消費者雙贏。更引導契作供應商申請Global GAP、UEBT、雨林聯盟認證、FSA等不同的國際認驗證,以認驗證規範加強契作管理的有效性。

不只發揮契作優勢,小磨坊在供應商管理也十分嚴謹,合作社須有農田相關認證,確保溯源管理與用藥管理的確效;供應商也需擁有相關認證,以確保供應鏈品質一致,降低跨國管理風險。

「100%零風險」對於食品安全來說,不論多精細的層層管控,都難以確保一定能實現。但對於業者與消費者來說,從源頭就開始透明,盡可能發現問題、改善問題、實行完整的管理,才是建立香辛料食品安全的最佳方式,願意積極面對問題改善、落實源頭管理的業者,才是實現食品安全的關鍵。

餐桌上的一絲香氣,背後隱藏著風險管理的大學問,對於使用香辛料的食品業者、餐飲業者來說,更應該積極落實香辛料的食品安全管理、嚴格把關,才能維持品牌信譽、確保消費者吃得安心。在管理上,與其追求不可能實現的零風險承諾,不如嚴格挑選能夠有系統面對風險的原料供應商,透過各種強化管控方法,讓危害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才是最務實的做法。

【本文由小磨坊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蘇丹紅辣椒粉風暴越滾越大!飲食產業該如何強化溯源意識、小磨坊又為何能成功自保?
【食・大人物會客室】蘇丹紅事件延燒全台,小磨坊如何嚴格把關原物料和詮釋調味的魔法
蘇丹紅辣椒粉事件累積封存近60萬公斤產品!跨部會合作加強邊境控管、嚴防組織犯罪並落實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