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中國連鎖餐飲品牌「西貝」長期主打新鮮現做,並高價販售中國西北料理。然而,2025年9月西貝卻被指控使用預製菜,餐點幾乎全是自家中央廚房出品,引發餐點是否符合價格的質疑,也牽扯出食安問題。
近年來「預製菜」成為餐飲產業的熱門話題,事實上消費者對預製食品的接受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在便利商店和店家販售的冷凍包,消費者已經習慣以「方便」與「價格」作為選擇依據,甚至許多知名餐飲品牌的冷凍年菜銷量也是逐漸提升。
近期中國某品牌的預製菜事件之所以引爆,根據外媒報導是因為餐廳標榜高價、強調特色餐點甚至古法製作,卻被網友及網紅認為是大量依賴預製菜,並且導致與實際價值落差太大產生問題。這種情緒在消費者之間被快速放大,甚至引發了業者和消費者對於預製菜認知的矛盾。
其實,消費者對於到餐廳用餐時,現場享用的佳餚是否為預製菜時,確實會較為敏感甚至將之視為誠信問題。當不確定餐廳端上桌的菜餚,是現場烹調還是中央工廠或第三方供應的料理包時,爭議便浮上檯面。
從現場手藝到工廠生產 餐點製作的6層次光譜
若以餐點製作流程來劃分,從「完全現做」到「完全預製」的光譜分布十分多樣。在最傳統的一端,像鼎泰豐這樣的品牌,強調廚師現場手工、每一顆小籠包都是即時包製,這種「完全現做」的模式滿足了消費者對手藝與新鮮的期待。
介於中間的則是雖然仍主打「現炒、現點現做」,但部分食材如醬料或切配蔬菜已經事先處理過,這種做法提高效率,卻保留了消費者在現場看到火焰與鍋氣的體驗感。隨著規模化經營的需求,更多品牌走向中央廚房模式。
以知名鍋貼水餃品牌為例,集團設有大型中央工廠,將等半成品配送至各地門市,由門市完成最後的煎烤或加熱,這樣的作法既能保證口味穩定,也能降低人力成本。亦不少連鎖烘焙麵包採取類似做法,大部分麵包、甜點與輕食都在中央廚房完成,門市只需解凍、烘烤或簡單裝飾。
而極端的則是在超商、大賣場直接出售的預製菜,從便當、微波即食餐盒到冷凍料理包,所有商品都屬於工廠化生產再配送至門市的模式。這些產品包裝上都會明確標示保存方式與加熱指示,消費者購買時對「這是預製食品」有充分認知,接受度也相當高。
因此我將整個餐飲行業的「先做到預制」分成六個層次,以區分各餐飲的預製菜運用階段,以及消費者的理解層面。
1、完全現做:所有料理步驟包含新鮮食材處理、配料處理、調味、烹調,均在門店廚房現場完成、強調手工與師傅現做,並且消費者能夠直接檢視其真實性。
2、現點現做為主,有限輔助半成品:大多數動作現場完成,只有少數原料如已切配的蔬菜、機器切號的新鮮魚片,及醬料基底等為半成品,這時仍可成為現做,只是部分採用預處理的方式。
3、部分預處理,多數現場應用最後烹調:中央廚房提供預處理半成品,如部分熟成、調味好但未完全熟制的半成品,門店廚房負責最後的加熱、收汁及擺盤以保持鑊氣。但這時的預製菜成分已經相對較高,而且多半未添加為了延長保存的其他額外成分。
4、中央廚房半成品為主,門店廚房負責簡單復熱或最後處理,但仍保留部份人工作業:多為集團化連鎖常見模式,中央廚房大量處理,門店作少量加熱與擺盤以求一致性。這時以是以預制菜為主,但是在加熱、額外料理的成分仍然有一定要求。
5、以自有工廠及第三方預製食品為主,餐廳僅最終加熱、組合,高度依賴工廠產出的預制包裝食品或料理包,門店操作非常簡化,可以達到高度標準化與大規模供應能力,幾乎不需要專業廚師在現場。
6、完全預製及零售化食品:以便利商店、超市熟食為例,產品以預包裝、冷凍或微波即食為主,門店角色只是銷售或簡單加熱。基本上消費者必須自己完成,後續的加熱及料理作業。
花大錢吃調理包大虧 餐飲業如何與消費者期待作平衡?
餐飲業者如何溝通「現做」與「預製」之間的界線,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在台灣若是使用到預制作流程或是預製菜的成分,品牌大多會用「中央廚房」、「標準化流程」、「食安把關」等說法來描述,也是消費者容易識別的方式。
除了能讓消費者了解是否為完全現做還是有預製流程輔助,也能減少連鎖品牌不一致化的問題。但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差別,就在於中央廚房提供給餐廳的,應該是不包含為了延長保存期限,而刻意添加的其他原料。例如為了方便廚房作業而預先處理的醃肉,就不會跟市面上販售,可以保存1年以上一樣的並且也有以強調手作的餐飲品牌,同時販售冷凍食品作為零售產品,也有強調中央工廠製作的預製菜品牌,特別開設實體餐廳,再加入部分廚師現場料理的手作元素,讓消費者直接購買品嚐,這種雙軌策略顯示出台灣餐飲業者的靈活。
之所以台灣較少因為餐廳是否使用預製菜或是預製流程而引發討論,而是多數消費者認為,平價的餐飲又高度連鎖,使用預製菜的行為可接受,而強調高價的頂級餐廳、私廚或是以新鮮現炒為訴求的熱炒店,消費者則期望為真實的現場烹調。
真正讓我們在意的是餐廳內用的用餐情境,尤其是當願意付出更高價格時,期待的不只是飽腹,而是現場烹調的香氣、師傅的手藝以及「現做」帶來的誠意。但如果價差不明或被賦予過高的期望,卻實質上使用了預製菜,就會產生落差並導致負面口碑。
許多消費者更認為,高檔餐點若被發現主要是預製品,會被當作「花大錢卻吃調理包」的盤子,然而若是一開始就清楚明白自己所買的餐點是預制,也能在降低預期的情況下減少糾紛。即便是家門口的小吃,若是強調新鮮製作,也要避免若是使用了預制菜,卻隱瞞而導致的品牌危機。
預製菜也能安心吃?關鍵在於資訊透明化
整體來說,預製菜和預製流程可說是在未來少子化問題、品牌風味一致性、衛生管理等層面來說,更有利的運用方式。因此若是品牌未來希望更好的獲得消費者信任,可以在菜單、店內或數位平台清楚註明,哪些菜品使用中央廚房半成品、哪些是現場製作。
如果現場的餐廳餐廳使用預製菜,品牌應標示預製程度與保存條件,消費者只要能理解實際情況,就可以避免「用餐期待」與「實際獲得」之間的落差,畢竟多數人在意的不是只有美味與否,而是自己實際上吃的餐飲是什麼。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與公關危機共舞,餐飲零售的社群大冒險》】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哪種類型餐廳最常拿調理包充當現煮料理?預製菜快速又方便 但使用前要先考慮消費者感受
▶日本大戶屋的經營權爭奪戰!「現點現做」與「中央廚房」料理,你選哪一道?
▶冷鏈產品有多夯?後疫情時代不只讓復熱食品崛起,更凸顯冷鏈物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