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鹿港的切仔麵以竹笊籬燙麵的聲音命名,並配上蝦丸、魚丸與獨特的「磅皮」,展現市場文化的精緻與用料豐富。台南的擔仔麵則源於「度小月」的傳統,由漁民轉行而生,以蝦湯、肉燥為靈魂,並受到文人雅士吟詠。兩者皆從閩南飲食文化衍生,卻在在地化過程中展現不同風貌,體現庶民智慧、歷史背景與飲食文化的獨特交織。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小時候我經常跟爸爸到鹿港的市場去買魚丸、蝦丸,鹿港的市場被滿滿的海味所浸染。我看到「趩仔麵」,問爸爸那是什麼字,他笑笑地說那就是「切仔麵」,鹿港人創造了一個新的字。
「切仔」要用台語發音,將油麵放進竹編小簍,燒開的水燙過一段時間之後,掌握分寸,然後在麵條熟度最適合的時候起鍋,而笊籬中的麵條,在開水中上下運動的聲音,還有起鍋時竹簍輕輕將水瀝乾的聲音,就是「切仔」。本應稱為「摵仔麵」,笊籬的台語叫做「麵摵仔」,將麵放在「摵仔」之中,用力搖晃一下就可以放入碗內,這樣的動作台語稱為「摵」。台南人則稱為「擔仔麵」,用挑擔來命名。
鹿港的切仔麵
鹿港為了切仔麵特別創造了一個字,展現在生活中的特別之處,而且和其他地方的切仔麵也不同。除了麵不同,也強調用料的豐富,全台灣只有鹿港的切仔麵堪稱最豐富!
公有市場的「黑松趩仔麵」將近七十年歷史,每天都大排長龍,仍然使用竹麵杓,而且是用大骨熬的高湯。鹿港雖然是台灣早期開發的城市,但以米食為主,麵食以往不是大家常吃的主食,日治時代的麵攤,大多是從泉州來的大戶人家中的廚師,辭退了以後在市場擺攤,從熬煮高湯到下麵的技巧,都考驗著市場的接受度。
二次戰後,台灣因為美援,麵粉的供給大量增加,吃麵不是難事,但在鹿港的切仔麵會配上蝦丸和魚丸等手工製作的丸子,每個都相當費工,最特別之處在於「磅皮」,是將豬皮處理和油炸後的食物,吃起來宛如鮸魚肚的口感。鹿港的麵攤會特別製作磅皮,相當費工,是用便宜的食材、複雜的程序做出不凡的口感。我每次在鹿港的麵攤都有選擇困難,太多配料,而且每個都需要花很久的工序,可以感覺到小小麵攤中的無盡世界。
台南的擔仔麵
同樣是古都的台南,接觸擔仔麵的時間更早。從記錄上來看,很多日治時期的詩人就吟詠過擔仔麵,像是黃純青的詩句:「大月行船小月休,一肩美味販街頭,台南擔麵垂涎久,兩碗初嘗素怨酬。」
這裡說的是台南的「度小月」,起源有一說是其祖先洪芋頭從福建來台定居後,本來是漁民,後來靠擺渡撐小船搬運貨物。度小月創辦於1895年,剛好是日本統治台灣的同一年。
從清明到中秋,台灣的漁民由於颱風季的關係,在沒有現代預報系統的清國時期,漁民無法出海,將此一時期稱為「小月」。
為了貼補家用,在小月的時候要尋找其他工作來度過,餐飲的工作門檻較低,洪芋頭在麵攤前懸掛一盞燈籠,上面寫著「度小月」,其中最為核心的肉燥、蝦湯和麵是從福建的飲食文化而來。福建有種「沙茶麵」,湯底用蝦子熬煮,跟度小月關鍵的「蝦湯」有類似之處。沙茶湯用蝦頭和其他佐料製成,也是沙茶麵的關鍵。
擔仔麵提味的肉燥每家都不同,度小月提到他們獨門的肉燥是來自洪芋頭的母親出身大戶人家,有機會吃到較好的食材,對於豬肉也相當挑剔,因此用瘦肉作為擔仔麵的食材。
現在台南水仙宮附近很多小吃,日治時代也提到擔仔麵在晚上可以吃到,黃服五有詩〈吃擔仔麵〉:「水仙宮口夜來時,印醋蝦羹切麵宜,恰好衛生兼爽口,黑田夢到日遲遲。」
連雅堂也有提到台南的擔仔麵:
台南點心之多,屈指難數,市面上有所謂「擔麵」者,全台人士靡之知之。麵與平常同,食時以熱湯芼之,下置鮮蔬,和以肉徂、蝦汁、摻以烏醋、胡椒,熱氣上騰,香聞鼻觀。
日治時代就已經很多文人雅士提到度小月,當時任職於《興南新聞》的陳逢源提到:
台南有名的擔仔麵,是台灣點心裡最頂尖的。擔仔麵以台灣的素麵、米粉做主要的的原料,用豬皮、蝦、蒜蓉、冬荷菜等為副原料………往時水仙宮有一人名叫「芋頭」,其所賣擔仔麵最是有名,與其說賣麵,倒不如說他是一位藝術表演的人,若材料不夠他就不賣了………芋頭賣的擔仔麵是各種紳士、商賈皆可大方、自然地在夜燈下去吃的,將之作為晚上的點心,有時甚至會出現文人墨客在其中。
內容來源:《說不盡的台灣味上冊》,遠流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南擔仔麵原來有三胞胎?廈門蝦麵、福建麵都同樣有這一味!
▶麵條怎麼製作的?為什麼需要加鹽、加鹼?
▶台南美食怎麼吃?21樣正港台南味 帶你品味府城獨有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