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2025年8月推出「海海人生:從市場到餐桌的食魚日常」走讀活動,透過市場實地體驗模式,並據由國立海洋大學副教授、《怪奇海產店》作者黃之暘帶領學員走進傳統市場,認識當季與少見魚種,並料理PK體驗從挑魚到上桌的完整過程,學習食魚教育與永續觀念。

整理=編輯部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2025年8月初推出「海海人生:從市場到餐桌的食魚日常」食驗走讀活動,將舉辦多年的「良食脈動講座」首度轉型成走讀形式,邀請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暢銷書《怪奇海產店》作者黃之暘擔任講師,帶領學員走訪傳統市場、認識當季與特殊魚種,展開料理PK戰,透過有趣互動形式,探索在地海味、體驗食魚文化。

讓食魚選擇更豐富 走進漁市場的「海海人生」

灃食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葉俊甫表示,灃食長年舉辦良食脈動講座,以傳遞飲食知識為核心,邀請專家學者分享,引導大眾關注飲食議題,過往形式以靜態講座為主,近年則融合手做體驗,吸引許多民眾參加。

葉俊甫說,2025年「海海人生」活動,結合漁市場與走讀形式,讓參加者走進市場搭配料理實作,親身體驗食物與海洋環境間關係,「做為海島子民,我們卻對水產品很不熟悉,購買魚產常侷限在熟悉的品項,因此想要透過走讀活動讓大家理解,在日常食魚這件事上,應該有更多選擇才對。」

學員走進傳統市場,學習認識魚種與採買料理所需魚貨。(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食魚教育的實踐:逛市場、挑魚貨、做料理

課程講師黃之暘分享,與灃食合作走讀活動,期待民眾不再只是從餐桌認識魚,而是走進市場甚至產地,看見完整產業樣貌,去理解環境與資源間的關係,也更清楚自己所吃的魚從何而來,以及該如何做出更永續的選擇,「食魚教育不僅學知識,更希望能深刻認識漁業生態,在生活中落實友善海洋行動,真正去實踐『吃到,也要知道』的核心概念。」

「海海人生」活動首日主題為「逛市場、享時令、做酒餚」,黃之暘帶領學員走訪基隆調和市場魚攤,介紹當令食魚特徵與挑選技巧,並提供採購經費,邀請各組「現學現賣」挑選新鮮魚貨與時令蔬菜,回到海科館生態廚房發揮巧思,親手處理魚貨,運用煎煮炒炸各種料理法,化為一道道餐桌上的佳餚,課程體驗兼具深度與實作,參加學員笑說,「看老師殺魚好像很輕鬆,但自己嘗試後,其實也沒有這麼簡單呢,不過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學員分組討論料理方式,分工合作處理競標獲得的魚貨。(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怪奇海產直營店:展示怪奇罕見海產、模擬拍賣競價搶魚貨

而在「怪奇海產直營店」場次,海科館生態廚房搖身一變成為水產魚攤,黃之暘則化身店長,展示專門從大溪漁港採購而來的少見魚種,介紹市面上罕見卻同樣美味的魚種外,也即興模擬魚市場拍賣場景,以競價方式標售魚貨,讓學員在趣味互動中「買」所需食材,並動手料理,體驗不同魚種的多元烹調方式及風味。

從親自挑選魚貨、刮魚鱗、殺魚、到決定風味,最後各式料理上桌,參與學員分享,走進市場從日常魚攤認識各式魚種,在黃之暘老師引導下,從魚眼、腮色、魚腹軟硬辨識魚新鮮與否,之後在廚房依照建議烹煮,「原來清蒸紅尾冬魚是這麼鮮嫩、乾燒小卷好鮮甜、赤鯮筍子冬瓜蛤蠣湯可以讓人喝上三碗!」

講師黃之暘在「怪奇海產直營店」展示來從大溪漁港選購的少見魚種。(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從市場到餐桌 見證一尾魚的完整旅程

葉俊甫說,期待「海海人生:從市場到餐桌的食魚日常」透過市場走讀與料理實作,讓學員學會如何挑選魚貨,也認識漁業與海洋環境如何與日常生活串連,從一尾魚的捕撈、運送到市場,再到被端上餐桌的每個環節,承載著生態與文化意識。

「海海人生」食魚走讀活動,讓食魚文化面貌更豐富立體,認識魚不再只是模糊的名詞,而是可在生活中親身體驗與實踐的日常行動。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動物實驗證實肝損傷!微塑膠危機滲入日常飲食與飲品
一起探索海洋教育!灃食推出台灣魚類圖譜 推廣永續與食育理念
餐桌上炭火香氣也難掩危機 鰻魚捕撈資源保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