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台灣餐飲與零售業,社群媒體早已成為品牌與消費者互動的戰場。從小編失言、文案出包,到短影音惡搞、資訊不實等,12種常見危機類型讓企業隨時可能陷入炎上。然而,刪文或停業雖能止血,但若缺乏內控、員工教育與透明溝通,危機則可能二次發生。
在當今台灣餐飲與零售產業的社群溝通中,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已不再只是單向的行銷宣傳,而是隨時可能引爆輿論風暴的戰場。社群平台的即時性、擴散效應與情緒傳染力,都可能讓一句失言、一部爭議短影音、一篇問題文案,在數小時內從個案擴散成品牌形象危機。
品牌危機不再是偶發 誰又能全身而退?
近年台灣餐飲與零售業的社群經營中,危機已不再是單一的突發事件,而是高頻率、持續被放大的社群常態。當消費者將日常的不滿、疑慮,甚至小編的玩笑與不慎用語,都能透過截圖、轉發成為數萬人討論的話題時,品牌若缺乏系統性的危機管理能力,幾乎難以全身而退。
我過去分析公共關係的經營,到現在社群時代的策略觀點來看,危機處理的成敗,直接反映企業內部決策流程、價值觀一致性,甚至因為危機也常品牌自己引起,所以內控的機制也更顯重要。
不小心就中招 品牌最怕的12種公關危機!
《創新好商機:強化品牌優勢的未來獲利策略》一書指出,台灣社群常見的危機類型,我進一步整理在社群媒體上的常見原因,包括12大類:
1、小編或公司團隊失言:用詞不當、冒犯特定族群或敏感議題,如性別、族群、政治,引發網友炎上。
2、行銷文案出包:文案抄襲、誤植、隱含歧視或不當暗示,造成品牌形象受損。
3、錯誤資訊引用:小編或品牌帳號分享未經查證的新聞或數據,引來專業人士糾正與批評。
4、時事蹭錯邊:趁熱門事件發文,卻立場錯誤或用梗不當,例如拿災難開玩笑,被質疑冷血。
5、消費者抱怨失控:顧客在社群投訴服務或產品問題,品牌回覆太慢、太硬或推卸責任,導致二次公關危機。
6、合作代言人翻車:合作藝人或網紅爆出醜聞或負面新聞,品牌被連帶影響。
7、社群活動設計不良:抽獎或活動辦法設計有爭議,如黑箱、灌票、獎品縮水,引發網友怒批。
8、廣告內容歧視:廣告素材出現對某族群、性別、年齡的刻板印象或歧視,被批不符社會價值。
9、隱私外洩:不小心公開消費者個資或訂單資料,造成個資疑慮。
10、敏感政治議題:品牌過度政治立場表態,或被認為立場激進引發爭議。
11、員工內部爆料:前員工或內部人員在社群匿名爆料黑歷史,引發外界關注。
12、危機回應緩慢:爆發危機後長時間不回應,讓謠言擴散,社群輿論反噬。
刪文道歉救不了 品牌危機愈燒愈旺!
回顧台灣近年的社群危機案例,從月餅發霉事件、品牌與爭議網紅的合作爭議,到飲料品牌的店員惡搞衛生影片外流、品牌的職場性侵申訴,以及美妝品牌廣告因性別刻板印象、母嬰品牌的錯誤資訊分享等遭炎上,這些事件都凸顯社群上的危機無所不在。
我之前在分析雪坊與微熱山丘案例時特別指出,微熱山丘雖快速下架產品,若能在第一時間同步公開檢測進度與供應鏈改善措施,信任重建的效率將大幅提升。雪坊雖迅速切割合作對象,卻因小編/高層主管回應語氣不當引發二次風暴,顯示危機溝通口徑若未經法務把關,極易讓公關止血的目標功虧一簣。
我過去就常在公關危機的課程強調,危機管理必須從組織文化與內部流程著手,而非僅靠事後公關聲明。更值得警惕的是,許多危機的源頭並非重大事故,而是日常營運中被忽略的「小編用語管理」與「領導者自制」。
某連鎖超商小編在Threads上使用「蠻唐的」、「你最小」等輕佻用語,甚至疑似歧視身心障礙者,雖看似無意卻引發歧視弱勢族群的疑慮,最終品牌只能刪文道歉,形象受損。
餐飲業尤其容易因惡搞的內部短影音引爆危機,店員嬉鬧影片、食材處理不當畫面、產品發霉照片,一旦流出,因其具體、直觀、易於轉傳,往往在社群中形成情緒共鳴,迅速催化怒火。
品牌若僅以「停業處分」回應,雖能暫時止血,但若未同步公開員工再教育計畫、後場行為守則、或設立可驗證的改善進度報告,消費者仍難以重建信心。
因此企業應落實,內部管理機制與危機模擬演練,並納入社群媒體的規範守則。讓前員工爆料或內部疏失能在第一時間被透明化處理,而非被動等待輿論爆發。
另外有些社群危機,則起因於「資訊真實性」與「價值觀敏感度」。奶粉糖分爭議、手搖飲品牌乳源標示不清、美妝零售品牌廣告製造容貌焦慮等事件,皆因品牌在傳遞資訊時忽略專業查證或社會價值演變,導致消費者質疑其誠信與同理心。
其實任何誇大宣傳或刻板印象,都可能引發社群集體反彈,品牌若能在社群行銷時上建立品牌道德與規範標準,並在危機發生時主動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或專家背書,將有助於重建信任。
企業危機管理的最後一課:轉危為機
總結來說,危機的共同特徵在於往往不是「意外」,而是「系統性管理問題」的結果。像是缺乏內部審查機制、忽略員工教育訓練、低估合作對象風險、漠視消費者情緒變化。
因此,品牌若能有常態的教育訓練與內部溝通、定期模擬危機情境、培養高層危機意識,並在事後落實檢討與制度修正,在危機來臨時才能不只是「止血」,更能「轉危為機」,甚至透過透明與誠意,贏得比危機前更高的社群好感度。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與公關危機共舞,餐飲零售的社群大冒險》】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從雪坊合作爭議到微熱山丘月餅發霉 誰的公關危機止血方法更奏效?
▶全球最大連鎖速食品牌遇上公關大危機!美國Subway顧客滿意度持續下跌,該怎麼救?
▶Threads成為流量密碼、八曜小編獨特風格爆紅!手搖飲品牌如何在社群熱度中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