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缺工已經不是單一餐廳的困境,而是餐飲產業普遍的生存挑戰。當「師傅難找」成為常態,連鎖通路熟食開始尋求新解方——以數據化、標準化與雲端管理取代傳統廚師手藝。從智能廚房程式到全國同步的烹飪流程,熟食不再只是現點現做的延伸,而是一場關於效率、安全與美味如何重組的產業革命。
讀者投稿=邱煜昇(家樂福總公司全國超市採購,全國熟食訓練講師)
當廚師手藝對上連鎖通路 熟食上架究竟哪邊獲勝?
連鎖通路熟食生產食物的方式和餐廳一樣嗎?想要解決廚房生產效率與缺工問題,或許必須先了解商品定義、生產程序、販售方式、品保條件等,逐一系統化的分析差異,找到有效管理的辦法。
傳統餐飲業的廚房運作以追求現點現做的美味為核心,重視餐點品質及出餐速度,普遍強調剛起鍋的美味。現點現做的模式注重效率與口感,同時也符合即食安全原則,製作邏輯上重視美味>效率>食品安全,建議在2小時內食用完畢,避免因長時間放置而風味變樣或引發衛生風險。現點現做流程複雜混亂,用餐尖峰時刻客人點餐難有秩序,製作品質容易受廚師經驗影響,餐點製作依賴人力經驗,在缺工且流動率高的現況,許多因素增加管理上的困難,例如出餐時有限的人力與時間內,依賴廚師反應經驗,或因廚師烹飪經驗不同餐點品質不穩定,傳統師徒制的手藝傳授,難以透過書面數據量化說明,重複流失訓練人力,因而導致傳統廚房生產管理無法有效量化。
連鎖通路的熟食商品,多半屬於「即食保溫」商品,消費者拿到手即可食用,熟食區必須在熱櫃中穩定維持品質與安全,商品製作出爐販售時間可長達5小時。熟食商品的生產邏輯,不是單純把食物煮熟就好,而是要同時滿足食品安全>效率>美味的先後順序,批量生產重視精準達到中心殺菌溫度,維持口感及保水性,盡可能延長商品美味體驗是通路熟食烹飪的核心原則,同時兼顧生產效率及品質穩定。
美味雖列在第三順位但一定重要,比起餐廳追求剛出爐的美味,即食保溫商品追求「確保安全與效率前提下5小時內都好吃且一致」,而非剛起鍋的巔峰口感,先是安全、再評估效率、最後是「可被複製的美味」。
「可被複製」成為兩者決定性的差異,餐廳現點現做與通路熟食批量生產差異是原因之一,能夠將烹飪數據標準化,程式化且區隔生產模式,逐漸實現系統化的廚房生產管理。
主廚在雲端 SOHOT系統成可複製的餐飲服務
你是否好奇全家便利商店多了2個熱保溫櫃,開始販售烤物,氣炸料理,中西式甜鹹點心等新商品,不再只有微波料理,SOHOT炎選創造超商新營運模式,為市場提供新款熱即食商品,一個按鍵完成烹飪程序,製作甚至在超商賣場而不在廚房裡,且維持現場人力不增加,全國烹飪程式透過無線網路傳輸更新,做到真正的雲端廚房管理。
全家便利商店2022年起以「聯名款」、「熱門小吃」及「隱藏版炸烤物」3策略,推出多款特色美食,為便利商店業品項最多、種類最豐富的新型態熟食區,一舉帶動熟食區業績。(圖片來源:全家便利商店提供)
連鎖通路超市店及量販店熟食區,烤物及熱便當商品,克服在尖峰時刻大批量生產不同食材,效率無法提升,運用原料規格化與烹飪程式化,系統化的同時烹飪,井然有序的出爐與包裝,擺脫傳統紙本SOP訓練,不再依靠師傅經驗判斷,簡化生產流程提升效率,這不僅降低操作人員經驗門檻,標準化同時去技術化在通路加工部門漸漸實行。
以上是我主導並成功實踐在連鎖通路市場案例,驗證了連鎖通路廚房可被複製的概念,全國超商門市及超市量販店熟食導入智能蒸烤箱,並結合雲端平台管理,烹飪程式製作協助廚房人力短缺與專業廚師難尋的困境,實現全國品質一致與簡化操作,升級廚房管理思維與打破傳統訓練模式。
7步驟打造智能雲端廚房 沒有廚師餐點也能很好吃
「可被複製」適合各餐飲食品業態,分享智能廚房雲端管理的步驟分析:
1、烹飪數據化:依照餐飲食品業態,制定各種食材烹飪參數及殺菌條件,如溫度,濕度,時間,風速,中心殺菌溫度等。
2、數據標準化:企業紀錄食譜數據,達到每次生產一致性的品質及效率。
3、程式標準化:將烹飪食譜參數設定成烹飪程式。
4、區隔操作模式:烤物、氣炸料理、國民美食點心等商品分開製程,決定同時生產的並非同商品類型,而是相同溫度參數。
5、去技術化:供應商原料配方與規格重量,配合門市設定的烹飪參數,從原料準備到烹飪數據,完全由總公司設定完成,現場生產非廚師一樣可以完美烹飪。
6、程式傳輸及管理雲端化:將傳統的A4紙本烹飪手冊培訓,升級成烹飪程式XML檔案格式,確保訓練後品質也不因人力短缺問題而改變,用烹飪程式來管理及傳輸,打破對門市培訓距離的困難,無線連網、email及通訊軟體都可傳輸,傳輸無距離無國界。
7、智能廚房雲端管理:主廚無論在總公司或是外勤作業,隨身帶著筆電就是行動辦公室,可因應特殊情況隨時修改烹飪程式,連鎖門市無論在台北或是高雄,商品的品質及風味都是一致的,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智能廚房操作,雲端資料庫管理。
2024年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課程現場,RETIGO行銷經理邱煜昇示範蒸烤箱程式化烹飪,並帶領學生理解智能廚房的應用。(圖片來源:作者邱煜昇提供)
從美味到效率 後疫情時代餐飲業該如何重塑未來?
疫情後外送產業興起,消費者對即食熟食、方便快速、美味的需求不斷增加,提高消費者對長時間保溫食物口感的接受度,雖然連鎖通路熟食導入雲端管理系統,已落實在例行實務操作中,但市場持續缺工影響日常作業還是事實,因通路現場部門專業加工人力短缺,熟食商品的開發與體驗順序,從前由美味優先,漸漸改變成降低食安出錯率,提升製作效率同時簡化製程。
食品供應商配合通路業者開發出一系列熟化商品,方便家庭的冷凍食品、後殺菌延長效期的冷藏食品與常溫調理包,現場烹飪熟食持續發展出可透過中央廚房預製熟化+店端智慧烹飪的模式,搭配新品研發與策略聯名,持續拓展熟食品項的多樣性,疫情後人力不足將持續改變餐飲食品產業的發展方向。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AI導入食物鏈!雀巢加入減碳創新團隊 750噸剩食化作150萬餐
▶餐飲業4大趨勢、4大消費者行為分析 看如何掌握下半年的餐飲旺季商機?
▶想加入綠色餐飲行列並不難!9個餐飲業者能落實的綠色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