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不同頻率與音量的聲波可能影響真菌、植物與動物的生理反應,如高頻聲波可加速真菌菌絲與孢子生長,乳牛、豬隻與雞群也可能因古典樂或和諧音樂而表現出更佳的產奶量、免疫力與肉質。

幾天前我前往屏東參訪一座大型杏鮑菇養殖場,場內一切都用數字控制:溫度、濕度、風速,甚至連光線都算到小數點,讓我非常敬佩台灣農業發展得如此美麗。走在其中,感覺像進了一個小型實驗室,每一片菇架都排列整齊,宛如工廠的生產線。正當我對這份精密著迷時,一位一起同行參訪的前輩突然丟下一句話給場主:「要不要試試放音樂給菇聽?像古典樂,說不定會長得更好。」

我愣了一下,腦中浮現的畫面是整片菇海隨著莫札特的交響曲左右搖擺,當下其實有點覺得荒謬,想說前輩是不是把畜牧業動物聽音樂那套搞混了。動物聽音樂我能理解,像養豬、養雞常用來舒壓,但菇類也會「陶冶性情」?前輩補充說:「日本有研究發現,聲音會改變空氣和水分子的狀態,進而影響真菌生長。」聽來像是玩笑,但其實背後真有科學脈絡。

菇類不是在聽音樂 而是在感受震動

在科學研究裡,這樣的概念通常被稱為「聲學刺激」。2024年就有一篇刊登在Science的報導指出,當研究人員用高頻聲波處理特定真菌時,會發現菌絲與孢子的生長速度加快。聲音並不是被「聽懂」,而是作為一種物理振動,傳遞到細胞層級,改變了代謝路徑。

植物方面的研究更多。像2020年有學者針對藻類做實驗,結果顯示當播放含有約2.2kHz成分的自然聲音時,藻類的生物質量明顯提升。另一篇針對小麥與小扁豆的試驗發現,若用300~500Hz的低頻聲波,發芽率和幼苗的生長速度都優於控制組;甚至在番茄、黃瓜與甜椒的溫室實驗中,用0.1~1kHz的聲音、70分貝左右的音量,每天固定播放,產量能提高1~3成。

換句話說,聲音不是魔法,而是一種像溫度、濕度一樣可調整的環境因子。不同頻率帶來的效果不同,有的促進生長,有的甚至可能抑制;太大聲還可能造成壓力。所以要把音樂「搬進菇房」,不是打開Spotify就行,而是得像設定空調一樣,精準地挑選頻率、音量與播放時程。

當牛隻聽到交響樂 產奶量竟增長3%!

如果說真菌對聲波敏感讓人驚訝,那麼「牛聽音樂會多產奶」就已經是流傳許久的故事了。早在2001年,英國萊斯特大學就做過一個研究:在牛舍播放慢板音樂,乳牛的產奶量平均增加了3%。當音樂換成節奏快、聲音嘈雜的曲風時,效果不但消失,乳牛還顯得焦躁不安。

後來德國和芬蘭的團隊更進一步,直接把音樂引進自動化擠乳系統。研究者觀察到,當AMS(自動擠乳機器)裡播放音樂時,牛比較願意自己走進去報到,減少了牧場工人催趕的壓力。這些結果雖然還需要更大樣本驗證,但至少說明音樂對乳牛而言,是一種環境誘因。

更有趣的是,土耳其有農場嘗試用當地的民俗音樂播放給霍爾斯坦牛聽。結果發現,不僅產奶量增加,牛隻在餵食和休息時的情緒也更穩定。研究人員笑著說:「原來牛也愛聽家鄉的歌。」這樣的例子,讓我們對「音樂的普世性」有了另一種理解。

胎教音樂對小豬也有效 無壓力、快樂長大!

豬場的故事則更生活化。過去不少實驗發現,豬對古典樂有正面反應,會變得比較安靜,甚至免疫力上升。但如果是高頻噪音,牠們會變得躁動、彼此攻擊。

在巴西與歐洲的研究裡,科學家還試著把豬重新分群,這通常會引起打架。結果在播放諧波結構較單純的音樂時,豬之間的皮膚受傷減少,衝突也緩和了。另一篇針對幼豬的實驗則更細緻,他們發現豬對音樂的反應,不只是取決於曲風,而是與「和聲結構」和「節奏快慢」高度相關。慢板音樂能讓幼豬顯得快樂、社交性強,快節奏或不和諧的音樂,則會引發不安與緊張。

有些農戶甚至在母豬懷孕末期就開始播放音樂。研究發現,那些「從肚子裡就開始聽音樂」的小豬,出生後到斷奶的生長曲線更穩定,壓力指標也比較低。對農戶來說,這意味著更好的存活率和更平均的體重,最終也能換來更穩定的收益。

古典樂讓雞群更安定 連肉質風味都提升!

雞聽音樂或許更難想像,但確實也有研究者這麼做。中國有一項針對肉雞的試驗,把牠們分在高密度與低密度環境,再分別搭配「有音樂」與「無音樂」組。結果顯示,在擁擠的環境中播放古典樂,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改善免疫力,甚至連肉質風味都有提升。這讓研究者提出一個有趣的推論:音樂可能是解決高密度養殖壓力的一種低成本方式。

這些實驗讓人聯想到農村裡偶爾傳出的趣聞。我曾聽過雲林有養雞場的主人,特別播巴哈的音樂給黑羽土雞聽。他說,這樣雞會比較穩定,不容易受到外界驚嚇,長得更健康。或許這並沒有嚴謹的數據佐證,但卻是農人憑直覺找到的「小撇步」。對他們來說,音樂就是讓雞群安定的一種環境調味料。不過我自己也在想,會不會其實,在雞舍放音樂,一方面也是在穩定養雞工人的情緒,有更舒服的工作環境帶來更好的工作效率(笑)。

聲音能否成為智慧農業的一環?

回到那座屏東的杏鮑菇養殖場,當前輩說出「放音樂給菇聽」時,我一開始以為是玩笑,卻因為一連串的研究與故事,覺得這背後其實有真實的可能性。

農業並不是靜態的傳統行業,而是一個正在轉型的產業。台灣一年農業總值超過6千億元,看似龐大,卻受國際飼料價格、能源成本與氣候變遷的擺布。糧食自給率長年只有3成左右,農村人口逐漸老化,平均年齡超過50歲。近年電價上升,更讓溫室、養殖場叫苦連天。農人若要在這樣的環境裡存活,就必須不斷嘗試,從智慧農機、溫室環控,到現在連聲音都成了潛在工具。

或許未來的農場,農民除了調整溫度、濕度與風速,還會打開一個「農業Spotify」播放清單,上面有專門為杏鮑菇設計的低頻聲音,有幫乳牛放鬆的慢板音樂,也有讓豬隻安定的諧波結構旋律。那一天來臨時,我們會發現,農業的進步不只是靠科技與數據,還需要一點音樂的浪漫。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不再淘汰小公雞!美國蛋品推「人道孵化」新標章
瑞典率先全球達成100%非籠飼!如何突破障礙成動物福利先鋒?
他們也是能夠感受快樂與痛苦!英國《動物福利法案》:不要活煮章魚、魷魚、螃蟹、龍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