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社群時代,品牌不再主導產品,而是設計「讓人能玩」的舞台。從Pepsi Pilk的「可樂加牛奶」、KitKat的假口味貼文,到義美厚奶茶雪糕與統一翻轉布丁,讓消費者能夠玩味,進而獲得真實互動與長久記憶,最終在演算法時代被記住。
最近統一布丁翻轉登場,網友笑說這不是「布丁」,而是「丁布」,一句玩笑竟讓老牌甜點再次登上熱搜。這幕讓人想到:在社群時代,產品的誕生邏輯早已被顛倒。從前是研發部決定世界,現在是網友一句話,研發部就得加班。這種「被網友召喚出來的新品」,在全球市場越來越多,而在我心中最經典的莫過於那杯讓全世界一邊皺眉、一邊好奇的「Pepsi Pilk」。
百事可樂加牛奶?「髒蘇打」反成聖誕節最佳行銷!
故事得從一個奇怪的飲法說起。在美國中西部,有種叫「Dirty Soda」的混飲習慣:把汽水加進牛奶或奶精裡,再加點糖漿,看起來像可樂拿鐵。這原本只是地方特有的「重口味快樂」,直到TikTok出現。2022年底,TikTok上開始有人挑戰「可樂加牛奶會不會爆炸?」的實驗影片。許多短片主標「Pepsi+Milk=Pilk」,結果爆紅。網友罵它噁心,卻又邊罵邊拍,聲量愈滾愈大。
百事可樂行銷團隊沒有假裝沒看到,反而反應極快,在2022聖誕節推出「Pilk and Cookies」活動,直接官宣:「聖誕老人不喝牛奶,他喝Pilk。」還請來林賽蘿涵(Lindsay Lohan)拍廣告,讓她在鏡頭前優雅地把牛奶倒進百事可樂,再配餅乾一口喝下。影片的標題是《That Is One Dirty Soda, Santa》,壞得剛剛好。
結果?根據Brand Innovators與Adweek報導,這場活動在短短兩週創下近10億次曝光、超過6千萬次TikTok觀看量,榮獲Reggie Awards銀獎,被列為2022年「最成功的節慶行銷之一」。
惡心但卻想試試 Pepsi Pilk賣的是參與感
行銷研究顯示,當一支廣告讓觀眾「產生矛盾情緒」時,注意力會暴增。Pepsi這次就完美踩中那條線「噁心但想試」的心理。根據CoolTool針對Pilk活動的神經行銷分析,觀眾在看到「倒牛奶進可樂」的畫面時,腦波的「情緒喚起值」比一般飲料廣告高60%,而「記憶度」甚至高達75%。這表示越讓人不確定,越容易被記得。
更有趣的是,Pepsi根本沒打算賣現成的Pilk瓶裝飲料,它只想賣「參與感」。因為真正的產品,不是那杯混飲,而是每個人拍自己調配的那杯Pilk影片。當人們一邊嫌棄、一邊上傳影片時,Pepsi就拿到了最難買的東西:免費的創意與真實互動。
在這波熱潮中,網友自創變體版本,像是「燕麥奶Pilk」、「草莓奶Pilk」、「抹茶Pilk」,甚至「珍珠Pilk」。Pepsi並沒有阻止這些「亂搞」,反而在社群上回覆:「你們比我們還懂Pilk。」這是一種品牌自覺:在社群時代,品牌不是主角,是劇場的道具。
Pepsi Pilk是一場現代消費心理實驗。它告訴我們,品牌若能「主動去接球」,反而能從網友的玩笑裡長出新品。傳統的研發流程講究「市場調查→試產→上市」,而Pilk的路徑是:「網友亂搞→品牌觀察→官方加持→形成共創」。這種新品邏輯,與其說是研發,不如說是反應速度。因為現在的消費市場,不缺產品,缺的是能被「一起玩」的產品。
限定口味收人心 日本KitKat如何用假口味製造話題?
在亞洲最會把社群話題變成商品語言的,非KitKat莫屬。Nestlé在日本長年用「地區+期間限定」打法,從2000年以來推出超過300種、甚至400種以上的變化口味,從抹茶、清酒到紅芋紫薯都有,背後訴求就是把地方話題做成能被帶走的伴手禮與社群話題,每一波都能在SNS被二創放大。這不是傳說,有公開紀錄,日本KitKat的「紅芋/紫薯」確實存在,屬於沖繩系限定口味;而品牌在全球社群帳號上也常用「假口味貼文」試水溫,像大蒜、披薩、西瓜等「故意惡搞」的口味,單篇就能衝到百萬等級的觀看,先把討論點做熱,之後再決定哪些概念值得做成真正的限量款。
原來網友才是研發部 惡搞爆賣的義美厚奶茶冰棒誕生!
如果說Pepsi是靠「怪」、KitKat靠「梗」,那台灣的義美,靠的則是「誤打誤撞的真誠」。2017年左右,「厚奶茶」成為台灣社群熱詞。大家在Dcard、PTT上狂討論哪一款「最厚」。就在這波熱潮裡,義美的厚奶茶默默被封神,銷量衝上超商排行榜前段班。但真正的神來一筆,是之後那支「義美珍珠厚奶茶雪糕」。
起初只是網友惡搞,把厚奶茶冰起來吃,結果真的好吃。義美研發單位看見留言後決定:「那我們真的做一支。」於是2018年夏天,「義美珍珠厚奶茶雪糕」上市。使用錫蘭紅茶與台灣鮮乳,再加上Q彈珍珠。開賣首月,全台超商冰櫃幾乎天天斷貨。
義美冰品當年營收年增超過30%,雪糕系列成長最明顯的就是奶茶口味。這不是廣告打出來的,而是網友製造的口碑流量。
義美沒有大肆宣傳,也沒請明星代言,只在包裝上印了「厚奶茶雪糕」,一樣的兩個字卻換了場景。那瞬間,網友覺得自己像參與了產品命名,這是「被尊重的參與感」。
義美成功後,光泉也不甘寂寞。2021年,光泉推出「鮮乳紅茶冰棒」,主打「喝的紅茶變成吃的紅茶」,配方是經典紅茶加自家鮮乳。這款產品沒有大規模預告,卻在開賣後靠社群自發開箱。不少人發文:「這不就是我自己在家冰的光泉紅茶嗎!」短短幾週,光泉冰棒在7-ELEVEN與全家都出現「限購2支」的手寫牌。
這就是Pilk模式的台灣版本:品牌不自己發明味道,而是去「授權」網友的惡搞創意。當消費者覺得這是「我們一起做的」,購買的不是冰棒,是參與感的紀念品。
社群驅動行銷模式翻轉 品牌是設計可參與的舞台
再回頭看統一的「翻轉布丁」。布丁這商品早就成熟到幾乎沒變化空間,但品牌卻找到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操作點:翻轉。一個物理動作變成視覺語言,也成了社群話題。
當大家在留言區笑稱「丁布」、「這布丁被反轉人生」,統一若願意順勢推出「丁布聯名限定包裝」,甚至邀粉絲投稿翻轉影片,就能把玩笑變成品牌共創。因為在2025的行銷世界裡,品牌不是設計新品,而是設計讓網友可以參與的舞台。
社群驅動新品看似玩笑,其實背後有幾個硬邏輯。根據Nielsen2024年全球快消趨勢報告,「高互動新品」(指社群討論量突破10萬筆的新品)平均比一般新品銷售速度快2.3倍、產品壽命長1.8倍。而這些產品的共通點,不是配方,而是「話題」。
再看台灣市場,根據《2025台灣烘焙大賞》數據,布丁年討論熱度37萬筆,居甜品榜首;而「冰棒」與「奶茶」相關話題也都在前10名內。也就是說,這些看似日常的小甜點,其實是社群上最容易被玩梗的品項。
被笑才會被記住 新世代品牌的生存法則
無論是Pepsi的Pilk、KitKat的自黑推文,或義美厚奶茶冰棒,它們都證明了一件事:在社群時代,品牌的勇氣比創意更重要。
很多品牌仍擔心被戲謔、被改圖、被惡搞,但現代消費者喜歡「能笑的品牌」。笑自己一次,勝過被世界忘記。
Pepsi敢把「可樂加牛奶」變成節慶飲品,就是明白一個事實:被笑兩天,勝過沒人提。
現在的消費者不只想買,他們想「自己加料」。不管是翻轉布丁、混飲可樂、還是冰進奶茶,這些都不是商品革命,而是消費者行為的參與革命。品牌的任務,是設計那個「可被參與的舞台」:讓人能拍、能玩、能分享。
義美提供「厚」這個關鍵字讓人玩味,統一提供「翻轉」這個動作讓人拍片,Pepsi提供「混飲」這個挑戰讓人上傳,KitKat提供「限定口味」這個借口讓人炫耀。
行銷語言裡有句話:「越容易被惡搞的東西,越容易被記住。」而在演算法統治的世界裡,被記住,就是最大的勝利。
永遠保持互動與共鳴才是真道理 讓品牌更有溫度
這篇提到的所有案例,都還是環繞在與你的顧客「保持互動」並同時「持續連結共鳴」這兩個關鍵,無論是餐廳推出聯名料理,甚至是iPhone 17推出的前鏡頭優化功能,只有持續讓你的消費者意識到,你很積極地在了解顧客,同時很努力地在進化,並且讓顧客打從心底覺得被理解了,那才是真正品牌走的長遠的方式。
你認為翻轉布丁會成為統一布丁的主力商品嗎?不會吧。但只要經過計算得宜,在翻轉布丁這跟產品線的最低生產量能夠完美售完,不至於到虧損,那這個翻轉布丁所帶動的正面品牌影響力,將更大幅度地放大統一布丁的市場佔有率與好感。
用主力品牌持續讓公司獲利,用新品來作為強力的行銷武器,這是在品牌行銷上的新思維。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Z世代玩食物也能玩出聲量 掌握「UGC × 創意吃法」3步驟掌握話題打造爆款商品
▶視覺、風味、客製化缺一不可!可口可樂與百事延伸「髒蘇打」潮流版圖
▶打入甜點王國日本成為旅遊活廣告!雀巢KitKat反客為主的在地化創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