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TV
Menu
食力 foodNEXT
登入/註冊
繁中
繁體中文
簡體中文
English
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新冠肺炎
萊克多巴胺
新品報告
食驗室
食創獎
食專題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品牌老化、畜牧污染、包裝陳舊等六大困境纏身!飲食產業如何升級再造?
【細分市場】素食商機人人搶,統一超卻大費周章用13種鮮食分類,解決素食者外食需求
【綠能經濟】70歲彰化養豬大王把糞尿變綠金,每年減少超過3萬噸溫室氣體
【數位升級】上市70年第一次不投電視廣告!黑松沙士打出成功的全數位化行銷處女戰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推動潔淨標章,最難的不只是成本
500項商品、700項原料大變身!全家用3年掀起Clean Label少添加革命
【食聞】「減法思維」讓涼麵更美味!全家鮮食研發秘密大公開
【食品創新】與其等待,不如自己動手做! 全家從通路直接跳下來開發少添加食品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網購食品趨勢檔不住,電商銷售成長率狂飆、遠超實體通路!
「宅在家」時勢推升網購買氣!4成民眾養成每月固定購買習慣
55%民眾曾因網路開箱影片而入坑!臉書直播成為「宅食品」聲量討論王
聯華食品總經理林家齊獨家揭露!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數位轉型策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食聞】新冠疫情震撼消費市場,白肉雞品牌「十八養場」如何靠網路銷售分散衝擊?
【食聞】疫情帶動網路購物成長,雞肉商品趁勢攀上百大熱銷
【食聞】台灣一年吃掉近2.4億隻國產白肉雞!疫情衝擊與消費需求變遷下,雞肉市場有何變化?
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食聞】連結多元場域資源,打造活力桃園的健康環境
【食聞】用營養餐飲與人情守護做調味 讓桃園長者更加幸福健康升級
【食聞】讓桃園的運動風氣遍地開花,喚醒市民的運動魂
【食聞】阿公阿嬤該怎麼吃?「三好一巧」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要遵守!
台灣的轉角奇蹟:365天有3
台灣早餐店用5大特色抓住台灣人的胃
什麼才能代表「台灣味」早餐?美食家葉怡蘭:台灣味就是從食材出發的本色滋味!
心心念念的台東原鄉滋味「阿粨」!金曲歌手阿爆:想把認同融合在生活裡,包括早餐!
跟著金鐘主廚Soac索艾克的湯湯水水胃,探尋永康商圈巷弄裡的金針排骨酥麵
食科學
食添加
顏色越漂亮越讓人想吃?感官實驗證實視覺刺激能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台中獨有小吃「大麵羹」其實不用牽羹?加入這一味讓它久煮不爛!
拉麵的嚼勁怎麼來?「鹼水」的比例是關鍵!
你以為你吃的真的是「希臘優格」?看清楚你吃下了什麼添加物
食包裝
啤酒食裝秀拼顏值!這13款啤酒包裝美到讓你捨不得喝
比傳統玻璃瓶輕5倍、碳足跡少6倍!全球第一款使用紙裝酒瓶的琴酒即將上市
新鮮欲滴的果汁瓶食裝秀!這4款高顏值經典果汁包裝彷彿現榨
【包裝多工】難懂的泡茶技藝、他用濾掛來解決!東茶西泡的百二歲把台灣茶推上國際
食加工
【食聞】優格戰國時代來臨,你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發酵的「天然濃」嗎?
想吃什麼,一台食物列印機通通搞定?該如何達到印刷可食的境界?
基隆常見的火鍋界馬卡龍「蛋腸」,為什麼出了北部之外就少見?
只要乾燥就能殺菌?乾燥殺菌法為何能延長食物保存期限?
食追溯
真正的特級初榨橄欖油相當稀少!不肖廠商用這3種方式造假
大豆油為何是全球廣泛運用的油品?巴西種植黃豆後的暴風效應
巧克力溯源很難?Barry Callebaut與瑪氏公布可可供應商地圖,突破不可能!
做好廢水處理就是這麼重要!科學家在牡蠣發現各種病原菌、塑膠、甚至是奶粉
食科普
天冷想吃「熱」優格?用這3招加熱、免擔心活性降低!
想增進個人品飲能力?跟著世界級咖啡師Scott Rao學杯測技巧
為什麼會食物中毒?就是這些細菌讓你上吐下瀉!
一口也停不下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巧克力上癮?
農科技
【綠能經濟】70歲彰化養豬大王把糞尿變綠金,每年減少超過3萬噸溫室氣體
【食聞】務農比你想的更需要專業:先進技術、專業人才已是必須!
用「透明足跡」揪出農地污染!綠盟使用政府開放資料開拓資料倡議新路線
「寬泰食品」憑適合亞洲口味的植物肉,獲得好食好事第3屆「食農潛力獨角獸」獎100萬獎金!
食新聞
謠言拆解
食物掉下去馬上撿起來吃就沒問題?別再相信5秒原則了!
煮火鍋、燉湯浮出來的白色泡沫是什麼?有害嗎?
切開蕃茄,果肉竟是綠色的?不會中毒別驚慌
【食聞】別再以訛傳訛!雞肉生長不需要生長激素,也不會吃到瘦肉精!
國際食事
2021年食品行業不可忽視的4大趨勢:植物基、功能性、永續、透明
肥胖加劇新冠病情?英國首相:2022年起零食飲料禁止「買一送一」!
基改豬出現!美國FDA批准史上第一個能吃也能製藥的基改動物
2020年食品飲料產業十大併購案出爐!百事要賣能量飲、雀巢照顧花生過敏者
即時新聞
食品添加物標準新修正! 增列迷迭香萃取物可作為抗氧化劑、銅葉綠素鈉可用於糖果
巧克力盛宴「黑金派對」23日甜蜜登場!畬室╳興波聯名快閃,國內外破50個品牌聯手掀起可可狂潮!
環保人士方儉不滿《食力》報導輻射鹽爭議,提告求償、上訴仍敗訴
挺過寒冬結出好果!2021全國蓮霧王、蜜棗王出爐
安心消費
醃漬、脫水蔬果、蜜餞最要注意防腐劑與漂白劑!北市抽驗市售產品、不合格率達12%
進口竹笙驗出農藥殘留超標!兄弟飯店、養心茶樓、吉星港式飲茶都中標
肉類加工食品廠需設置衛生管理人員!7家業者違法開罰、1家HACCP複查不合格
18家飯店餐廳違規開罰!北投亞太遭查獲逾期食品罰18萬、日月行館不符HACCP規範遭罰12萬
食事追蹤
乳酸菌之父如何影響全世界,讓我們能以明信片價格就能買到健康?
品牌老化、畜牧污染、包裝陳舊等六大困境纏身!飲食產業如何升級再造?
《食力》獨家數據解讀:潔淨標章效應迅速在全球擴散,為何台灣仍舉步緩慢?
台灣人外送早餐最愛吃什麼?炸物榮登冠軍、飲料就要「大冰奶」!
產業動態
疫情衝擊業績掉9成!「一番屋」如何靠樂天翻倍,繼續賣冠軍鳳梨酥給日本客?
台灣第一座每小時38萬顆產量的世界級蛋品廠正式動工!大成攜手日本昭和產業引入哪五大專業技術?
如何幫助消費者適應素食過渡期?「動植物混合物」成原料開發新趨勢
從茶葉、行李箱到國旅!白蘭氏持續跨界展新意
食生活
健康營養
把握4大原則,均衡享用美味年菜,健康不肥胖!
【食聞】動起來、健康跟著來!一起為老年的健康樂活「解鎖」!
【食聞】上班壓力大?一起來「快樂運動531」舒緩一下!
混酒容易喝醉?酒精量攝取多寡才是關鍵!
飲食文化
為父親熬一碗綿密鮑魚明目養生粥,是陳鴻深藏心中的願
廚師也有能力改變社會!秘魯名廚阿庫里歐掀起的廚藝革命
食物不只好吃還隱藏社會文化意義!「食物設計」激發思考食物所傳達的訊息
【投書】好吃到令人雙膝下跪?使用牛豬羊混合肉餡的俄國餃子,還會包各種怪東西?
在地創生
【說好故事】傳統苦茶油變身時尚香料精品油!雲林一甲子老油廠用設計把油變文創
開拓在地農產品的另一條路!「無思農莊」的無為釀造學
【食聞】吃國產雜糧不僅拼經濟還能救地球?全台第一雜糧生態系隱形冠軍—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
牡丹鄉成立第一座社區菌種中心 發展林下經濟
美味食勢
麥當勞人氣「金迎招財薯來堡」、「金迎招財福堡」回歸,「開春熊有禮」限量開賣給您熊好年!
防疫「宅經濟」!養生禮盒搶進排行榜前三名
過年伴手禮台味失寵?微風超市精選異國伴手禮報您知!
義大利蘋果首次進口台灣,香氣馥郁、爽脆多汁將強勢攻佔水果市場
節氣飲食
⿇油糯米雞飯讓你補過冬!口感Q彈、補身抗寒冬
霜降食 白柚
中秋節除了柚子與月餅,吃芋頭還象徵富餘好日子!
【食聞】秋日進補聰明吃,營養師說這樣補超清爽
食農教育
小孩挑食該怪誰?研究發現:嚴厲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挑食!
花蓮之美不只是風景壯麗!花蓮農遊讓你體驗農務生活、暢享特色農產
食物浪費已成全球問題!這7個解決方案正嘗試用創新減少剩食
讓孩子愛上吃蔬菜!灃食基金會發表百道蔬食食譜、讓校園午餐吹起時尚蔬食風!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鬼滅之刃」為日本食品業注入「全集中呼吸」!疫情下聯名商品帶動經濟急速成長
到底什麼是純素主義?東、西方素食定義大不同!
一壓就有汽水看似簡單、卻有大學問!火鍋店汽水機沒有沙士是有原因的!
幫助睡眠、調整生理時鐘的左右護法:色胺酸與GABA
醫學營養
維他命C可減少感冒症狀?別相信媒體引用不正確研究所得到的錯誤推論
餐餐吃肉能兼顧健康嗎?照這兩個原則吃就沒問題!
微波加熱食物對人類有害、還會使人變老?全是胡說!
養殖鮭魚比野生鮭有較高污染且有害健康,是真的嗎?
漁農畜牧
讓經濟動物活得更快樂的「人道飼養」,正在畜牧產業崛起中!
為什麼喝功能性優酪乳可以抗過敏?
產銷履歷,3個大眾質疑的原因
新手務農必看!前人的辛酸踩雷史變成你的寶貴知識
產業創新
台灣唐吉訶德熱潮能維持多久?下一步該怎麼走才能抓牢台灣消費者的心?
打造功能、創新和可持續性!糖果與巧克力也跟上健康新熱潮!
吃出新美麗?口服美容趨勢吹向零食飲料
推外送有哪5大加分效果,讓全聯和超商都搶著完成這最後一哩路?
飲食文化
台灣乾式熟成教父陳重光:雖然不是牛肉屠宰國,也能造就數一數二的牛排
波本威士忌分類細到令人暈頭轉向!專家帶你一次分清楚!
無酒精啤酒是下一個生活新時尚?小廠如何用特色搶市場?
粵菜新氣象!「頂粵吉品」炒熱中台灣高端餐飲市場
食力特派
力求自助助人!台灣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進度
食品史上的9月29日 國際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宣傳日
第一時間就出面道歉?看了西雅圖咖啡新品上市新聞稿,我們有話要說
因應疫情急驚風到來,食藥署如何積極輔導與審查、成就國家防疫隊?
食驗室
HOME
食生活
在地創生
在地創生
【說好故事】傳統苦茶油變身時尚香料精品油!雲林一甲子老油廠用設計把油變文創
2021/01/06
傳統食品廠的美學意識比較薄弱嗎?雲林超過一甲子的老油廠「順成油廠」推翻了這個刻板印象,他們把台灣苦茶油製成精緻的香料油,並重新設計產品外包裝、瓶身設計,以「金常製油行」品牌,讓傳統油廠的油品變身成為精緻文創商品、用包裝說故事,進軍台灣最大文創通路誠品生活,背後的推手是「7年級生」的油廠第三代主理人王偉盛。
開拓在地農產品的另一條路!「無思農莊」的無為釀造學
2020/12/19
「無思農莊」抱持著以產品突顯小農作物風貌的共好心念,開展出多種味噌配方。味噌的基礎配方以米麴、海鹽和黃豆的比例做變化。米麴多則味道香甜,適合做沾醬;減鹽配方適合隨沖即飲;黃豆多則滋味濃厚,適合煮湯。風味味噌的部分。還有地瓜、紅豆、白蘿蔔放進味噌一起發酵等作法。
【食聞】吃國產雜糧不僅拼經濟還能救地球?全台第一雜糧生態系隱形冠軍—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
2020/12/17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以群眾式生產(Production by mass)為核心價值,並現代化農業科技與管理為工具,除了第一線的農業生產,更致力於將土地、農產品、餐桌與消費者做連結,積極結合科技,串起人類與大自然的生產合作,建立全台第一雜糧生產體系!
牡丹鄉成立第一座社區菌種中心 發展林下經濟
2020/12/14
牡丹鄉栽培段木香菇已60年歷史,以印度栲為主的段木樹種,栽培出來的香菇香氣濃郁、風味獨特,是依循著長輩傳承利用森林環境的傳統生計方式。然而逐年面臨段木源不足、菌種弱化等問題,原維持3年產能的菌種,現在只有1年生產力。
5個莊園、32個品牌,屏東為什麼成為巧克力品牌密度最高的縣市?
2020/12/13
根據農委會統計,2018年屏東縣的可可種植面積只有約38公頃,是全台可可最大的種植縣市。優良的氣候環境與加工技術,驅使台灣得以製造出全世界加工里程最短的「Tree to Bar」巧克力,而屏東也藉著一顆這樣「夢幻」的可可果,讓老農村裡看見新生。
果乾、蜜餞、果醬、茶包通通有!洛神花如何從默默無聞到一舉躍上加工亮點?
2020/11/29
每當洛神產季,農會就會穩定地向農民進貨倉儲,按加工進度分批製作,如此源源不絕供應烘焙業合作廠商。而農會食品加工廠歷也積極推出若干洛神加工製品,至今仍熱銷的品項諸如:果乾、果醬、脆片、軟糖、冰棒、酵素與茶包,現正委外開發果凍與泡芙。
結合在地食材更能打動人心!善用食材變化風味的「日和麵包」
2020/11/27
「日和麵包」重視麵包與人的相遇,若沒有大野小姐的邀約,就不會知道哲多酒莊,也不會研發出用梅洛紅酒醃製的葡萄乾麵包,除此之外,「日和麵包」還希望做出與當地相呼應的產品,如此更能打動品嘗者的心。
三星蔥是怎麼從配角躍升至主角?三星鄉農會「蔥滿勝蒜」的成功故事
2020/11/22
水量豐沛的蘭陽溪流貫三星鄉,以潺潺流水聲為背景,農人剝去蔥膜,汰去舊葉,清洗整理結束,一束束青蔥頓時蔥白肥美纖長,蔥綠生機盎然。質地鮮嫩,水分多的三星蔥為宜蘭縣三星鄉的特色,在這裏青蔥加工製成的調味料應有盡有,更能買到品項美麗與包裝精緻的生鮮青蔥。
【食聞】讓桃園的運動風氣遍地開花,喚醒市民的運動魂
2020/11/20
「運動」可以幫助睡眠、消除疲勞、提高專注力,並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機率,根據2019年的調查,桃園市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為32.6%。為了讓更多民眾體認運動的益處,市府大力推展多元化運動計畫,以期運動風氣可以散播大桃園,營造健康生活。
【食聞】連結多元場域資源,打造活力桃園的健康環境
2020/11/20
桃園市13歲以上民眾的肥胖率(BMI>=27)為13.9%,雖低於全國的14.2%,然而肥胖產生的健康問題仍是刻不容緩的公共衛生議題,健康是不能等的,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為了營造全市健康生活型態,讓市民具備正確的營養飲食觀念及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藉由盤點資源,結合社區民眾、職場、校園的健康體位政策落實推廣,讓市民幸福升級。
【食聞】用營養餐飲與人情守護做調味 讓桃園長者更加幸福健康升級
2020/11/20
國內的醫療照護完善,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迄2019年止,桃園市65歲以上人口數占12.11%,屬高齡化社會。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為了提供長者營養飲食的社區環境,從社區營養出發,發想教具,推廣老人共餐,讓幸福延續、健康再升級。
在欉紅無千日好!為了搶救玉井芒果,「蜜旺果舖」闢出果乾新出路
2020/11/16
芒果雖然為玉井帶來前所未有的高收益,但天候因素影響每年芒果的產量甚鉅,蜜旺果舖創辦人賴永坤找到鮮果販賣之外的其他出路,就是製作成果乾。起初,他抓不到果乾製作的訣竅,烘烤出來的果乾非但色澤暗沉,吃起來乾巴巴的。最後,賴永坤就在顧客反應和果乾實驗中來回汲取經驗。經過不斷嘗試,終於發現,芒果保鮮程度與烘烤溫度控制,是果乾的保鮮關鍵!
有捨才有得!觀光工廠提供試吃才能得到更多!
2020/11/13
觀光工廠業者開放試吃的「大方程度」,往往會對遊客人潮造成極大影響,遊客試吃後若覺得滿意,買單的機率也將大大升高,看似只是為了吸引人潮的試吃戰術,背後其實還隱藏業者更多的考量!
會買到什麼麵包看時令?無法預先決定食譜和時間表的「日和麵包」
2020/11/12
沒有店鋪、隨著季節變換菜單,只接受網路訂購的日本兵庫縣丹波市冰上町「日和麵包」,為了將每樣食材發揮到極致,不輕易試做麵包,全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以及大腦對食材的敏銳度來製作出美味的麵包。
跟著金鐘主廚Soac索艾克的湯湯水水胃,探尋永康商圈巷弄裡的金針排骨酥麵
2020/11/11
以《雙廚出任務》拿下金鐘獎第50屆最佳綜合節目主持人獎的Soac Liu索艾克認為,台灣早餐的外食選項是最多的,3大類型:豆漿飯糰店、美而美系列,或是像排骨酥麵這種傳統古早味,選擇很多。身為夜貓子的他,如果非得早起,索艾克就會選擇到永康商圈的麗園吃金針排骨酥麵。
早餐吃阿村牛肉湯搭配獨門辣醬!旅遊達人游智維推薦台南才有的牛肉湯晨光
2020/11/11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文化旅行達人游智維推薦的早餐,是已傳承三代的台南「阿村牛肉湯」,使用玉米等神秘配方熬煮而成的湯頭,滾燙時喝起來暖胃,配上透嫩滑口的新鮮肉片,能量瞬間從胃裡直奔腦門,隨著一口一口啜飲,湯頭的蔬菜滋味將會慢慢被鮮甜的肉汁籠罩,最後一口湯是最濃香的精華。
早餐吃水晶餃?客家電視台主播吳奕蓉推薦苗栗軟Q鹹香的客家味
2020/11/11
客家電視台知名主播吳奕蓉推薦這間位於狹小巷弄裡的阿蘭姐小吃,水晶餃一碗6顆,水煮而成,可選擇加上紅蔥肉燥的乾食,也可選擇沉入清湯的濕食。
台東豆腐宴呈現山海風情的濃豆醇香!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可喝到這土地的味道
2020/11/11
看天做菜的長濱名廚、「Sinasera 24」主廚楊柏偉表示,「豆芳華」栽種黃豆採用友善農法,先不說環境永續的理想議題,連風味都有明顯差異。楊柏偉以香草為例,時常入菜的左手香、迷迭香,在友善種植的環境下,需要與雜草競爭,反倒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黃豆也是如此。
披著西式外表的台灣靈魂!台灣食材探險家顧瑋:大稻埕裡的簡單吐司咖啡餐,都升級了
2020/11/11
持續挖掘台灣物產豐富風味的顧瑋,在COFE喫茶咖啡中有著一套隱藏版豐盛早餐,麵包來自世界冠軍陳耀訓、沾醬是陳源和破布子、廣大利外銷等級鴨蛋,還灑上神秘高貴的鹽花。
台灣24小時都能吃到早餐!食物設計師陳小曼:容許不同生活型態是很值得珍惜的文化
2020/11/11
食物設計師陳小曼認為,台灣24小時都能吃到早餐,象徵台灣容許了少數生活形態,是非常珍貴的。
早餐吃蛋餅油條最對味!VERSE創辦人張鐵志最鍾情的早餐
2020/11/11
文化議題作家張鐵志推薦的這間永和豆漿,蛋餅用的是厚餅皮,不似大陸東北大餅那般硬韌,最好正反兩面都煎到「恰恰」,不僅在嚼勁中帶著軟實,咬出的濃郁麵香,則伴隨著雞蛋好滋味,加一點醬油,加一點辣。
台灣可說是「早餐先進國」!日本媒體人野島剛:跟早餐店老闆的互動中感受滿滿人情味
2020/11/11
資深日本媒體人野島剛認為,日本人的早晨西式比較多,當然也有和式早餐,只是準備比較麻煩。台灣則可說是個「早餐先進國」,連鮪魚蛋餅都可以用美乃滋、醬油膏、辣椒3種Sauce完美呈現出好滋味。
90秒送出美味超快餐!早安美芝城如何創造便利的精緻流水線?
2020/11/11
早安美芝城早餐店員工每天4:30就上工,開始煎蛋、煎肉等預作食材,它們得放涼才能組裝,另外的飲料得提前裝杯上櫃,放得夠涼才能出售,所有步驟都已精算工時,有效率的分時分配,再交叉過去記錄的時段來客數,才能從容應對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的消費者。
台式飯糰的暖香來自一家人的勤懇!全家總動員捏出「和飽飯糰」
2020/11/11
台北延平北路四段的傳統早餐店「和飽飯糰」,以飯糰為核心,提供多達90項台灣人愛吃的早餐品項。打開炊煙裊裊的木質飯桶,陳媽媽雙手快速地壓平米飯,鋪上肉鬆、油條,以及自制酸菜、菜脯,除了基礎口味,還可加上飽足內餡版的泡菜、豬排、燻雞、鮪魚,捲滾、按壓、收編、撫整,只見陳媽媽三兩下功夫,一個最台式的早餐飯糰就已上桌。
來一碗廟埕前的稠羹赤肉,在「葉家肉粥」體驗老台北的溫暖!
2020/11/11
台北大稻埕慈聖宮美食巷弄名店「葉家肉粥」,最主要是粥中的赤肉極佳。這赤肉,或可稱肉羹,葉家是用切的,而非用絞的,最有嚼頭,而鞣拍、調粉、浸酒等過程亦極細膩,特別好吃。
吃米也能做公益?「大米缸計畫」讓農民、企業與公益團體都能好好吃飯
2020/11/07
裏物文化在2018年發起「大米缸計畫」,希望用品牌整合的力量、串連3方需求,打造出新興的稻米供需關係。在大米缸計畫中,品牌行銷專長的徐郁政與「百大青農」鍾雨恩合作打造稻米供需新典範,整合資源、邀請企業認購農民生產的稻米,捐助給有需求的公益單位,創造穩定持續的「善循環經濟」。
如果經濟部評鑑有幫助,那為什麼有那麼多觀光工廠不加入?
2020/11/04
根據《食力》調查,國內多數觀光工廠選擇不參與經濟部認證,或3年認證資格過期後選擇不續聘者,是因為經濟部評鑑不僅無強制性,業者考量後也認為效益不大。
宣傳只能靠自己!觀光工廠如何結合在地、運用網路力量攬新客?
2020/10/29
根據《食力》2019年「全台觀光工廠經營現況調查」中,超過5成的民眾是經由部落客得知飲食類觀光工廠的相關資訊;觀光工廠業者不但需要利用網路力量擴大宣傳外,還得整合地方產業,共同帶動地方整體客源,也讓一般在地民眾除了觀光外,也有機會走入觀光工廠。
別再只有一次性消費!怎麼讓觀光工廠好玩又有感?
2020/10/22
根據《食力》2019年「好吃好玩又好拍!飲食類觀光工廠體驗感受大調查」中,影響民眾去過飲食類觀光工廠之後「還想再去」的主要原因(複選),就是覺得「好玩有趣」及「內容豐富」,分別佔了65%及62%的相近比率,顯示光是一次性趣味還不夠,內容還得豐富讓人學習吸收或印象深刻,才更能吸引人!
「摸魚」教授曾晴賢鑽研生態廊道,花40年幫魚蓋一條回家路
2020/10/17
人類因興建水利工程,導致魚類每到繁殖、生長季節無法進行洄游。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長年研究魚類生態,並結合工程領域,為魚兒打造符合生態廊道的魚道,守護魚類生態。
編輯選文
粵菜新氣象!「頂粵吉品」炒熱中台灣高端餐飲市場
歷經新冠肺炎,消費者行為產生哪10大改變?
「鬼滅之刃」為日本食品業注入「全集中呼吸」!疫情下聯名商品帶動經濟急速成長
推外送有哪5大加分效果,讓全聯和超商都搶著完成這最後一哩路?
搶搭植物肉永續趨勢,一之軒推全素烘焙產品、連蛋奶都不加
27歲的她,為何能成為世界最佳酒廠格蘭父子的實習首席調酒師?
如何幫助消費者適應素食過渡期?「動植物混合物」成原料開發新趨勢
訂閱電子報
訂閱
註冊成為會員
Home
食專題
飲食產業6大困境如何解?食創
【特別企劃】包裝食品與添加物
2020網購食品大調查
【特別企劃】疫情與消費變遷之
【特別企劃】讓健康的種子萌芽
台灣的轉角奇蹟:365天有3
食科學
食添加
食包裝
食加工
食追溯
食科普
農科技
食新聞
謠言拆解
國際食事
即時新聞
安心消費
食事追蹤
產業動態
食生活
健康營養
飲食文化
在地創生
美味食勢
節氣飲食
食農教育
食專欄
食品科學
醫學營養
漁農畜牧
產業創新
飲食文化
食力特派
食驗室
登入/註冊
Facebook
Youtube
[email protected]
×
登入/註冊
Facebook登入
Google登入
記得我
重寄認證信
|
忘記密碼?
登入
還不是會員嗎 ?
立即註冊新帳號
×
貼心小提醒
如要獲得學分兌換獎品,請先登入或註冊食力會員
登入會員
加入會員
之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