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學校午餐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更潛藏供應斷鏈風險。天災來襲,蔬菜價格飆漲或無貨可供,讓農民、廠商與學校皆陷壓力。農業的不穩定影響供應,也造成誤解與摩擦。若能從農業風險認識食農教育,並推動計畫性生產與中央資源輔導,才能真正建立穩定信任的供應關係。
讀者投稿=何嘉浩(嘉學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對學校來說,平常可能回答是食品安全問題,但最大的風險,應該是學校沒有東西吃。這也是許多學校擔心的事,每年甚至每月,要擔心廠商是否有來投標。
但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日常容易被遺忘的學校午餐風險,就是天災後,可能直接沒菜可吃,或是貴到學校及廠商買不下手。
每次颱風經過,農業就像賭博,被掃到沒錢賺還要賠錢,沒被掃到就能短暫提高獲利。但大多數都是賭輸的,16級強的風勢,設施農業的災損也不輕,可能辛苦2~3年賺的錢一次就被老天爺收走。而復耕需時,消費者只能苦苦等待價格下跌,我曾經被學校老師詢問:「颱風過後小白菜多久能收?20天嗎?」
我回答不一定,露天可能要等水退、設施可能要維修後才能整理種植,更何況不是颱風離開就沒事,許多變因會影響產期產量,例如後續突然下雨甚至爆熱的太陽,田裡土相、生物相的變化,農民要一一克服,才能順利交件。
食材混亂背後的生產現實
但其實農業生產的不穩定,其實偶爾發生在學校午餐小劇場,只是不明顯:「為何A學校就有小白菜?我這邊就沒有?」(有時廠商能夠提供符合學校規格的量就是有限,總不能提供不符規格的菜吧?)
「人家B學校比較便宜,為何C學校就比較貴?」那是因為有機驗證或產銷履歷的菜,比QR code的菜要多負擔驗證費用及更多責任,比較貴反而是對消費者的食安保障。
當然,也有遇到過廠商無法交貨時求方便,找個理由交代給學校,最後變成學校、廠商、農民之間的不愉快,但會不會也代表,做食農教育時,可以先從農業生產風險來認識,更能夠感同身受呢?
政策引導可成農業轉型關鍵
台灣的天災逆境越來越多,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這條學校午餐供應鏈是得來不易,大家其實都在同一艘船上,居安思危,在有好吃蔬果供應的時候,記得感謝幫我們生產的農民,因為有安全健康的一餐是最幸福的。
雖然對消費者來說,我們無法幫到什麼忙,但或許,在貨源不穩定、食材品質不佳的時候,我們能夠有同理心,彼此之間更多的好好溝通。因為做學校午餐真的壓力很大啦,但好好溝通總是能讓工作順暢一點。
也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到農業的存在價值,是不輸於半導體產業的。包含農政單位,也不要每次讓消費者或是廠商頭痛傷腦筋,學校午餐是最好的計劃生產實驗場,如果中央有經費能夠好好做這方面的輔導,農產品不論是內銷或外銷都能夠更順暢,這不就是最好的以需帶供,帶動農業產業轉型發展?
因為終歸究底,農產品供貨不穩定,只會帶來供應鏈無法建立「信任合作」關係,這絕非台灣農業發展該走的路。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砸3億建蛋雞場生產動福蛋!「禾蛋蛋品」如何兼顧雞蛋食安和動物福利?
▶「隔夜茶不能喝」的都市傳說可信嗎?到底隔夜茶有沒有食安問題?
▶網傳番茄罐頭含雙酚A有食安風險?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