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5年8月1日台美達成暫時性關稅協議,從32%下調至20%,美方施壓要求台灣放寬美豬萊劑標準並取消產地標示,萊劑風險與Codex標準的爭議再度浮上檯面。面對產地標示制度可能被撤除,消基會提出3種間接辨識與追溯管理對策,期望守住最後資訊防火線。

整理=編輯部

2025年8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宣布與台灣達成暫時性關稅協議,輸美商品稅率從32%下調至20%,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強調「仍有努力空間」,並重申談判團隊堅守的4大原則:保障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以及國人健康。雖然談判仍在進行中,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強調需關心這4項原則能否在實務談判中得到堅持。

放寬萊克多巴胺標準、取消產地標示 消基會:恐影響消費者自由選擇權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2025年曾點名台灣應廢除美牛禁令、放寬豬肉萊克多巴胺殘留值,由於台美關稅談判觸及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近期盛傳台灣有意放行過去管制的美牛內臟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目前台灣針對美豬腎的萊劑容許值為0.04ppm,比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0.09ppm,顯然更為放寬。

除了進口限制外,川普政府可能進一步要求台灣取消美豬、美牛的產地標示制度,並批評台灣的邊境檢驗與餐飲業查察為「技術性貿易障礙」。消基會提醒,這不僅是經貿談判的手段,更關乎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健康保障權。若標示制度被撤除,人民將無法得知自己食用的肉品來源,極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攝取高風險食品。

國際標準爭議未解 食品風險更不該打折

川普政府主張其肉品符合Codex標準,應享有自由貿易待遇,但卻忽略了Codex標準本身的高度爭議性。2012年該委員會以極小票差(69:67)通過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遭到多個國家批評為政治妥協而非科學共識。

消基會說明,萊克多巴胺作為瘦肉精,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嚴重者甚至可能心跳加速、心律不整、心肌缺血等副作用。全球包括歐盟成員國、俄羅斯和中國,出於安全考量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作為豬飼料添加劑。這些國家的做法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基於對人體健康的深切關懷。

消基會重申:「食品安全不能僅以『合格與否』論斷,而應基於預防原則與風險管理為管理重點。」

產地標示制度漏洞未補 取消將陷入資訊黑箱

消基會於2024年6、7月間進行調查,發現市場上仍有6.5%(39件)商品未依規定標示豬肉產地。美國2024年公布的「貿易障礙報告」中,再次關切台灣對美豬的產地標示要求。消基會強調,政府應堅守清楚標示產地的立場,維護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情權,切勿將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

如果政府接受美方要求,全面取消美豬、美牛的標示義務,將使市場陷入資訊黑箱,消費者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物,這對於國民的健康與安全是一種重大的威脅。

貿易開放可以談 標示制度是基本保障、消費者權益不該淪為籌碼

消基會重申立場:「我們不反對與美方進行貿易談判,但堅決反對以犧牲消費者權益作為談判代價。」尤其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在1962年提出消費者應享有4大基本權利:安全的權利、被告知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以及表達意見的權利。政府的談判團隊應勇敢引用這一理念,告訴美方:農產品必須明確標示產地,這是對國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為此,消基會喊話政府應該挺直腰桿,為國民的健康、產業發展與消費者權益,堅定立場,爭取應有的保障與尊嚴。

溯源管理3大防火線 建立反向辨識保障選擇權

如果美方一再逼迫施壓,那麼,退而求其次,消基會提出創新「間接辨識策略」。當市場上唯有美豬、美牛沒有標示來源時,若加強肉品產地標示查察工作,使其他國家肉品標示清楚,消費者即可反向判斷未標示者可能來自美國,進而迴避風險。這雖非理想狀態,但在政治現實下,仍是保護消費者選擇權的務實手段。具體建議如下:

1、強化非美國肉品標示稽查:嚴格要求來自其他國家的肉品揭露產地,並進行定期查察與公告。

2、開發肉品追溯查詢平台:建立網站或APP,供民眾掃描包裝條碼,查詢來源國、進口商、配送通路與檢驗紀錄。

3、修法賦予產地未標示者為「高風險品」:將「標示不明商品」自動視為高風險,要求提高邊境檢驗比率並限制通路販售。

透過上述制度設計,消基會表示即使美方壓制標示,政府與民間仍能保有一條「資訊防火線」。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維持自主判斷、永續信任與公平健康的消費環境。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淺談瘦肉精-萊克多巴胺
進口豬肉產地羅生門?消基會:產地調查6.5%產品未照規定標示 進口資訊需更加透明公開!
美國點名台灣應放寬牛肉和基改食品標準!全面分析美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對餐飲業者的影響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