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與飲食、遺傳、生活習慣相關。常見症狀包括腰痛、血尿等。透過多喝水、控制鈣質與鈉攝取、減少動物性蛋白等方法,可有效預防與降低復發風險。
腎結石是人體泌尿系統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臺灣每10人當中就有1位為此感到困擾。除此之外,腎結石也很容易再度發生,一份2022年的國外文獻指出,初次發病後的10年內,約有50%的患者會再復發。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有沒有哪些飲食禁忌呢?一起來認識。
什麼是腎結石?症狀有哪些?
人體腎臟最主要的功能,是透過尿液來清除體內廢物,它能讓血液中鈉、鉀和鈣等電解質的濃度維持正常,比方說藉由排除多餘的鈉以調整血壓。假使尿液中含有過多未能被溶解的礦物質,例如尿酸、草酸、磷酸或鈣離子,便會形成一顆顆堅硬的小石子並累積於腎臟,也就是所謂的「腎結石」。
一般結石較小顆時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症狀,通常都是卡在輸尿管或是腎臟和輸尿的連接處才會引發不適,如:
1、腰痛或下背部兩側劇烈疼痛
2、頻尿、血尿
3、噁心或嘔吐
4、發燒、發冷
5、尿液聞起來很臭或看起來渾濁
5原因造成腎結石!高危險群需注意
目前認為形成腎結石,有幾個常見因素:
1、家族史:若父母有腎結石,子女得到的機率也會變高。
2、飲食習慣不佳:如喝水量少,或經常吃高蛋白質、高鹽、高糖的食物。
3、長期憋尿。
4、肥胖:體重過重者或肥胖的人,腎結石風險會提高。
5、本身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胱氨酸尿症,以及罹患消化系統疾病與接受手術者。
預防腎結石、避免復發!掌握4大飲食原則
多喝水:每天至少攝取2000~2500cc水分,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有研究分析顯示,每天如果能排出2.5公升尿量,結石風險將能降低60~80%;但要是液體攝取不足,則會增加腎結石發生機率。尤其是在進行會大量出汗的運動或活動時更要補充,而且較小的結石也可透過多喝水、增加排尿量來促進排出。判斷水分是否充足可從尿色觀察,喝足時尿液應呈現透明或淡黃色。除了白開水之外,飲用檸檬水(汁)也是不錯的選擇,當中的檸檬酸鹽有助預防草酸鈣結石與磷酸鈣結石的復發;低卡柳橙汁經研究發現也有相同的保護作用。其他像是咖啡或含咖啡因飲料、葡萄酒和啤酒,可能也有防止結石形成的效果,但必須同時考量它們過多對於健康的影響。此外,牛奶雖含有鈣質,若非過量攝取並不需要太擔心;而碳酸飲料可能會提升腎結石風險。至於水質硬度和腎結石之間的關係,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
攝取足夠鈣質:對於患有草酸鈣結石、不宜吃太多草酸含量高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的人而言,需特別注意鈣質的攝取,可提高草酸和鈣離子結合的機會並排出體外,減少草酸鈣結石的發生。一般成人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000毫克;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的飲食指南表示,每天隨餐吃三份乳製品將有望降低鈣結石風險。
少吃動物性蛋白:高蛋白質飲食可能導致體內過多尿酸,並使鈣質流失,增加結石的機率。提醒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需適量,或以植物性蛋白質取代部分紅肉攝取。
減少鈉攝取量:高鈉飲食會增加尿液中的鈣離子濃度,誘發腎結石,應避免吃醃製、罐頭或加工食品,鹽、味精、醬油等各式調味料也要減量使用。可多搭配天然辛香料及香草,例如大蒜、薑、香菜、辣椒、孜然、迷迭香等,或是檸檬、鳳梨、番茄等水果增加風味。
另外,過去認為咖啡含有高量草酸,腎結石患者最好避開。但近年來國外多項研究發現,因咖啡具利尿作用,並且可降低草酸鈣結晶黏附在腎小管上皮細胞表面的能力,所以能防止腎結石形成;一項瑞典研究更指出,每天1~1.5杯咖啡能降低40%腎結石風險。因此,只要把握適量原則,每天一至兩杯咖啡不但不會有什麼問題,還能帶來額外好處呢!
營養小筆記
多喝水是不二法門 就臨床上看到的現象要特別提醒三大類族群:
1、經常結石的人也不要隨意飲用中藥茶,飲臨床上看到曾有病患大量喝來路不明的茶後,導致結石多次發生。
2、經常應酬的人因為喝酒多但喝水量少飲食又大魚大肉,蛋白質攝取過多也會導致腎結石。
3、型瘦瘦的人不吃大魚大肉但整體飲食偏鹹加工品多,例如喜沾醬料或常吃加工食品、速食、調理食品。這些飲食習慣都是高風險族群喔!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李婉萍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喝咖啡竟有助降低腎結石風險!了解腎結石症狀、原因與預防方式】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患有慢性病更容易受高溫氣候衝擊?氣候變遷竟會讓腎臟負擔更大!
▶喝水竟然也有最佳時間段?讓營養師帶你了解幫助代謝的正確補水秘訣!
▶食用燕麥片好處多!燕麥片越少加工越好 麩質過敏、痛風和腎結石患者應注意攝取
▶想當人生「腎」利組?評估腎臟機能,以下五字訣要牢記!
▶愛穿緊身褲、吃咖啡甜食,會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真正能預防、降低復發率的關鍵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