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挑食不只是小時候的習慣,可能一路延續到青少年甚至成年階段。布里斯托大學針對5,300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發現挑食行為具有持久性,但當挑食青少年選擇學校供餐而非盒裝午餐時,飲食多樣性顯著提升。研究顯示,學校午餐的結構與同儕影響,可能成為改善挑食的關鍵環境因子,為校園營養政策提供新啟示。
整理=編輯部
長久以來,挑食(picky eating)一直被視為兒童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尤其在學齡前階段達到高峰。然而,這項由布里斯托大學研究團隊透過其著名的「90年代兒童」(Children of the 90s)縱向研究(亦稱為雅芳親子縱向研究,ALSPAC)所進行的深入分析發現,許多在幼兒時期表現出挑食行為的孩子,其挑食傾向並非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而是可能持續影響到他們的青少年時期,甚至更久。這項針對超過5,300名兒童的問卷調查數據,追蹤了他們從學齡前到13歲的飲食習慣變化,提供了關於挑食行為演變的寶貴洞察。
挑食會延續到青春期?追蹤5,300名兒童揭露長期行為模式
研究團隊不僅確認了挑食的持續性,更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學校午餐對於這些持續性挑食孩子的影響。此前,關於挑食兒童飲食行為的研究多半集中在家庭環境內部,例如家庭用餐習慣、父母的榜樣作用或食物準備方式。但布里斯托大學的這項研究首次將視野擴展到校園環境,探討在學校午餐這種半自主選擇的背景下,挑食孩子的食物選擇模式。這一視角的轉變至關重要,因為校園午餐不僅是一個提供營養的場域,更是一個孩子們在同儕環境中學習、嘗試新食物的社交場合。
研究結果顯示,在午餐時間選擇學校供餐的挑食青少年,比那些自行攜帶盒裝午餐(packed lunches)的挑食青少年,展現出更少挑剔的飲食行為。具體來說,當挑食的13歲孩子攜帶盒裝午餐時,他們的食物選擇往往較為單一,例如,他們很少選擇肉類、魚類或新鮮的水果和沙拉作為填充物,取而代之的常常是像酵母醬(marmite)、花生醬或起司抹醬等相對簡單且口味單一的選項。這種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在為挑食孩子準備午餐時,為了確保他們至少會吃東西,而傾向於選擇孩子接受度高的、安全牌的食物。
然而,當這些挑食的青少年選擇了學校供餐時,他們的飲食行為模式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們不再刻意避免肉類、魚類或新鮮水果,反而會選擇更廣泛的食物種類,雖然仍不如非挑食者多樣,但比盒裝午餐時明顯更豐富。這項發現極具意義,它暗示了校園供餐的環境與其提供的多樣化選擇,可能在無形中鼓勵了挑食孩子嘗試並接受新的食物。
盒裝午餐讓挑食行為更固化?學校供餐反而提升飲食多樣性
學校供餐通常提供一個固定但多變的菜單,包含了不同種類的蛋白質、蔬菜、穀物和水果,這使得挑食的孩子即使只選擇其中幾樣,也能比盒裝午餐獲得更多樣的營養。同時,在同儕的影響下,看到其他同學食用各種食物,也可能降低了他們對新食物的排斥感,促使他們更願意去探索未知。
首席研究員卡羅琳·泰勒博士(Dr. Caroline Taylor)強調,儘管挑食通常在3歲左右達到高峰,但仍有部分個體會將這些特徵保留到青少年時期。她指出:「學校午餐對於增加青少年挑食者的飲食多樣性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不僅是因為學校供餐提供了更豐富的食物種類,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一個與家庭環境不同的飲食場景,為挑食孩子提供了新的刺激和嘗試的機會。她進一步指出,對於健康成長和發展而言,攝取足夠的營養豐富的蔬果至關重要,而挑食孩子恰好是蔬果攝取量不足的高風險群體。因此,校園供餐在改善挑食青少年飲食質量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學校午餐怎麼改變挑食行為?供餐多樣性與同儕影響成關鍵
布里斯托大學的這項最新研究為全球學校膳食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揭示了校園供餐體系在改善青少年挑食問題上的巨大潛力。這不僅是關於提供食物,更是關於創造一個有益於飲食學習和習慣養成的環境。當挑食的孩子進入學校餐廳,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與家庭餐桌截然不同的情境。在學校,食物選擇的多樣性是預設的,而非個人定制的。學生們通常會在多個菜餚選項中進行選擇,這些選項往往涵蓋了不同類型的蛋白質、蔬菜、碳水化合物和水果。這種豐富的選擇,即使是挑食者,也能在有限的偏好內,找到比單一盒裝午餐更廣泛的食物組合。
更重要的是,學校餐廳是一個充滿同儕影響力的社交環境。青少年處於高度重視同儕關係的發展階段,觀察和模仿同伴的行為是他們學習和適應社會的重要方式。當挑食的孩子看到身邊的同學自然而然地選擇並享用各種食物時,他們對新食物的警惕性可能會降低,嘗試的意願則可能增加。這種潛在的「社會學習」效應,是家庭環境中難以完全複製的。在家庭中,父母通常會遷就挑食的孩子,提供他們熟悉的食物,這在短期內解決了用餐的困境,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固化挑食行為。而學校供餐則提供了走出舒適區的機會,鼓勵他們在相對輕鬆、沒有直接壓力的情況下,探索未知的味道和口感。
從改善青少年挑食到成人健康風險預防:校餐研究的政策啟示
布里斯托大學的這項研究清晰地指出校園午餐在改善青少年挑食問題上的潛力,更為公共衛生、教育系統乃至家庭提供了明確的策略性介入方向。這是一項從個體行為改變出發,最終促進全民健康的重要路線圖。研究的關鍵洞察在於,它超越了單純的營養攝取量評估,深入探討了環境因素(校園供餐與盒裝午餐的對比)如何影響飲食行為的選擇,尤其是在青少年這個關鍵發展階段。
此外,研究團隊也指出,挑食行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與更嚴重的飲食障礙(如迴避/限制性食物攝取障礙,ARFID)有潛在關聯,未來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其演變與風險因素。他們亦計劃擴展研究對象至成人族群,探索挑食行為對營養狀況、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長期影響。
這項前瞻性的研究將為我們提供挑食行為從童年到成年生命週期演變的更完整圖景,並揭示其與慢性疾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品質之間的潛在關聯,並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社會。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飲食教育不能等!如何從小培養孩子正確飲食觀念?
▶吃錯食物可能加重過動症?ADHD留心避開這4大NG飲食習慣
▶成長階段的孩子怎麼吃才營養?網友推薦7大飲食重點
參考資料
▶Sciencedaily,School dinners may encourage picky teenagers to eat better, says new study
▶University of BRISTOL,School dinners may encourage picky teenagers to eat better, says new study
▶JHND,Do Children Who Were Preschool Picky Eaters Eat Different Foods at School Lunch When Aged 13 Years Than Their Non-Picky P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