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餐飲業近年掀起資本化熱潮,十多家餐飲集團透過上市、上櫃與興櫃進軍資本市場。從擴張展店、供應鏈升級、人才激勵到品牌形象升級,資本化正重塑台灣餐飲產業的營運模式與國際競爭力,開啟餐飲業的新篇章。
「開店賣料理,好吃就好」的舊思維,正在台灣餐飲業掀起一場革命。過去兩三年,併購與投資案層出不窮,連帶催動一波又一波的上市、上櫃、興櫃熱潮;不僅資金大門敞開,更為餐飲業注入企業治理、人才留才、品牌再造的全新能量。更有趣的是,對某些創業者而言,掛牌後那四位數的「股票代碼」,竟成了一場生命的自我實現。
餐飲品牌資本化盤點:從興櫃到敲鐘實錄
過去三年,共有超過十餘家餐飲集團透過興櫃、上櫃、申請上市等各種管道,成功進入資本市場。以下僅列出其中代表性者:
1、王座餐飲(2751):2024年9月上櫃,底氣來自段純貞與京都勝牛雙品牌合體,年營收突破60億元。
2、開展餐飲(7789):同月上櫃,旗下擁有TGI FRIDAYS台灣區營運權,餐飲加娛樂雙螺旋成長。
3、全家國際餐飲(7708):2023年底以興櫃身分登場,隨即在2024年11月進階上櫃,整合大戶屋、bb.q CHICKEN、IKIGAI燒肉等品牌。
4、築間(005014):2024年4月上市,石頭火鍋與築間火鍋雙主力齊發,標榜中央廚房與數位點餐雙箭齊發。
5、金色三麥、Q Burger還有正在申請敲鐘的三商餐飲、未來可期的中式快餐新勢力。
這些品牌不約而同地選擇一條「上市櫃興櫃路線」,背後固然隱含併購擴張、品牌重塑與資本加速的需求,也代表台灣餐飲從打地舖階段,正式進入「企業化、集團化」的新里程。
為何餐飲品牌需要走向資本市場?
當然,做生意從來都需要更多的錢,然而,根據我自己本身與多家餐飲品牌老闆及上市櫃餐飲品牌老闆對話,我整理了餐飲品牌走向資本市場最重要的三大環節:快、新、人。
1、快速展店與供應鏈升級:
展店成本高昂:一間新店投入租金、裝潢、人力、中央廚房與冷鏈物流,動輒數千萬起跳。資本市場募集的龐大資金,能讓品牌一次性蓄力,短時間內遍地開花。
供應鏈整合:以段純貞牛肉麵為例,併購中央廚房、洞悉食材溯源,添增產能的同時,也降低原料成本,進一步穩定品質、提升毛利。
2、研發創新與行銷攻勢:
數位化+高顏值:資金挹注加快APP建置、會員經營、AI點餐,不僅精準行銷,也能推出聯名、限量新品,在社群上製造話題。
跨界IP與快閃店:打破傳統餐飲框架,資本驅動下的跨界聯名(漫畫、潮牌、遊戲),更容易獲得投資人與年輕族群的青睞。
3、人才養成與股權激勵:
在大缺工世代的浪潮下,優秀人才更是成為餐飲產業的稀缺資源,誰能在這個世代獲取優秀人才將有可能走向壯大,雇主品牌升級成為上市櫃的關鍵因素之一,上市櫃後可發行股票認股權或限制型股權(RSU),提供員工「賺股權、賺未來」的誘因,有助於在餐飲業人力競爭中脫穎而出。
除了解渴的資金,上市櫃還能帶來什麼?
1、雇主品牌的加分題
過去「餐飲業=基礎行業」,光環往往比不上科技、法律、醫療產業;但當一張張「敲鐘合照」、一份份「掛牌公告」出現在媒體,餐飲集團化、上市櫃的光環,瞬間為企業形象加分。年輕一代求職者不再僅看「薪水高低」,還在意「未來能參與什麼樣的成長故事」、是否有股票分紅、職涯發展與自我實現的舞台。
2、營運模式從「做菜」走向「做戰略」
標準化+SOP:資本化後,菜單研發、中央廚房、教育訓練都必須標準化,才能在10家、100家、1,000家店鋪複製成功。
多品牌矩陣:好吃不再是唯一指標,同集團或跨集團的「多品牌經營」可分散風險、搶攻不同客群。例如某冰店集團同時操作手搖飲、咖啡廳與輕食餐廳,從早午餐到下午茶做到一條龍。
併購+聯盟:不只自建,也透過併購快速擴張,或與供應商、通路商結盟,形成更強大的生態系。
3、資本化視野下的台灣軟實力
跨國版圖:當資本為品牌背書,台灣品牌「走出去」更具說服力──從星巴克在上海的擴張,到蜜雪冰城在東南亞的快速複製;台灣的珍奶、手搖飲、火鍋、快餐也能乘勢而上。
經濟外交新武器:餐飲文化是最貼近民心的「國家名片」;資本市場助燃規模後,餐飲集團成為推廣台灣品牌軟實力、文化輸出的最佳載體。
股市上的「四位數代號」:攸關自我實現的人性
許多創業者的夢想,並不只是開幾家店賺錢,而是「有一天能拿到那四位數」,這絕對是最不理性但最真實的理由,賺大錢很重要,回饋社會照顧更多家庭很重要,讓企業長遠的走下去很重要,但往往有時候企業的戰略判斷還是攸關最大資方的自我實現,這不是『企業經營學』,這是『人性心理學』。
很多創業家,尤其是現在這個世代成功的餐飲創業家,大概落在45~60歲之間,這個世代的男子漢,誰不想要被掛上市櫃公司老闆的稱號,誰不想要自己的企業擁有那四個數字,那四個數字的股票代碼,代表著成功、代表著你的努力有所成,是最簡單可以讓過往的同學們、同梯們意識到你的成功的四個數字,這絕對是傳統意義是上的絕對成功。
未來展望:併購、募資、國際化三箭齊發
接下來的幾年,估計台灣餐飲產業將持續走向資本化,以及資本化後的系列戰略推進,大概會是以下三個方向前進:
1、持續併購整合:當群雄並起,未來餐飲市場或走向「寡占化」。弱小品牌若想倖存,必是「被併購」或「併購他人」。
2、募資新工具:除了上市櫃,Crowdfunding、私募股權基金(PE)、ESG專案債券等等多元管道,都將成為企業募資新亮點。
3、國際化競速:以台灣烘焙、手搖飲、火鍋為代表的餐飲軟實力,配合資本化助力,將在東南亞、日本、北美等地掀起新一波「台味」旋風。
也期許在接下來幾年內,台灣的餐飲產業,除了一樣很好吃以外,更能透過上市櫃的方式,獲取以下三點的成績:
1、資金加持,讓餐飲品牌能迅速拓點、升級供應鏈、跨界創新,營運效率與毛利雙雙提升。
2、企業形象升級,讓年輕人才能看見「餐飲也能當作一條高成長、能投資、能分享成果的事業線」。
3、國家軟實力輸出,結合資本市場與品牌魅力,讓台灣「煮出」的美食故事,在國際舞台綻放光彩。
當資本化的浪潮推進,餐飲業不再只是「靠好手藝、講好味道」的傳統行業,而是結合金融、科技、品牌與文化的跨域典範──而那一串在看盤軟體中閃爍的「四位數代碼」,正是所有創業者步上資本新高峰的最佳見證。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餐飲品牌為何紛紛上市櫃?哪5大目標吸引餐飲股進入資本市場?
▶台灣連鎖餐飲打國際戰的對手是誰?中日韓的連鎖加盟餐飲業正加速國際化!
▶美國關稅加速全球供應鏈快速重整!台灣如何培養出世界級餐飲與零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