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通膨與消費壓力持續影響下,越來越多食品大廠選擇推出小包裝產品應對市場變化。從餅乾、洋芋片到巧克力,多品牌紛紛以更低單價、更多尺寸選項吸引精打細算的消費者。這場「小包裝戰爭」背後,不只是價格策略,更牽動品牌定位、通路配置與未來成長動能。

撰文=編輯部

你有發現食品包裝越來越小了嗎?食品大廠改推迷你包裝的原因,背後是一場深思熟慮的策略決策。

消費壓力驅動「迷你包裝潮」

近年來,受到通膨與經濟壓力影響,消費者對日常支出越來越謹慎。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自2023年以來食品價格雖已降溫,但仍居高不下,許多家庭開始減少非必要性消費,例如餅乾、洋芋片等零食首當其衝。

此外,當零食售價超過6美元,許多消費者會開始猶豫。為突破這個心理門檻,品牌紛紛推出0.5~3美元的迷你或中等包裝。億滋國際(Mondelez)財務長Luca Zaramella指出:「3~4美元的小包裝反而成為消費者的新重心,有助於維持品牌黏著。」

食品巨頭齊步布局小包裝產品

億滋國際(Mondelez)、百事公司(PepsiCo)與金寶湯公司(Campbell’s)等品牌積極部署迷你包裝策略。例如億滋國際的妙卡(Milka)巧克力條有6種不同尺寸,從不到1美元至6美元不等;奧利奧(Oreo)與麗滋(Ritz)也推出約3美元的小包裝。百事公司則讓樂事(Lay’s)洋芋片提供多達6種尺寸,價格從50美分到5美元不等。金寶湯公司則主打2.5盎司(約70g)、售價不到2美元的金魚餅乾(Goldfish)。

Oreo餅乾推出多種包裝尺寸與價格選項。(圖片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零售通路策略同步轉向

零售端也響應這股趨勢。好市多(Costco)將原本12入的鬆餅包裝改為8入、售價從9.99美元降至6.99美元,結果銷售量反而上升。塔吉特(Target)也鼓勵供應商設計「籃裝小包特價區」吸引臨時性購買。

小包裝踩中消費者心理痛點

小包裝除了價格更親民,也踩中了消費心理的幾個關鍵:

1、選擇焦慮降低:品項越少、價格門檻低,越容易讓消費者「願意嘗試」。

2、減少罪惡感與浪費:少量攝取、一次吃完,特別吸引重視健康與環保的族群。

3、共享與社交場合便利:家庭聚會、兒童便當、辦公室點心等皆適用。

儘管小包裝的售價較低,但單位毛利往往更高。每盎司價格常比大包裝高出15%~25%,品牌可透過提升銷售量來平衡包裝與物流成本。

縮水通膨與貨架壓力成潛在挑戰

這項策略也並非毫無爭議:

1、與「縮水通膨(shrinkflation)」界線模糊:若品牌在減少份量時未同步降價,可能讓消費者覺得「花一樣的錢,買得更少」,進而引發反彈與信任危機。

2、新增包裝尺寸的製造與上架成本高:每新增一種包裝尺寸,就需調整包材、設計與生產流程,並與通路協調貨架空間。

億滋國際(Mondelez)第一季營收僅微增0.2%至93.1億美元,北美市場反跌4.1%,拉丁美洲更下滑8.8%。面對成本與原物料(如可可)價格飆升,品牌除了漲價,也靠迷你包裝撐住銷售表現。

專家指出,這波小包裝潮流不只是短期對通膨的反應,更代表消費行為轉型的縮影。未來,品牌若想在變化劇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步,關鍵不在「做小」,而在「推出對的包裝」:針對正確的族群、情境與價格,提供對應的價值與敘事。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KIND能量棒啟用防潮防氧紙包裝!2030前實現全面可回收承諾
全球首創「自打包起司」!雀巢起司把乳清變包裝 吃完連袋子都能分解!
環保訴求不夠賣!麥肯錫建議品牌設計永續包裝要注意這4件事

參考資料
The Battle to Keep Consumers Means Smaller Packs of Cookies and C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