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5年起,紐西蘭液態乳正式免關稅進口,原本被寄予降低售價的期待,卻未如預期出現在市面上。消費者質疑:「關稅省了,價格卻沒降?」冷鏈運輸、通路抽成、分銷成本層層推高價格。《食力》帶你揭開進口乳品背後隱藏的關鍵成本結構困境。

採訪・撰文=林玉婷

2025年元旦起,紐西蘭液態乳進口台灣已正式取消關稅,隨著關稅壁壘解除,市場認為進口乳售價將明顯下降,消費者得以受惠。然而,實際情況卻未如預期,市面上的紐西蘭乳品價格,依然與國產鮮奶相當接近,並未出現大幅度下調,引發社會各界質疑:「關稅省了,價格卻沒降,利差去哪了?」

進口鮮奶成本結構揭密:免關稅,為何價格依舊沒降?

根據《食力》推估綜合整理,分析進口乳的整條進口路線成本組成,便能看出即使少了關稅,也難反映在零售價格的核心主因。紐西蘭進口液態乳的生產成本約占20%,雖然比台灣低許多,但是近年反聖嬰現象等氣候變化,影響牧草與降雨,使紐西蘭放牧面臨挑戰。

以《食力》推估圖表可見,雖然生產成本僅占20%,但冷鏈物流、加工與通路抽成等三項成本合計超過65%,是影響零售價僵固的結構性原因。

雖然國產鮮奶的生產成本高達40%,但國內運輸距離短,整體流通成本相對較低。反觀進口鮮奶冷鏈與物流成本負擔沉重,全程4度C冷鏈運輸的費用省不了,即便免除了關稅,在冷鏈、分銷與通路層層加價之下,價格降幅自然有限。消費者自然難以感受到價格變化,因為單靠關稅優惠,並無法真正改變零售端價格結構。

免除關税,確實是降低進口乳成本的一部分,但從冷鏈運輸、分銷通路,到最終零售價格,各層成本累積,讓市場售價難以直接反映關税下降的利益。

從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資料可見,台灣市售鮮奶每公升零售價為80~125元,紐西蘭則為39.4~88.7元,看似便宜,但實際出口至台灣後,因物流與抽成層層推高價格,反而貼近甚至高於國產價。

進口商坦言:各項成本漲 免關稅也難降價!

根據統計,紐西蘭牛乳10年來進口均價已從每公斤39.85元,升至47.21元,漲幅達18.5%。進口商普遍指出,進口乳品從產地到上架的每一環節成本都高於預期。

「恆牧100%紐西蘭鮮乳」從2019年起由三石天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台灣,貿易事業處陳思全協理表示:「進口乳雖然享有零關稅,但從紐西蘭收乳價、海運冷鏈,到台灣內部冷藏配送與通路抽成,每一項成本都在漲。我們全程4度C冷鏈運輸、風險與成本都比國產乳高。就算免關稅,也很難讓零售價降下來。」​

「恆牧100%紐西蘭鮮乳」的零售和業務通路銷售佔比各半,每年銷售量穩定成長10~20%。2025年初因為在紐西蘭的充填廠整修而暫停進口,將在5月重新在台上市,屆時會以優惠活動來平衡成本,但暫時不會降價。(圖片來源:三石天合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進口「紐牧然100%紐西蘭鮮乳」的台灣牧場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孝安亦坦言:「實際上今年以來紐西蘭原料奶價漲幅達40%,加上運輸油價與通路抽成,進口乳成本比國產還高。賣價無法回本,甚至虧損,因為成本關係無法提供消費者心目中的理想價格,我們已確定5月底就會跟進口商停止合作,6月底就停止販售紐牧然鮮乳。」

在全聯獨家銷售的「紐牧然100%紐西蘭鮮乳」因為難以承擔進口成本壓力,已確定2025年5月底就會跟進口商停止合作,6月底就停止販售。(林玉婷攝)

乳業協會:價格未降屬市場自由,結構性透明才是關鍵

對於關稅優惠未反映在價格上的質疑,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祕書長方清泉指出,「關稅是否反映在售價,是一回事;是否影響酪農,又是另一回事。」方清泉表示,是否調整售價屬於企業自主決策,協會不便干涉,應尊重市場機制與消費者選擇。

方清泉提醒,相較於價格爭議,他認為結構與標示更值得重視。目前進口乳在市面上最大宗的其實是冷凍濃縮乳(冰磚奶),而非液態乳,而這類用於手搖飲、咖啡等業務端市場的進口乳,反而對國產鮮乳造成更直接的壓力。「真正需要政府監管的,不是價格漲沒漲,而是標示要清楚,讓消費者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

消費者反彈:免稅空間,誰真正受惠?

消費者對於乳品售價高的不滿聲浪在網路論壇、社群平台迅速擴散,「免了關稅,價格卻沒降」成為主要質疑焦點,甚至有人向公平交易委員會(簡稱公平會)檢舉,希望調查進口乳品業者是否存在不當聯合行為。然而,公平會表示,除非有明確證據證明業者間存在聯合定價或市場操控,否則價格波動屬於市場自由競爭範圍,無法僅因價格未降而啟動調查或裁罰。公平會指出,目前沒有相關業者聯合行為事證,而且紐西蘭鮮奶進口之後同樣也要與國產鮮奶競爭,因此並非獨占事業,價格如果訂得高,也會有市場壓力,因此公平會會持續觀察市場狀況。公平會立場強調,只要無聯合壟斷行為,價格仍屬市場自主決定範疇。

消基會強調價格與成本透明,才是真正的消費者福利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則主張,基於國人的健康維護,要讓鮮乳價格合理化需要跨部會合作解決,農業部、經濟部等相關部會應介入促成價格結構的合理化,應該對乳品市場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了解價格形成的各個環節及其成本結構。這樣才能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降低消費者的負擔。

消基會強調,對於超商及通路商的上架費用,經濟部應適時進行監管,降低消費者的負擔。這樣可以減少中介環節的利潤分配不均,讓生產者獲得更合理的收益。

關稅免除,並不必然帶來零售價格下降,尤其當冷鏈運輸、分銷通路、通路抽成等結構性成本仍高時,價格無法明顯反映關稅優惠。真正的問題,不僅在於有無免除關稅,而是市場資訊的透明度與成本結構的合理性。關稅取消只是起點,唯有資訊透明與通路改革,才能讓乳價真正反映合理成本,讓消費者與產業雙贏。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紐西蘭冰磚奶進口暴增、6年飆破萬噸!國產鮮乳如何守住手搖與咖啡戰場?
近6成消費者買乳先看售價!Y世代重口感、X世代挺品質
三次乳業危機鍛造國產鮮乳!台灣乳業60年全紀錄揭示2025生存戰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