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本吹起的「生」風潮,從生吐司、生甜甜圈到生可樂,在台灣引發高度關注與排隊潮。這些商品藉由「生」所帶出的柔軟口感、天然訴求與純粹感,成功吸引年輕消費族群。社群傳播、在地創新與健康概念的結合,讓「生」不只是食物狀態,更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消費文化符號。
對不少人來說,乍看「生」這個詞彙會聯想到未經烹煮、新鮮等印象,像是生魚片、生牛肉或生啤酒等食物類型。然而,近年來從日本來的職人烘焙店、甜點小鋪到飲料品牌,創造了像是「生吐司」、「生甜甜圈」與「生可樂」這些帶有「生」之名的產品,影響了消費者嶄新的認知與購買意願。
「生吐司」轉化為象徵原味、柔和口感與天然製法的標誌,源自大阪的高級吐司品牌「乃が美」,提出一種與傳統烘焙不同的製程。根據創辦人阪上雄司表示,生吐司的「生」字,意指的是「直接吃就很好吃,吐司邊柔軟蓬鬆,入口就在你嘴裡融化(そのまま食べてもおいしくて、耳までふんわり口どけの良いパン。)」
在日本推出後掀起搶購熱潮,2022年「乃が美」正式登陸台灣設立門市,也迅速引起消費者共鳴,帶動生吐司在台灣的市場發展。現在則還有包含「銀座仁志川(銀座に志かわ)」、「嵜本」生吐司等品牌,目前僅嵜本維持較多門市經營,乃が美與銀座に志かわ皆維持小規模展店策略。
從甜點到飲料,「生」定義新食感美學
延續生吐司的熱潮,生甜甜圈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關注。日本甜點品牌首次推出「生ドーナツ(Nama Donut)」,利用少許酵母、增加水分並直接下鍋油炸,為了保留「生」般柔軟彈性。「生甜甜圈」以高含水量的麵糰製作,口感濕潤且不易膩口,加上獨特風味的內餡,並成為近期新甜點風潮的代表之一。
在日本發跡的Haritts在台灣設點後,Goo Donut的本土品牌同時受到關注,Daykey Donut、雪系町生ドーナツ也有不少支持者。但是,將生甜甜圈推向大眾關注熱潮的,則是來自東京中目黑的話題品牌I’m donut ?。台北分店開幕吸引大量曝光,現場排隊人潮長達數小時,雖有些爭議討論,但仍成為將生甜甜圈知名度打開的重要品牌。
不只是甜點,碳酸飲料也受到「生」風潮帶動。由百事可樂推出的「生可樂」也有相當的討論度。根據日本官網解釋,強調的是以天然香料製成、喝起來更順口、氣泡也更充沛細緻,並且香料不經高溫烹調,與一般高糖、強刺激的傳統可樂形成對比,更能保留原始風味。
「生」成為飲食美學的文化語彙
那麼,為什麼生吐司、生甜甜圈、生可樂會在台灣引發高度討論?首先,是有別於原來的產品口感與風味,對於喜歡嘗鮮的消費者,加上了「生」這個字就更有吸引力。再者,現做、限量、排隊等元素具備高度社群傳播特性,激起不少消費者拍照打卡,容易引發社交平台上的討論與關注。
以「生」為名的產品強調純粹、適口、天然等特色,符合我們對健康與生活儀式感的滿足。像是年輕上班族、設計師與甜點控,都可以發現對於這樣的產品更有購買意願,並將「發掘新品」視為個人獨特品味的象徵。
「生」這個字所代表的,已不僅是食物的狀態,也象徵著我們對天然、柔和、純粹感的追求。越來越多台灣品牌本土化「生」風潮,例如將台灣茶與生吐司結合的創意品項,或是甜點品牌將台灣水果入餡,這些作法不僅提升商品辨識度,也強化品牌與在地連結,以及維持消費者的關注。
未來,或許「生」的風潮也可能延伸至更多品項,只要能強調產品在製程、口感或成分上的特質,便可能吸引更多注重健康、品味與社群互動的消費族群。從生吐司到生甜甜圈、生可樂,「生」正在定義一種新的消費品類。本土品牌若能掌握趨勢,結合製作手法、在地食材、產品創新與社群策略,將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打造讓人回味且願意持續消費的爆款商品。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生吐司、生甜甜圈、生可樂引爆的消費風潮》】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別再誤會它!從日本紅進台灣的「生吐司」,不是真的「生」!
▶還記得生吐司排隊熱潮嗎?日本生吐司品牌嵜本如何顛覆傳統吐司形象 年年營收破億元
▶不加熱的「生可樂」為何氣感更強?百事如何用技術刷新清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