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掃碼點餐原先為防疫措施,也成為缺工時代下彌補手段,卻引發不少反感。年長者、偏好互動者與拒用手機者,都可能因科技設計不友善而被排除。相比日本將其視為輔助工具,台灣應推動多元點餐選項與友善設計,避免科技成為篩選顧客的門檻,讓餐飲業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仍保有人情味與包容本質。

「不用掃碼點餐,未來就吃不到飯嗎?」

過去三年,這個乍聽誇張的疑問,卻在台灣餐飲圈與網路社群裡持續發酵。掃碼點餐,原本只是疫情下為了無接觸防疫的權宜之計,卻在疫情趨緩後,因缺工壓力,逐漸被部分業者視為「必要手段」甚至「唯一解方」。

然而,數位化的進展從來都不是無縫的。對許多消費者而言,掃碼點餐不只是點菜流程的變革,更涉及科技可近性、服務體驗、文化價值,甚至觸動社會階層間的數位落差問題。

在這場看似「工具選擇」的討論背後,藏著更大的問題:當餐飲業的營運邏輯開始高度依賴科技,是否還能維持餐飲業最珍貴的本質:讓每個人都能安心享受美食?

效率還是冷漠?掃碼點餐兩極評價

疫情以來,掃碼點餐迅速走進台灣大街小巷。許多業者與平台都強調其帶來的3大好處:

1、節省人力:在缺工成常態的現場,少掉服務人員到桌邊詢問點單的時間,對營運來說格外珍貴。

2、提高翻桌率:流程加快,減少顧客等待,有助於提高座位週轉率。

3、降低錯單率:顧客自己點單、確認,減少人工傳遞錯誤。

然而,另一邊卻浮現強烈的反感聲音。許多消費者反映,掃碼點餐讓用餐變得「冰冷」、「機械」,缺少原本餐廳最吸引人的人情味。

這種分裂,其實不只發生在台灣。以崇尚「自由」文化著稱的美國,同樣有不少消費者公開反對掃碼點餐。他們質疑:「憑什麼強迫我一定要用手機點餐?」這種排斥甚至導致現場衝突,更別提美國強烈的小費文化與服務期待,使部分消費者視掃碼點餐為服務品質倒退。

掃碼點餐不是人人都愛,台灣反對掃碼點餐的3大族群

回到台灣,那些反對掃碼點餐的人,又是誰?簡單說,有3大族群:

1、年長者或視力不便者

這群人最大。老實講,手機對很多年紀比較大的長輩而言,真的不一定那麼友善。

別說掃碼點餐了,光是打開LINE、看小螢幕都吃力。更別提有些人還有白內障、手抖,根本無法順利點選螢幕上的小按鈕。這意味著,他們走進只接受掃碼點餐的餐廳,就幾乎是被拒於門外。

2、偏好人際互動的顧客

年輕人裡,也有不少人其實不喜歡掃碼點餐。不是不會用,而是不想用。

有些人就是喜歡進餐廳,店員笑臉迎人、跟你閒聊兩句,甚至可以多問:「今天有什麼隱藏菜單?」這些人把外食視為一種社交活動,而不只是「吃飯」這麼單純。

掃碼點餐,對這群人來說,反而像是把溫度抽掉,變得冰冷。

3、不願攜帶或依賴裝置者

還有一群,則是「故意不用智慧型手機」的人。

別以為這只是少數。歐美已開始流行一股「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的潮流。像瑞士品牌Punkt MP02與美國的Light Phone,都是主打極簡設計、僅支援通話與簡訊,不能上網的手機,他們在社群上都曾引起熱列討論。

這群人就是覺得,手機已佔據人生太多注意力,連吃飯都要用手機,他們拒絕。台灣也不乏這種消費者。像我自己,週末就常帶著只會打電話的old school手機出門。只想好好吃頓飯,不想再被螢幕綁架。

掃碼點餐為何成為對立導火線?

說老實話,掃碼點餐之所以引發這麼多反彈,跟它當初被「介紹」的方式脫不了關係。

2021年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實聯制成為全台公共場所的強制規定,餐飲業者順勢推出無接觸點餐,以降低接觸風險。然而在那個缺乏選擇的情況下,掃碼點餐被深刻烙印成「迫於無奈」的臨時措施,而非優化體驗的創新科技。

等到疫情趨緩,實聯制退場,照理說掃碼點餐應該可以換個新面貌,變成一種「提升體驗」的工具。

但沒有。

因為緊接而來的,是缺工潮。根據勞動部在2024年第4季的官方數據,全台餐飲業缺工缺口估計高達15萬人。許多業者真的是「人力不夠」,被迫繼續依賴掃碼點餐。

問題是,產品設計卻還停留在前期的強制思維。沒有優化,也沒有更多友善設計。

於是店家就乾脆說:「我就只能這樣,客人不配合就不要來。」

結果社會對立加劇,出現一種很可惜的對話:「不用掃碼就別來。」

「你用掃碼我就不去。」

餐飲業本質:包容而非排除!

老實說,這樣的狀況,跟餐飲業的本質其實背道而馳。

餐飲業從來就是最 welcoming、最願意包容多元需求的產業。

我從沒看過哪家餐廳,會因為客人年紀太大就拒絕他進門。甚至連小朋友,只要能乖乖坐好,店家也都很樂意招待。

為什麼到了掃碼點餐,就變成「不用就別來」?

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事。因為科技,本來就應該是服務的「加值品」,而不是「替代品」。

借鏡日本:科技也能兼顧效率與溫度!

看看日本,就很值得台灣借鏡。

日本同樣在疫情期間推動掃碼點餐,但絕大多數業者將掃碼點餐定位為「服務附加品」,而非全面取代人力。大部分餐廳仍保留櫃檯點餐、舉手呼喚、紙本畫單等多元選項。

例如知名連鎖居酒屋「鳥貴族」,雖然透過桌上的自助點餐平板讓客人自助點餐,但客人仍然可以透過服務鈴來取得店員的幫助。這讓掃碼點餐不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成為效率與服務的輔助工具。

東港佳珍海產讓掃碼成為人力的好幫手

台灣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好例子。像東港的佳珍海產,他們就做得非常巧妙。顧客先在海鮮櫃檯點好主菜,之後回到桌上,桌邊提供QR Code,讓顧客自己加點白飯、炒飯、甚至生魚片。這有2個好處:

1、減少外場人員來回詢問「要不要再加點什麼?」

2、讓一人店、小店能更有效分配有限人力。

根據佳珍老闆自己的說法,光是減少來回詢問,就能讓單桌平均節省30秒至1分鐘的人力時間,累積起來就很驚人。這才是掃碼點餐該有的樣貌:輔助,而非壓迫。

不讓科技成為「篩選顧客」的門檻!

回到最初的問題:「不用掃碼點餐,未來還吃得到飯嗎?」

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同電子支付普及多年,台灣街頭仍有不少堅持現金交易的小吃攤,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場。不同族群的存在,絕不會因為科技趨勢就完全消失。

真正該被關注的,是餐飲產業如何避免把科技變成「篩選顧客」的工具。

掃碼點餐若能被設計成多元選項,而不是唯一入口,台灣餐飲業將更具韌性。否則,長期下去,產業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1、社會分化加劇,服務變得排他。

2、年長族群或特殊需求者被排除。

3、餐飲體驗失去人情味,品牌價值受損。

科技與服務共融,打造更好的餐飲環境!

2025年的今天,台灣餐飲業的技術能力、系統彈性,都比2021年成熟許多。掃碼點餐已不再是「臨時權宜」,而是有機會成為服務創新的平台。

未來值得推動的方向包括:

1、多元管道並行:掃碼、自助機、人工點餐同步存在,讓顧客自主選擇。

2、介面設計友善化:更大字體、語音輔助、語言選擇,提高無障礙程度。

3、員工再培訓:即使有掃碼,也要保留「人」的角色,協助顧客解決問題。

科技是工具,不是目的。若我們不想讓「不用掃碼就沒飯吃」變成現實,產業需要更高層次的設計思維。

掃碼點餐,不該成為拒人於門外的門檻。它該是台灣餐飲業,邁向更高效率,同時保有人情味的重要輔助。那樣,我們才能真正說,不用掃碼點餐,未來依然吃得到飯,而且吃得更好。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2025台灣餐飲趨勢往哪走?從精緻餐飲的轉型陣痛到缺工的創意解方
害怕改變、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落伍顧客 恐成台灣餐飲業進步的阻力?
缺工時代觀光餐飲業「無人自助」服務成解方!為什麼智能導入「互信」是關鍵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