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農業試驗所推出「種薑促成生產技術套組」,以組織培養、離地袋植與益生菌配方解決傳統種薑病害問題,並縮短栽培週期。搭配薑採後保鮮技術與模擬貯運流程,顯著延長嫩薑外銷保存期。
整理=編輯部
為解決我國薑產業長期面臨的問題,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組成團隊,集結組織培養、植物病理、微生物、採後處理等方面的專家,提供「薑」來栽培新解方。2025年度首先推出「種薑促成生產技術套組」,結合專用組織培養與栽培介質,採離地袋植方式生產無病健康種薑,不僅具備高增殖率、短馴化期與超過九成的高存活率,更可於1年內生產達銷售規格的種薑,實現全年穩定供應,強化產業基礎。在採後處理與貯運技術方面更有所突破,成功延長薑保鮮期,提升外銷競爭力;透過結合有益微生物配方,強化薑苗抗病力、促進根系發育並提高產量,提升整體產業生產效益。
「種薑促成生產技術套組」僅需1年即可生產高品質健康種薑。(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農試所說明,台灣薑主要品種為「廣東薑」與「竹薑」,栽培面積約860公頃,年產量約2.4萬公噸。傳統慣行以種薑(根莖)繁殖,易因種薑帶菌增加栽培期間發生青枯病、軟腐病與根瘤線蟲等病害的機會,需大量投入防治用藥,使部分薑農轉移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之山坡地,藉由低溫及利用新生地種植以減少病蟲害與連作障礙的發生;外銷嫩薑亦因產期集中且貯存不易,經常面臨產銷失衡的困境。也因為薑產業慣行模式挑戰重重,亟需導入新技術或栽培模式加以改善。
竹薑接種叢枝菌根菌可顯著促進組織培養薑苗生長。(左為對照組,右為處理組)(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為從根本解決種薑帶菌問題,農試所首先研發「種薑促成生產技術」,運用組織培養不僅可避免病原菌感染,產出健康種薑,更可規劃全年性生產,調節產期與供應。該技術皆適用於廣東薑與竹薑,並優化種薑育成流程,可增加組培瓶苗增殖率達5倍,出瓶前關鍵培養基處理為2個月、出瓶苗馴化期2個月,存活率更超過90%,再搭配特定栽培介質於平地設施中離地袋植,約6~8個月即可達市售種薑採收規格,相較過去一般組培苗需培育2年,新技術僅需1年即可產出高品質的健康種薑。為完善薑產業供應鏈並拓展外銷市場,該所也針對薑採後處理與保鮮技術提出精進作法,讓不易保鮮的嫩薑,在經過25天的模擬貯運後仍保有良好外觀與風味,大幅提高嫩薑的外銷潛力。
廣東薑種薑施用有益微生物可增加種薑芽點及產量。(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農試所補充,為延續健康種薑生產效益,透過多年篩選與試驗,研發益生菌配方,幫助生育過程中的薑對抗生物與環境逆境,已獲初步成果。例如在組培苗階段施用益生菌,可提高薑苗整體抗逆境能力,顯著促進薑苗生長;在種薑培育階段施用,則可於初期保護根系免於土壤病原菌的危害,後期則能增加根系生長及促進養分吸收。
農試所最後指出,這一系列創新技術將為台灣薑產業帶來變革,能有效解決生產困境,提升產品價值與國際競爭力,該所作為薑產業發展最堅實的後盾,相信必定能與農民攜手共創新「薑」來。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薑」樣種才健康!種苗場蒐集12個地區36個品系 逐步建立完整的健康種薑生產體系
▶薑黃護肝顧胃又防失智!要如何吃才能完整吸收利用?
▶從傳統滋補到包裝食品!生薑憑什麼打造數十億美元的創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