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英國校餐補助逐年調漲卻追不上物價漲幅,導致免費營養午餐制度陷入困境。學校需自籌經費補足差額,外燴品質與份量日漸縮水。為了兼顧預算與營養,各地陸續推動混獲魚再利用、校園農耕、惜食平台等創新方案,為永續校餐尋找解方。

免費的學校營養午餐聽起來很棒,但是盛在餐盤上的食物卻可能愈來愈教人失望。在英國,政府提供的校餐補助金額與外燴公司的服務費用差距日益擴大,頻頻加重校方必須自力填補其差額的負擔。根據BBC的報導指出,英國教育部於2025年4月23日公布的「升級版」營養午餐資助令人傻眼,從目前每餐2.58英鎊增加至2.61,僅僅多了3便士(約台幣1.2元)!這個預計從下一學年度開始的補助額度,令學校和負責學生餐點的餐飲企業都感到前途堪憂。

外燴壓力大、經費補不齊:英國學生營養午餐的縮水危機

一份餐點多補助1.2元,究竟能加多少菜?以會員逾千名,服務區域橫跨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每日總供應量達300萬份的LACA(地方專業外燴商協會,Local Authority Caterers Association)來說,每間餐飲企業都面臨兩難,被迫針對份量和食材斤斤計較。換句話說,隨著這些餐飲業者肩上的成本負擔加重,未來營養午餐的肉品會更少,便宜食材更多,份量更小。在史杜克市(Stoke-on-Trent)的聖瑪麗小學(St. Mary's Primary School),平均每年需要額外支出45,000英鎊才能持續提供免費的營養午餐。該校校長表示,「對許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一天當中唯一熱呼呼的一餐飯;沒吃飽的孩子是不可能好好學習的」。

英國免費校餐政策擴大,與現實落差引發爭議

目前英格蘭和蘇格蘭實施的「普及幼兒免費校餐計劃」(Universal Infant Free School Meal,簡稱UIFSM)已有10年的歷史,所有學齡前和1、2年級的學童(4~7歲),無論家庭收入的狀況,都有資格獲取免費校餐,促使這項福利大獲民眾的支持;2015年的每餐補助金額是2.30英鎊,2026年將調漲至2.61英鎊。3年級至高中階段,如果學童的家庭領取綜合福利津貼(Universal Credit),且年收入低於7,400英鎊(約台幣29萬),那麼校方則可以為這些學生申請校餐補助。

不過,政府於2025年6月修訂了法規,決議移除上述的年收入條件;自2026年9月起,凡是綜合福利津貼受惠者的學生都能享用免費校餐,此變動估計將讓另外50萬名學童受惠。擴大免費校餐的服務範圍是美事,但是許多學校批評教育部低估了包辦餐點所需要的實際費用。以聖瑪麗小學為例,目前由於有72名家長自掏腰包支付孩子的午餐費用,故校方得以補足政府資助與外燴開銷之間的差額。可是一旦領取免費校餐的人數增多,此差額勢必會變大,校方需要未雨綢繆,現階段就得抓緊時間尋找其他解決方案。

LACA內部的問卷調查統計,企業會員大多認為今日一份營養午餐的要價大約3.45英鎊(約台幣136元),比政府預定的補助額多了84便士,何況物價上漲的速度和幅度在瞬間就能遠遠超過3便士。LACA的調查也顯示物價波動對家長的影響:2020年3月起,子女不符合免費校餐資格的家長所支付的餐費增加了20%。有的家長甚至注意到校餐的品質參差不齊,供應的食物可能介於健康均衡的餐點與披薩、餅乾和甜甜圈之間,而且有時份量愈來愈少。

儘管名為「普及幼兒免費校餐計劃」,英格蘭境內不同地區的公立學校所獲得的補助範圍卻不盡相同;在倫敦及威爾斯,提供普及幼兒免費校餐的範圍已經擴大至6年級以下的全體學生。此外,兩地區的學校獲得的補助金額也較高,倫敦的是3英鎊,威爾斯的則是3.20英鎊。在蘇格蘭,所有小學五年級以下的,以及來自接受兒童補助金(Scottish Child Payment)家庭的兒童都能享用免費校餐。

每年調漲補助仍追不上物價通膨!

2014年由保守自由民主聯盟政府(Conservative-Liberal Democrat coalition government)推行的普及幼兒免費校餐計畫,至今調漲了4次;可惜的是每次增幅都低於通膨率,導致每一所公立學校年年舉步艱難。

據獨立研究機構之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統計,相較於消費物價指數,2023年的資助額損失了16%的現金價值。下學年度1.2%的調漲,遠低於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於3月份公布的食品價格3%的年增幅;另一方面,餐飲業員工的薪資預期將提高3%,同時最低工資也會提高。如此看來,英國教育部每次公布的資助調漲,只是一再凸顯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將校方、餐飲業者和學生困在一年比一年更緊縮的午餐算術題裡。

英國「普利茅斯炸魚條計畫」:將混貨魚變身營養午餐

德文郡(Devon)的普利茅斯(Plymouth)是英國西南海岸最大的城市,近來普利茅斯大學領導「普利茅斯炸魚條」(Plymouth Fish Finger)計畫,帶領當地的學生認識和利用原本會變成可食垃圾的「混獲」(捕捉到的非目標漁獲),烹飪成美味的炸物。這項計畫還邀請了普利茅斯漁業與海鮮協會(Plymouth Fishing & Seafood Association)及CATERed(提供該市大部分學校膳食的公司)共同協力,用廉價支付小規模的漁民,取得價值和食用率較低的細長臀鱈、沙鮻、狗鯊等進行加工。接著邀請約翰特學校(Sir John Hunt Community College)的學生們參與研發,經過一連串的試吃工作坊,找到了最佳的麵包屑炸衣和口感。目前為止,僅以少量手工製作,供給有意願嘗試的中小學當作午餐的一部分。

在計畫中負責教育和主持工作坊的沛廷格博士(Dr Clare Pettinger)是一名推廣食物正義的研究者,她估計,為應付市內所有學校的需求,必須達到36,000個炸魚條的生產量,而這部分急需企業的專業技術與投資。利用一般會被丟棄或製成寵物糧食的混獲魚類,不但再創海產的食用價值,還能增加小漁民的收入,創造食品業的新商機,甚至降低校餐的成本。此計畫若順利進入量產階段,建立校餐供應與需求的經濟連結,那麼其他沿海地區的學校將受到鼓舞,藉由複製這個成功模式來減輕政府補助金不足的壓力,繼續保持校餐的營養價值。

「普利茅斯炸魚條計畫(Plymouth Fish Finger Project)」由普利茅斯大學主導,透過當地小型沿海漁船捕獲的低價值魚類,帶領學生認識並烹飪出美味的炸物。(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Plymouth

「普利茅斯炸魚條計畫」令人聯想到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和使用的惜食經濟,Too Good To Go、Foody Bag、FlashFood、Karma等APP都具有減輕校餐資金窘境的潛力,透過網路科技將使用者與特價出售剩餘食物的餐廳和商店連繫起來,提高地區內食物資源的物盡其用,並協助家庭更有效地掌控飲食的預算。

超市剩食、麵包店捐贈,善用在地資源實踐永續營養午餐

若把校餐當作家庭三餐來規劃,那麼是否沒必要侷限於一家膳食供應商,而是打開不同的通路呢?比方,罐頭食品可以向折扣超市採購,像澳洲的Cheaper Buy Miles專門銷售快過期的食品或外型醜的蔬果;麵包的部分也許與在地的烘焙店洽談,如澳洲的Bakers Delight 連鎖店每天會把未賣出的烘焙商品捐出,而餵飽家庭經濟拮据的未來主人翁何嘗不是社會需要的善行?此外,早在10年前,倫敦市內的查爾頓莊園小學就已成為學校菜園的典範,學生們除了在校內種植無花果、橘子、番茄、奇異果和葡萄,還養雞和養蜂取蜜,更在鄰近的伍蘭農場(Woodlands Farm)耕種馬鈴薯和大黃供學校食堂使用。你看,要解決校餐補助金不足的問題,多管齊下會不會是校方可以考慮的有效策略呢?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投書】一場沒菜可吃的風險!學校午餐背後的農業挑戰與天災衝擊
【政策不一致】一個台灣兩種午餐制度!校園午餐該是福利政策還是教育政策?
當所有成本都在漲價 為何校園午餐餐費這麼難漲?